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血吸蟲病是一種傳染性寄生蟲病,該病可導致牛的生長發育受到阻礙并引起發熱、貧血等多種癥狀,具有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等特點,會嚴重影響肉牛的健康生長。牛血吸蟲病常發于夏季和秋季,其中犢牛感染的概率較大,并以地方性傳播感染的特點出現,如不及時診斷治療,就易造成牛群大量死亡。因此,要做好牛血吸蟲病的防控工作,降低血吸蟲對人畜的危害,保證人畜的健康。
一、臨床癥狀
牛血吸蟲病的臨床特征主要體現在血吸蟲寄生所導致的全身器官損傷。病牛會出現持續腹瀉,糞便不成形且混有血絲和黏液,嚴重時呈現水樣下痢。病牛逐漸消瘦,皮毛粗糙、暗淡,食欲下降,采食量減少,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同時還表現出貧血癥狀,眼結膜蒼白,虛弱無力。嚴重者可能會出現皮下腫脹和水腫,尤其是腹部和四肢周圍水腫。幼牛感染后,生長發育明顯受阻,體重增加速度較同齡健康牛減慢。母牛可能出現發情異常、受孕率降低或流產,公牛則表現為性欲減退和精液質量下降。泌乳牛感染后,產奶量顯著減少,乳汁質量下降。急性感染時,病牛可能出現發熱癥狀,甚至呼吸困難。病情嚴重的牛可能因極度消瘦、貧血或繼發感染而死亡。
二、預防措施
1.傳染源的控制
對于血吸蟲病的防治首先應從源頭入手。目前,血吸蟲病的主要傳染途徑為自由放牧,應實施封洲禁牧措施,禁止養殖人員私自放牧,從根本上杜絕肉牛接觸傳染源。
釘螺是血吸蟲的中間宿主,消滅釘螺就能阻止血吸蟲發育,切斷尾蚴感染人、畜的途徑。在降雨量大、河水較多的地區,釘螺容易擴散,牛感染血吸蟲病的概率會增加。規模養殖場選址環境要合理,散養的牛應該做到舍飼圈養,禁止在有釘螺的地方放牧,禁止接觸疫水,養殖場或圈舍周圍定期用藥物進行滅螺和除草。牛用水必須選擇無螺水源或已消滅釘螺的池塘。施行專塘用水。讓牛飲用自來水或深井水,放牧區最好設置安全飲水點。
2.生物安全措施
為了控制病牛的流動,預防疫源的擴散和蔓延,對血吸蟲病流行區域輸入和輸出的牛,必須由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實施血吸蟲病檢疫。對檢出的陽性牛就地宰殺,同群牛必須經治療后方能輸入輸出,嚴禁輸入輸出病牛。
養殖場及圈舍做好定期消毒,購買的設備和運輸的車輛等應經消毒后再進入養殖場,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
3.實施健康監測
養殖人員要每天定時巡視牛舍,觀察牛群的飲食、精神狀態、運動等情況,檢查牛舍內外的衛生狀況,及時發現異常牛只,并將異常牛只轉入隔離牛舍,進行隔離觀察和診療。由于病牛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感染性蟲卵,養殖場要對病牛糞便進行謹慎處理,及時清除排泄物,禁止在養殖場內亂扔雜物。及時無害化處理不明原因死亡或者被淘汰的牛只。
三、藥物治療
目前,治療牛血吸蟲病的最有效方法是藥物治療。首選藥物為吡喹酮,一般按照病牛的體重計算用藥量。在實際臨床治療中,治療方案如下:吡喹酮片劑,每公斤牛體重用藥35毫克,一次性口服,必要時可在一周后重復用藥一次,以增強驅蟲效果。懷孕母牛可選咪唑苯脲血蟲滅,每公斤牛體重用藥0.2毫升,肌內注射,連續用藥3天。也可以使用血蟲凈(貝尼爾)注射劑,每公斤牛體重用藥7毫克,以注射用水配制成5%的溶液,臀部肌內注射,隔日注射1次,連續用藥3次即可。
中獸藥治療方面,針對急性期病牛,可采用清脾飲加減方:柴胡、茯苓、金銀花各15~30克,黃芩、厚樸、法半夏各9~15克,青皮、草果、梔子各6~9克,黃連、甘草各3~6克,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早、晚兩次灌服,連續用藥3~5天。慢性期治療可采用逍遙散加減方:白芍、茯苓、黨參各15~30克,白術9~15克,柴胡10~15克,木香、陳皮各6~9克,甘草3~6克,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早、晚兩次灌服,連續用藥7~10天。
支持療法方面,針對病牛食欲下降,采食量減少的情況,可給病牛一次性靜脈注射2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10%安鈉咖注射液30毫升和25%維生素C注射液30毫升,以防止病牛脫水,再補注生理鹽水注射液加以強化。另外,病牛治療期間,養殖人員需時刻觀察病牛臨床癥狀變化,適當加減藥物劑量,對給藥方案進行及時調整。
(廣西天等縣天等鎮農業服務中心 劉偉 郵編:532800;廣西天等縣水產畜牧技術服務中心 龍春蓓 郵編:532800)
作者簡介:劉偉(1986—),男,大學本科,中級獸醫師,主要從事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官方獸醫動物產地檢疫、動物疫病監測、基層農技推廣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