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兩項關于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其實,這并不是美國第一次揮舞關稅大棒了,95年前,美國就對全世界發動了一場瘋狂的貿易戰。
一戰后的美國農業表面上十分繁榮,各種農產品產量大幅提升,但產量提升伴隨的卻是價格下跌。這自然讓農民怨氣沖天,他們認為,過低的關稅讓外國貨沖擊了本國農產品市場。當時,民主、共和兩黨為議席爭得十分激烈,“提高農產品關稅有助于改善農業現狀”的偽命題在政治炒作下,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深信不疑。
1928 年,共和黨人胡佛通過對農民信誓旦旦的許諾贏得民主黨票倉的倒戈,最終于1929 年入主白宮。
此時經濟危機已經開始,胡佛總統感到有必要敦促國會專門商討關稅問題。身為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的霍利積極行動,花了近一個半月時間走訪農場主和工商業者,搜集了厚達11000 頁的證詞,并在此基礎上拿出了一個方案。該方案建議提高845 種商品(主要是農產品)關稅,降低85 種商品(主要是工業品)關稅。這項提案在霍利的大力推動下,以高票在眾議院闖關成功。
眾議院通過后,隨后要在參議院表決。在參議院金融委員會主席斯姆特的主持下,提案最終在1930 年3 月付諸表決,并以44:42 的勉強多數通過。這項法案在原本已經大幅度提高了關稅的1922 年關稅法基礎上“再接再厲”,提高了890 種商品的關稅。原本極力推動這一法案的霍利,其初衷是單純提高農業品關稅。那些工業州的議員、政客們對此驚恐不已,唯恐提稅的“好處”都讓農業州搶了去,于是鼓動州內財困和院外活動人士加緊游說,希望工業品的關稅也能水漲船高。
各派人馬大肆活動,令參議員手里的投票權奇貨可居,他們不僅用此交換政治獻金,還趁機打壓政治對手。
這場鬧劇的結果是,幾乎所有產品的關稅都得到大幅提升,承載這個結果的《斯姆特-霍利法案》,只待總統批準便可生效。
如此有悖基本常識的法案一經披露,引起許多有識之士的反對,1028 名經濟學家聯名上書胡佛總統。汽車業大亨亨利·福特將這項法案稱為“經濟胡鬧”,摩根大通CEO拉蒙特甚至“差不多跪下來哀求”胡佛否決法案。
然而,1930 年6 月,被經濟危機弄得暈頭轉向的胡佛一意孤行地簽署了法案。根據這項法案,進口商品的稅率從平均40%升至48%。
《斯姆特-霍利法案》一出臺,全球為之大噪。各國政府最初的反應是抗議,美國政府卻嗤之以鼻,不為所動。
于是,各國開始以牙還牙。加拿大打響了報復第一槍,將美國輸加的16 大類產品關稅提高30%。英國不僅積極響應,還動員法國和整個英聯邦跟美國打關稅戰。與此同時,德國也加入到報復行列。
據美國政府統計,1932 年美國從歐洲進口總值僅3.9 億美元,而1929 年為13.34 億美元;同期美國向歐洲出口總值為7.84 億美元,而1929 年高達23.41 美元,美國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1929 年至1934 年,全球貿易總量縮水達60%以上。因此,曾有人把《斯姆特-霍利法案》稱為“20 世紀美國國會所通過的最愚蠢的法案”。
(綜合《黨員文摘》、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