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而語言無疑是打開心扉,促進民心相通的最有力媒介。
中馬文明交融共生
馬來西亞地處東西方交通、交流之要道,自古以來與中國聯系極為密切。兩地之間的交往早在公元前后就已建立,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于公元前2世紀開辟后,馬來西亞更是成為東西方海上貿易的交匯點。憑借海上絲綢之路,中馬友好往來不斷地發(fā)展起來。
至近代,中國南方沿海省市的居民大量遷入馬來西亞,形成了廣大的華僑華人群體。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物質器具、科學技術、語言文字、藝術宗教到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典章制度,也開始傳入該地。中國傳統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播、交流、被接受和融入,亦基本呈現出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
應該說,直至20世紀上半葉,中華文化的影響依然主要集中于馬來西亞的華人社群當中,在馬來族群中的影響還相對有限。而推動中馬兩國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與交融,除了當地華人的不懈努力,兩國間外語教育教學的開展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語言成為促進中馬民心相通的媒介
1974年5月,中馬兩國建交的消息傳來,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系的吳宗玉老師心中充滿了激動。1961年,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與亞非地區(qū)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交流與交往,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北外”)亞非語系成立。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的吳宗玉于當年被分配到北外工作,學校交給他的任務即創(chuàng)辦馬來語專業(yè)。
就這樣,在沒有任何教材或其他教學資料的情況下,僅憑一位中國教師,1962年,中國第一個馬來語專業(yè)在北外開設,并于同年招收了第一屆學生。從參照《許國璋英語》摸索著自編第一本馬來語教材,到每天凌晨守在電臺前,用錄音機錄下馬來語歌曲或馬來語節(jié)目,再到經常去往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馬來語組(現CGT N亞非中心馬來語部)向馬來西亞專家求教,吳老師千方百計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與教學能力。此外,他還想方設法為學生尋找實踐馬來語的機會,例如安排學生們去旅行社帶馬來西亞旅游團等。
以語言為媒介開展對象國社會文化研究,已成為中國馬來語教學界的優(yōu)良傳統。1997年,北外成立了馬來語教學與研究中心,由中馬兩國的教育部長共同揭幕。2005年,該中心升級為中國馬來研究中心。在中心的積極策劃下,中馬雙方多次合作舉辦高水平國際學術研討會。長久以來,中國各高校與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馬來西亞駐華使館以及當地各高校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動。2011年,為表彰吳宗玉教授50年來在推動中國馬來語教育教學方面所作出的突出成績,以及為馬來語國際化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馬來西亞政府宣布授予吳教授“國際馬來語杰出貢獻獎”,這是馬來西亞首次向國際人士頒發(fā)這一獎項。
馬來西亞是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qū)之外,世界范圍內已建立起最為完備的海外華文教育體系的國家。數個世紀以來,該國開辦了許多以華語為教學媒介語言的各層次學校。該國大部分華人自小學習華文,秉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深受中國文學的熏陶。馬來西亞也因此成為海外華文文學最繁榮的地區(qū)之一。馬華文學的作者和作品都相當可觀,是研究中國文學在海外傳播的最好范本。
完備的華文教育體系的確立,特別是中文高等教育在馬來西亞的發(fā)展,與兩國建交以來中馬人文交流的不斷發(fā)展密不可分。與中國的馬來語教育教學開始于1962年相對應的是,馬來西亞的中文高等教育開始于1963年。當年成立的馬來亞大學中文系是該國中文研究的最高學府。自馬來亞大學開設中文系起,該國多所知名高校陸續(xù)設立中文系,進行較高水平的中文(華文)教育和研究。這些中文院系的設立與發(fā)展,為中國文化經典在馬來民族中的傳播以及中國學研究在當地的推展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另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是孔子學院在馬設立及中文教育的推廣。2009年,北外與馬來亞大學共同建立馬來西亞首個孔子學院,進一步推動了兩國人文交流與教育合作。2010年3月正式運營時的注冊學員人數為300人。隨著“漢語熱”在世界范圍內的發(fā)展,近五年來,馬來亞大學孔子學院及其下屬的2 0個教學點每年均有超過一萬名注冊學員學習中文,并且逐年增多,至2023年已達到13074人。
近年來,中馬經貿合作勢頭持續(xù)強勁,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yè)在馬投資并設立分公司。當地人學習中文的熱情持續(xù)高漲,通曉馬來語、英語和華語的“三語人才”在職場中更具競爭優(yōu)勢,學習中文的非華裔生也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馬來西亞20所國立大學全部設立了漢語班。
基納巴盧與昆侖的情誼
在馬來西亞,也有一些為推進馬中教育人文交流不斷努力的有識之士。拿督·斯里·阿旺·沙利延(Datuk Seri Awang Sariyan)教授就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他是世界知名的馬來語言學家,在馬來語言文學與社會文化研究領域造詣深厚、成就突出,在東南亞學術界享有很高聲譽。他積極參與國際馬來語教學和研究活動,曾在中國、澳大利亞、荷蘭、德國、法國、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柬埔寨、斯里蘭卡等多國組織和參與馬來研究學術研討會。
值得一提的是,阿旺先生曾經先后擔任第一任(2008—2011)和第三任(2016—2018)馬來西亞政府公派至中國的“馬來研究高級訪問學者”。為推動馬來語國際化發(fā)展,馬來西亞政府在全球共設立了五個相關教席,其中一個就設立在中國。這是一個在馬來西亞教育界最高級別的國際訪問學者教席。阿旺先生在中國任教的6年間前往開設馬來語專業(yè)的各個高校進行調研,與各校馬來語教師們一起研討,在中馬語言文學、社會文化的比較研究領域產出了許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他走訪中國各地,著書立說,在馬來西亞大力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和今日中國的發(fā)展成就。他與吳宗玉教授志同道合,惺惺相惜,共同致力于提升中馬兩國的教育文化交流。目前,他依舊擔任北外的名譽教授以及中國馬來研究中心的榮譽學術顧問。2024年10月,阿旺先生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
正是因為有了以吳宗玉教授和阿旺先生為代表的中馬兩國有識之士的通力合作,以語為媒,以心相交,中馬之間架起了一座民心相通的友誼橋梁。位于東馬沙巴州的基納巴盧山是東南亞最高峰,也被譽為“神山”。常年云霧繚繞的基納巴盧山在當地人民心中的地位正如同巍巍昆侖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一樣。如果將兩位先生的真摯友情以及中馬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比喻為昆侖山脈與基納巴盧山的情誼,也頗為恰當。
2024年9月20日,習近平主席同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易卜拉欣舉行會談并指出,中國同馬來西亞隔海相望,兩國友誼傳承千年。中方愿同馬方傳承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做世代友好的親密鄰居、攜手發(fā)展的真誠伙伴、情同手足的知心朋友、共促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各自現代化發(fā)展征程中深化戰(zhàn)略合作,推動中馬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相信中馬兩國教育文化界將繼續(xù)攜手共進,以真誠澆灌友誼之花,筑牢兩國民心相通的橋梁。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