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各城市產業競爭激烈,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的產業布局思路是什么?近日,上海2025重點產業布局圖出爐。產業布局圖顯示,上海前瞻部署了10條重點產業鏈,以及14個區級主導產業特色賽道集聚區。
10條重點產業鏈包括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高端裝備、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時尚消費品、新能源及綠色低碳、先進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率先形成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軟件和信息服務四大萬億級產業集群。
14個區級主導產業特色賽道集聚區分別為浦東張江+金橋新一代電子信息集聚區、靜安“視聽靜界”上海超高清視聽產業集聚區、徐匯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長寧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園、普陀智能軟件產業集聚區、虹口北外灘綠色服務發展試驗區、寶山智造無盡·上海機器人及高端裝備承載區、閔行上海先進能源裝備產業集聚區、嘉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區、金山化工新材料產業片區、松江九科綠洲高端裝備產業集聚區、青浦長三角數字干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聚區、奉賢東方美谷美麗大健康產業集聚區、崇明長興海洋裝備產業基地。
第一太平戴維斯中國區投資及資本市場部、產業及物流地產服務部負責人羅瑾向《財經》表示,上海2025重點產業布局圖給出了不同區的特色主導產業,體現了政府在產業布局上注重差異化和協同性,避免了不同區之間同質化競爭,這對企業在上海落地、投資者投資上海都給出了精準的指引。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綜合規劃處處長陳斐斐向《財經》介紹,此次發布的重點產業布局圖體現了上海產業布局三個思路:一是承擔國家戰略;二是提升能級,上海要打造世界級的產業集群;三是因地制宜、協同化、特色化發展,讓各個區的主導產業形成集聚效應和競爭力。
陳斐斐表示,當前上海產業發展的打法更加聚焦,按照錯位發展的思路明確各個區的產業定位,從而避免“內卷式”競爭。此外,重點產業布局圖還顯示,上海的產業發展更加注重統籌資源:一是市跟區的聯動協同,每一個集聚區的行動方案和政策都是由市級產業部門和區級共同研究制定和推進;二是各個委辦局更加統籌,涉及多個條線和多個部門之間的協同。“通過協同機制,圍繞共同的方向,把資源統籌聚焦起來。”

上海是如何統籌資源服務產業發展的?《財經》注意到,在14個區級主導產業特色賽道集聚區發布的同時,14個聚集區還開放了超1500萬平方米“筑巢空間”,面向全球招商。
據悉,1500萬平方米優質產業空間,聚焦戰略引領的先導產業、新質發展的優勢產業、前瞻布局的未來產業,邀請全球企業共筑產業高地。其中,先導產業旨在技術引領產業創新發展浪潮,如徐匯區打造10萬平方米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發力智能經濟產業賽道,培育和引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領軍企業,未來將推動大模型垂直應用覆蓋醫療、教育、城市治理全場景,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高地。
優勢產業旨在構建成熟生態驅動全球競爭力。如浦東新區建設375萬平方米張江+金橋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發展智能終端特色賽道,聚焦AI芯片、人形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推動終端智能化與交互革命,以萬億級產業集群為目標,打造全球人機交互技術策源地。
未來產業旨在定義下一個產業增長極。如嘉定區打造16萬平方米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區,推動L4級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氫能+固態電池雙技術突破,目標在2027年形成全球首個“車-路-云-網”一體化示范區,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
據悉,1500萬平方米“筑巢空間”中包括研發樓宇、配套辦公、標準廠房、高層廠房、待建地塊等各種空間資源,滿足不同客戶需求,每平方空間皆以“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務”護航企業發展,邀請全球創新企業、行業龍頭、科技先鋒入駐。
羅瑾分析,1500萬平方米“筑巢空間”是上海為產業發展提供的優質載體,為滿足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需求,精準提供定制化園區、標準化廠房等空間。
羅瑾認為,此前各地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或產業發展為企業提供廠房等載體。當前隨著產業升級、科技發展,空間載體的形態和功能也在不斷升級。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高精尖產業,對空間載體的要求更高了。如生物醫藥產業,對研發空間、所處環境、排污排水、環保等各方面都有更為精細化的標準。因而,在當前各地激烈的招商引資競爭下,政府越來越注重打造與產業特征相適應的載體空間。
一直以來,土地稀缺、地價昂貴是上海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之一。近年來,上海以“工業上樓”破解土地資源緊缺的難題。2023年9月,上海正式出臺了《關于推動“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的若干措施》。
《財經》注意到,在不久前舉辦的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上海市副市長陳杰正式發布了“上海智造空間云鏈平臺”,首批上線59個優質項目,總建筑面積達530萬平方米,覆蓋10條重點產業鏈,為產業資源和產業空間高效匹配提供便捷的信息化通道。
