
70 年前的1955 年4 月18 日至24 日,亞非會議在萬隆首次舉行,并在求同存異、協(xié)商一致的磋商中通過公報,形成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面對殖民國家的百般阻撓和破壞,周恩來以求同存異的外交智慧力挽狂瀾,保證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不畏赴會險阻,彰顯領袖擔當
二戰(zhàn)后,亞非人民的民族意識迅速增強,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運動蓬勃發(fā)展。但是,殖民主義在亞非地區(qū)的統(tǒng)治并沒有結束,新獨立的國家面臨許多難題,迫切需要加強團結合作。為反對外來侵略和干涉,鞏固民族獨立,1954年12 月,印度尼西亞、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和錫蘭(斯里蘭卡)五國聯(lián)合發(fā)起召開亞非國家會議,邀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nèi)的29 個亞非國家參加。會議選在印尼風景秀麗的山城萬隆市召開,因而也被稱作萬隆會議。自1955 年2月開始,周恩來即著手會前準備工作,考慮到了參會面臨的復雜局面。參會的29 個國家中,僅有7 個國家與新中國建交,其他的21 個國家,有的與新中國不曾有過來往而心存疑懼,有的甚至與國民黨當局保持著“外交”關系。
更為驚險的是,得知中國代表團參會的消息后,國民黨臺灣當局策劃了謀害周恩來的陰謀。4 月11 日,臺灣國民黨駐香港特務機關指使在香港啟德機場工作的地勤人員周駒,在中國代表團包租的“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經(jīng)過香港機場時,在機艙附近放置了定時炸彈,導致中國和越南代表團工作人員以及隨同前往的中外記者11 人遇難,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周恩來因事先應約去仰光同緬甸、印度和埃及總理會晤,臨時改變了行程,國民黨特務謀害周恩來的陰謀未能得逞。
面對險象叢生的局勢,黨中央為周恩來和中國代表團的安全焦慮不安,提出換人接替周恩來參會。周恩來卻處之泰然,凜然無畏,堅定地表示:“ 我們是為促進世界和平、增強亞非人民對新中國的了解和友誼而去的,即使發(fā)生了什么意外也是值得的,沒有什么了不起!”4 月17日,中國代表團如期抵達萬隆,受到當?shù)厝罕姾透鲊浾叩臒崃覛g迎。
展現(xiàn)外交智慧,撥正會議航向
4 月18 日上午,萬隆會議順利開幕。在18 日下午至19日的全體會議階段,大部分國家代表的發(fā)言都表達了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的譴責,呼吁擴大亞非國家間的團結合作,促進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維護世界和平。然而,由于與會國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差異,再加上西方國家的煽動和干擾,少數(shù)國家代表在發(fā)言中重提反共觀點,甚至將矛頭直指中國。如污蔑共產(chǎn)主義是“獨裁”,是一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要“同美國聯(lián)合起來反對共產(chǎn)主義”等。這些發(fā)言明顯偏離了會議主題,使會場氣氛陡然緊張,中國代表團如何回應受到高度關注,處理不慎,會議將陷入混亂和分裂。
對這一突發(fā)狀況,周恩來臨時決定將此前準備的發(fā)言以書面形式散發(fā),利用休會間隙,重新起草補充發(fā)言提綱。在正式發(fā)言中,周恩來開門見山地表明,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的目的“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求同存異”理念的提出不僅表明了中國代表團的誠意,而且為化解國家間的分歧提供了有效方案,在關鍵時刻避免會議誤入歧途。接下來,周恩來深刻地論述了亞非國家間具有廣泛的求同基礎,并就此前各國代表在發(fā)言中提及的不同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問題、宗教信仰自由問題和顛覆活動問題進行了逐一回應,闡明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政策,消除他們對中國的誤解。短短18 分鐘的發(fā)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在此后幾天的會議中,各國代表對會議決議和宣言的起草問題又產(chǎn)生了嚴重的分歧,周恩來竭力化解矛盾,使會議盡可能地表達出亞非人民反殖民主義和維護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共同愿望,抵制了以反蘇反共為名將會議拖入思想意識論爭的企圖。正如美國記者鮑大可所評論的:“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nèi)魏我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tài)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