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氏黏蟲屬鱗翅目夜蛾科,與黏蟲是近緣種,是一種世界性農業害蟲。勞氏黏蟲食性較雜,尤喜禾本科植物,主要包括玉米、麥類、水稻、高粱、甘蔗等,也可為害棉花、向日葵、甜菜、茭白等經濟作物,以及多種雜草,如蘇丹草、羊草、披堿草、黑麥草、冰草及狗尾草等。近年來,勞氏黏蟲在湖北地區與黏蟲?;旌习l生,成為甜玉米的重要害蟲,二者在田間同時發生,但因形態相似,可能造成預測預報及防治對策的失當。下面介紹勞氏黏蟲的為害特點、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
一、為害特點
低齡幼蟲僅食葉肉,葉面常形成孔洞,其后將葉緣吃成不規則缺刻狀;進入暴食期后,啃食葉片或蛀食苞穗,嚴重時可將甜玉米吃成光稈。
二、發生規律
1.年生活史
勞氏黏蟲在不同地區1年發生的世代數不同,河南3~4代,江西、湖南、湖北5代,廣東6~7代。勞氏黏蟲以幼蟲和蛹在雜草間、再生稻或茭白殘株與禾蔸中越冬;在廣東無冬眠現象,溫度回升后幼蟲可繼續取食。第1代幼蟲于4月為害玉米,以后各代為害玉米與水稻;在江蘇4月底至9月中旬為害冬小麥、玉米與水稻;湖北武漢成蟲發生期第1代為5月上旬,第2代為6月下旬,第3代為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4代為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5代為10月中旬至11月上中旬。
2.生活習性
勞氏黏蟲成蟲晝伏夜出,白天隱伏在草叢、灌木叢和土縫中,夜晚活動,具有一定的遷飛能力,對糖醋液及黑光燈有較強趨性;雌蛾多在葉梢內、葉面上產卵。初產卵粘連成條塊狀,每塊有2~40粒卵,多至上百粒。幼蟲具有隱蔽性、假死性、群聚性、雜食性、暴食性等特點。初孵幼蟲群集為害,先吃卵殼,再食葉肉,葉面多形成小孔,幼蟲受驚后常吐絲下垂。3齡后常將葉緣吃成不規則的缺刻狀。5~6齡進入暴食期,嚴重時可將全田作物吃成光稈。老熟幼蟲落在植株附近的草叢或土表1~2厘米處化蛹。
3.發生條件
高溫干旱氣候條件有利于勞氏黏蟲大發生,而氣溫低、降水量大、潮濕天氣則不利于其發生。勞氏黏蟲在18~30℃條件下均可生長、發育和繁殖。幼蟲對玉米葉有偏好性,更易在玉米田中大發生。
4.主要天敵
據統計,勞氏黏蟲天敵共有41種,包括寄生性天敵38種,如甲腹繭蜂、黃絨繭蜂、螟蛉盤絨繭蜂、廣大腿小蜂、黑卵蜂、赤眼蜂、日本追寄蠅等;捕食性天敵1種,即丹蝽;微生物天敵2種,即蘇云金桿菌和濃核病毒。
三、防治措施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采取“治前控后,聯防聯控”的防控策略。
1.農業防治
合理用肥,施足基肥;適度密植;合理輪作,實行連片栽種;及時清除雜草。
2.物理防治
利用糖醋液誘殺成蟲,按酒∶水∶糖∶醋=1∶2∶3∶4的比例,加適量90%敵百蟲晶體置于田間;每2公頃設置太陽能殺蟲燈1盞;每公頃安放性誘劑誘捕器20~30個,懸掛于作物上層。
3.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天敵。在天敵發生高峰期或利用天敵防治時,嚴禁使用廣譜、高毒或劇毒性農藥。
在勞氏黏蟲發生初期或幼蟲低齡期,選擇32000國際單位/毫克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
4.化學防治
低齡幼蟲期,選用4.5%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10%甲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1.8%阿維·高氯乳油1500倍液,或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2000倍液等進行噴霧防治。
(摘編自《長江蔬菜》 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武漢市黃陂區武湖生態農業園 司升云 郵編:430045;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楊紹麗 望勇 楊帆 王攀 駱海波 周利琳 郵編:43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