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中美摩擦已從關稅戰升級為科技、金融等領域的全面博弈,“脫鉤”趨勢愈發顯著,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邁向多極化。印度、歐盟、東盟等地緣力量加速崛起,國際關系更趨復雜,傳統全球化路徑受阻,跨國經營不確定性顯著增加。
對中國企業而言,這既是嚴峻挑戰,也是戰略機遇:美國市場受限與供應鏈重構帶來壓力,但新興市場和第三方國家提供了新的增長空間。在這一變局中,企業需要的不僅是應對外部沖擊的韌性,更需要謀求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上善若水”哲學——以柔克剛、順勢而為——為企業提供了深刻啟示。本文將回顧2018年-2020年中美貿易戰的經驗教訓,分析新一輪“脫鉤”與全球多極化趨勢,探討中國企業在多極世界中的挑戰與機遇,提出“上善若水”四大應對原則,并按短期、中期、長期三個階段構建可操作的策略框架,為中國企業在亂局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務實參考。
2018年-2020年的中美貿易戰對中國企業造成沖擊。美國對華商品加征25%關稅,導致中美貿易額下滑,沿海出口導向型產業,如電子、機械、紡織等受到較大影響,中小企業訂單減少,部分企業減產甚至倒閉。美國對華為等科技企業的制裁切斷了芯片供應,迫使企業面臨生產停滯和高成本替代難題??鐕就菩小癈hina+1”(中國+1)戰略,部分供應鏈遷至東南亞,加劇就業壓力。
然而,貿易戰也激發了中國企業韌性。技術自主能力提升,華為研發鴻蒙系統和芯片方案,降低對美依賴,帶動全國創新熱潮;出口結構優化,2020年私營企業高科技產品出口占比達75%,較2011年的30%大幅提高;市場多元化成效顯現,東盟2020年超越美國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雙循環”戰略強化內需,國內市場對沖出口下滑。貿易戰“短痛長利”,倒逼企業增強免疫力。
中美博弈深化加速多極化格局形成。全球化受挫,印度承接制造業轉移,歐盟謀求戰略自主,東盟等尋求平衡。中小國家如沙特在中美間靈活謀利,合縱連橫。全球治理面臨真空,中美對立削弱WTO(世界貿易組織)等機構權威,氣候變化、防疫議題進展遲緩,地區熱點更不穩定。多極世界中,力量對比和利益交換驅動國際關系,跨國經營環境變得更加動蕩,為中國企業帶來復雜環境也帶來機遇。
這些挑戰包括:政策多變導致合規風險,如被美國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可能中斷業務;市場分裂與供應鏈“雙軌”準備增加成本,“脫鉤”或引發產能過剩;西方技術封鎖迫使企業研發成本提高,中小企業尤為艱難;地緣政治風險使海外投資易受政局或大國角力影響。
機遇則在于:美國市場受限時,東南亞、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填補空白,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及非洲、拉美市場占據優勢;各國注重務實合作,企業可通過投資、技術、就業贏得信任;國內替代需求提升國產替代品接受度;大國貿易碎片化為中國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供窗口。
從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學出發,中國企業可以通過靈活結盟、巧妙周旋,把柔韌性融入戰略,化解來自大國博弈的壓力。筆者提出四大核心原則:柔性合縱、滋潤連橫、避實擊虛、流動包容。
水隨形而變,不爭主導但無處不在。這一原則強調企業要善于變通,靈活融入周邊環境,通過聯合弱小伙伴來分散強敵壓力。具體而言,中國企業應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框架,融入當地生態。例如充分利用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現有多邊機制,與周邊國家企業協同發展,為區域市場提供自己擅長的低成本解決方案(如物流支持、電子支付等基礎服務)。在進入新市場時保持低調務實的姿態,避免咄咄逼人的擴張策略,而是傾向于與當地中小企業合作,循序漸進地滲透市場。在區域內抱團取暖,相當于結成一個松散聯盟,共同對抗外部的貿易沖擊。

滋潤連橫倡導企業以滋養伙伴的方式鞏固與強者的聯盟,通過互利共贏來確保自身資源和技術安全。合作方式講究潤物細無聲,力避簡單粗暴的利益爭奪,通過成為對方發展中的“滋潤”力量,結成榮損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從而在地緣陣營中獲得立足之地并減少被犧牲或排擠的風險,使得中方與伙伴之間形成你中有我、共存共榮的局面,降低在大國脫鉤對抗中被孤立打擊的可能性。
企業應像水一樣善于鉆隙而入,抓住對手無暇顧及的“虛”處下手,而不在正面硬碰硬。具體策略上,可以選擇以低成本滲透尚未飽和的市場和領域:將成熟可靠又價格親民的實用技術輸出到廣大發展中國家,填補當地需求的空白。
例如,把中國在光伏發電、通信設備(4G網絡)等中端技術方面的優勢產品,大規模推廣到非洲、拉丁美洲等西方企業關注較少的地區,提前在那里建立技術和市場根基。與此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合作研發、開放技術等方式與非美陣營的國家聯合開發新產品,共建技術標準,讓更多國家融入由中國主導的技術生態;對部分自主技術采取開源共享策略(例如開放某些操作系統的源代碼或接口),吸引中小國家和企業加入自己的“朋友圈”。
通過這些迂回戰術,中國企業能在不引起強烈反彈的情況下逐步提升全球話語權。
