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面臨持續加征關稅的壓力,形勢看似嚴峻,但技術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短期內,無論是中國周邊的東南亞地區,還是美國的盟友,乃至美國本土,都難以實現替代。因此,對于占比超40%的機電產品加征關稅,最終大部分成本恐怕將由美國消費者承擔。
反觀中國,面對美方單方面挑起的貿易戰、關稅戰,中國外貿在重重壓力下展現出強勁韌性,雖短期內關稅戰會給中國帶來一定負面影響,但中國有能力、有底氣、有信心應對沖擊。作為超大規模經濟體,中國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與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主要貿易伙伴關系。中國堅定不移地加強同各方的合作共贏,既為各方發展賦能,也極大地增強了自身發展韌性。
(山東 王瓊)
招商引資對各地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近年來,一些地方招商引資競爭加劇,甚至出現內卷現象。如集中在相同產業領域進行招商,導致產業結構同質化;集中比拼政策優惠力度,增加地方政府負擔、加大債務風險,助長企業“短期套利”心態等。
招商引資不是“一錘子買賣”。招來企業、引進項目只是起點,讓企業安得下、留得住、持續發展更為重要。如本文所說的:營商環境是招商引資的第一競爭力。招商引資最終拼的還是軟實力,是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服務態度。政府與其費盡力氣去補貼,不如先把營商環境打造好。在硬件方面,打造宜居環境,加強教育、醫療、福利等公共服務,出臺各種措施吸引人才。在軟件方面,重視法治化建設,構建親清政商關系,重視創新氛圍的營造。
(北京 杜克)
過去的2024年,銀行降薪的傳聞時時牽動著市場神經。銀行業降薪指向的是在息差收窄、營收增速放緩,以及數字化加速的背景下,不少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等開始向內變革,開啟調結構、控成本之路。薪資增減分化,呈現出銀行“業務瘦身”情況及業務結構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前銀行業人才流向趨勢。
專家建議,下一步,銀行業薪酬管理的重點是優化結構,從期限結構看,應推出股權、期權等激勵方式,提高長期激勵力度;從人員結構看,向重點崗位、重要人才傾斜,如提高金融科技人才的薪酬待遇。
(上海 張承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