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樓下不遠處有兩家縫紉店,中間僅隔一條不算寬闊的馬路。這年月的縫紉店大多數時候只能接一些縫縫補補的零碎活兒,估摸基本上只管溫飽,賺不了什么大錢。每到年關,大人與小孩子都要去附近的縫紉店制作一套新衣的盛況,早就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一去不復返了。照理說從事縫紉工作,剪裁衣服肯定還算是一門手藝,頗有一定的技術含量,但當今社會上大大小小的服裝店以及網上購物,只需人手一部手機,打開就能看見時興的衣服,點點手指就能下單,縫紉店的生意冷清了許多。縣城里這條大街上的兩家縫紉店也不例外,平日里干的幾乎都是給褲子裁邊、給被套換拉鏈、給破損衣褲打補丁的小活兒,價格不算昂貴,能夠給居民的生活帶來不少的便利。
可不知從哪天起,馬路對面的那家縫紉店生意明顯要好很多,了解情況后方知價格更實惠。譬如說裁邊,樓下不遠處的這家是6元,但馬路對面那家收的是4元。如此一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到馬路對面那家,樓下不遠處的這家便門可羅雀了。反觀馬路這邊的女店主不急不躁,也不覺得同行是冤家,她繼續遵守原來的價格,用她自己的話說:“我當了這么多年的裁縫,我的手藝值這個價。”
又過了一年多,我發現馬路對面的那家縫紉店易主了,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家表面看似越來越興隆的小店,實則從降價伊始就埋下了隱患。店主為了趕制顧客送上門的小生意,常常忙得不可開交,連吃飯也只顧隨便扒拉兩口,再加上年歲已大,長期彎腰腳踩縫紉機,又沒有及時休息,身體自然吃不消了,只好把店面轉讓出去。反觀樓下不遠處的那家縫紉店依然從容,晚上從不開店門,經受著市場考驗,堅守住自己的價值底線,有一種“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灑脫,無懼風雨侵襲,無畏歲月滄桑,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節奏,不疾不徐地篤定前行。
在洶涌澎湃的時代浪潮里,有人為了功成名就,不惜弄虛作假;有人為了追逐財富,陷入惡性競爭和無意義的內卷之中,短期內也許能獲得一時的風光與利益,但從長遠來看,這種破壞之舉,將傷害整個行業的利益乃至社會的規則,是百害而無一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