水隨勢而流,包容萬物,這一原則體現的是順勢而為、海納百川的處世之道。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流動包容意味著在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保持高度的機動性和開放的心態,根據形勢靈活調整自己。具體而言,企業在不同國家和市場間應靈活應變:針對政治立場中立或搖擺的國家,盡量避開敏感話題,以商業利益為紐帶開展合作;同時根據各國的實際需求定制產品和服務。
把企業資源像水一樣在全球范圍內動態配置、順勢游走,哪里局勢相對緩和就加大投入,哪里沖突緊張就暫時收縮;秉持包容合作的態度,廣交朋友,盡可能與各方都保持業務往來,不輕易放棄任何一方市場,也減少被某一陣營排斥的風險。
明確了原則之后,企業還需根據時間維度規劃具體的行動步驟,短期(1年-
3年)先求生存,中期(3年-10年)謀轉型蓄力,長期(10年以上)圖創新引領,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短期內企業應將“活下來”放在首位,穩住基本盤以渡過動蕩期。
首先要保障現金流充足,寧可犧牲部分增長也要確保資金鏈不斷裂。面對外部沖擊,不妨主動收縮在高風險市場的業務,把資源轉投相對安全的領域,以免出現資金斷流的危機。
其次,要進行柔性調整,迅速適應市場和技術環境的新變化,避免與強勁對手正面沖突。比如針對美國的限制措施,及時尋找替代供應商或技術方案;如果某業務板塊受創嚴重,果斷轉型其他產品線,靈活調配產能。
再次,善于借勢避險,利用國家間博弈帶來的縫隙為自己減壓。在大國對抗中,一方的禁令往往意味著另一方市場的機會,企業應密切關注全球政策動態,抓住任何可以“乘虛而入”的市場空檔。
最后,聚焦內需作為緩沖,努力挖掘國內市場的潛力來彌補外部損失。中國擁有超大的內需市場,短期內穩住國內銷售,可為企業贏得調整喘息的空間。
展望中期,國際局勢可能反復搖擺,中美貿易政策也許隨著政治周期出現波動。在這一階段,中國企業應立足長遠、積蓄力量、厚植優勢,為下一個周期的競爭做好準備。
首先是技術升級。利用中期這段時間集中攻克核心技術短板,爭取在關鍵領域實現自主可控甚至部分領先。企業應該持續高強度投入研發,瞄準“卡脖子”環節尋求突破,并積極參與國內行業標準的試點制定。
其次是深耕區域與新興市場。中期要在新市場站穩腳跟,形成規模效應。亞洲、非洲、拉美等地應作為重點深耕對象,企業需要本地化運營,可考慮與本土伙伴成立合資企業、共建產業園區等,融入當地經濟圈的產業鏈條,鞏固“根據地”的地位。
最后是生態初建。中期是布局產業生態圈的黃金時期。中國企業可以嘗試整合上下游資源,在友好國家和地區構建較為完整的供應鏈和服務網絡。例如,推動建立以人民幣結算的區域貿易圈,完善跨境物流和支付體系,使合作伙伴更便利地加入中國主導的經貿生態;通過生態布局,把分散的單筆生意串聯成彼此支撐的網絡,抗風險能力將大大增強。
展望未來十年及更遠,中國企業有望在多極世界中走向更加中心的位置。此時戰略目標將厚積薄發、從“追趕”轉為“引領”。
首先,力爭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領先,并將自主創新的成果轉化為國際標準向全球輸出。經過前期的技術累積,一些中國企業應該主動在國際標準組織中發聲,推動采用“中國標準”。例如,在5G/6G通信、人工智能倫理、清潔能源等未來產業中,由中方牽頭制定的技術規范如果能成為全球通用標準,將會極大提升中國企業的規則制定權和市場主導權。
其次,重塑全球市場格局。長期而言,中國企業會涌現出更多像華為、聯想、比亞迪這樣的跨國公司,在歐美市場直接與當地巨頭同臺競爭,并以質量和創新贏得高端消費者的認可。一旦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中國企業對全球市場格局的影響力將質變,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多極對峙——不再是西方公司壟斷高端、中國企業扎根中低端的局面,而是各有千秋。
最后,生態繁榮。經過中期的鋪墊,中國主導的國際產業生態將步入成熟和繁榮。一個可能的景象是:由中國牽頭的供應鏈網絡縱橫交織,亞洲、非洲、拉美諸多國家都深度融入這個網絡;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中的地位顯著提升,中國的技術平臺、商業模式在全球得到廣泛應用。同時,中國企業不僅在硬件和產品上領先,在軟實力上也更具影響力——品牌形象、服務標準、企業文化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同。這種軟硬兼備的全球地位意味著,中國企業將成為國際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節點,擁有一定的議程設置能力,能夠影響行業趨勢和規則走向。
企業的這些應對策略也迫切需要行業組織和政府部門的配套支持。政府應出臺更加精準的產業扶持政策,加大對重點“脫鉤”領域技術創新的財政資金投入,完善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機制;同時,簡化海外投資審批流程,為企業跨境經營提供便利;進一步利用中國香港的自由貿易港與專業人才優勢。
行業組織方面,應建立常態化的信息共享、風險預警平臺,做好海外合規培訓,組織行業內的資源協同合作(例如海外產業園建設),推動標準制定與認證的國際化進程,助力企業快速響應國際市場的變化。此外,金融機構需提供更為豐富和靈活的金融工具,加大國際風險保障產品的供給力度,幫助企業降低全球化經營的不確定性風險。
老子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辟Q易戰和地緣風險不是終點,而是企業成長的磨礪石。在多極世界中,沒有永遠的強者,也沒有永遠的安全區。中國企業唯有秉持“上善若水”的精神,以柔制剛、順勢而為,在合縱連橫的世界中靈活游走,方能實現從生存到繁榮的跨越。
(作者孫黎為麻省大學羅威爾分校創新創業副教授、石維磊為長江商學院教授;編輯:李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