羅瑾表示,“智造空間”是上海推動“工業上樓”戰略的重要載體,指通過垂直化、集約化的空間利用方式,建設高層廠房或產業樓宇,為先進制造業提供高效、環保的生產空間。“智造空間”更多是高附加值、科技型企業入駐,例如,每層樓涵蓋不同的企業,通過工業上樓推動同一產業類型的企業或者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聚集在一棟樓里,加速產業鏈企業的協作。
如何理解“云鏈平臺”?羅瑾表示,“云鏈平臺”是“智造空間”的數字化支撐系統,通過整合政策、空間、產業資源,打造智能化匹配與管理的生態系統。
例如,當前諸多科技企業需要用到數字技術和大數據平臺。云鏈平臺則提供了這些系統,云鏈平臺使得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可以在一個空間中共用數字基礎設施或大數據平臺,無需每個企業或項目都建立一個小的數據中心。這樣能夠有效避免資源浪費,更高效地利用資源。
《財經》了解到,自2023年9月出臺《關于推動“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的若干措施》以來,上海市已構建起涵蓋資金辦法、產業目錄、技術指引、行動方案等全方位政策框架。例如,《上海市智造空間產業指引目錄》明確了鼓勵上樓的產業門類和限制進入高層廠房的情況,幫助企業甄別不同產業上樓可行性。《智造空間設計指引》提出園區設計和產業用房通用設計要點,歸納八大細分產業上樓適應性要求,指導企業打造匹配產業發展需求的高品質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在14個區級主導產業特色賽道集聚區發布的同時,圍繞這14個區的主導產業,上海還面向全球發布了37個“引鳳場景”,擬投資額超500億元,打造技術變現“快車道”。
各區結合自身產業基礎條件和資源稟賦,每個集聚區均拿出至少一個引鳳場景,向全球發出“揭榜令”,以產業生態為基、創新政策為翼,為全球企業打造“零時差”融入上海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入口。
陳斐斐表示,上海是全國第一個提出場景經濟的城市,早在2017年、2018年發展人工智能時,上海就首先將場景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要素寫進了政策文件中。隨著新興產業的不斷發展,新的技術發展場景的范圍和內涵更加豐富了。當前上海場景打造主要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是研發攻關型;第二種是產業孵化型;第三種是應用示范型;第四種是綜合性的解決方案,跨領域、跨區域,也稱之為超級場景。“這四類場景是給企業提供的市場機會,要有實實在在的投入,有真金白銀拿出來,吸引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成果轉化投入場景當中。”
具體來看,上海產業孵化型場景主要聚焦初創企業培育與創新生態構建,提供技術驗證、融資對接等全鏈條服務,如虹橋國際低空經濟產業園會客廳、金山新材料孵化器-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場景。
技術攻關型場景旨在突破“卡脖子”技術,側重基礎研發與中試轉化,如面向星閃下一代短距無線技術的芯片攻關、衛星互聯網示范應用、長興海洋實驗室等重點場景。
轉型升級型場景主要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如寶武碳中和研發創新試驗場、嘉定氫能港、閔行電機智能工廠應用示范等場景。
應用示范型場景致力于打造可復制的標桿解決方案,加速技術實現市場化,如嘉定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
《財經》了解到,在此次上海發布的38個引鳳場景中,嘉定區提供了“嘉定區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嘉定新能港、氫能港綜合生態”“上海智能汽車軟件園、汽車芯谷、汽車·創新港創新示范及應用”三個“引鳳場景”。
嘉定區3.73平方公里的上海智能汽車軟件園內,集聚了上汽大眾、智己汽車、飛凡汽車、蔚來汽車、理想汽車、零束科技、百度Apollo、小馬智行等整車、零部件、汽車芯片、智能網聯等領域的龍頭企業。
作為“老牌”的汽車城,嘉定正以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核心承載區和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創新高地建設為抓手,構建起從研發創新到場景應用的完整生態閉環。
近年來,嘉定區特別注重場景打造和開放,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如中國第一個智能網聯汽車封閉測試區、第一張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牌照、第一條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等。
“雙智”試點以來,嘉定注重場景開放,大力推進規模化示范應用。實現了智能網聯測試道路全域開放,開放測試道路總里程1117公里,可測試場景約9100個,并開放“大流量、高動態、高復雜”自動駕駛高速公路應用場景。
《財經》注意到,從建設主體來看,上海的場景打造既有政企協同主導,如嘉定區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政府+車企)、金山中試基地(園區+企業);也有科研院所引領,如長興海洋實驗室、上海碳纖維復合材料創新研究院;更有鏈主企業牽頭,如上海電氣大型鑄鍛件智能體、徐匯區漕河涇企業數據空間。
羅瑾表示,從上海打造場景揭榜掛帥的機制以及建設主體的多樣性可以看到,上海推動產業發展的務實精神和場景打造的開放精神。上海面向全球招商,吸引全球企業和投資者一起來共建場景,讓大家都有機會參與到場景的建設中。上海的場景打造不是完全由政府來策劃和決定的,而是由企業、科研院所等主體共同參與。“揭榜掛帥,擇優選擇,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來干。例如如果是民營企業的方案和能力更優,也可以PK掉國有企業。”
嘉定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也向《財經》表示,嘉定氫能港的打造就是和企業共建的過程,此次嘉定公布了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等引鳳場景,就是希望有更多企業來到這里一起建設、一起發展。
產業發展、場景落地離不開政策、資金、人才等各類資源要素的有力支撐。
據悉,上海各區通過發布政策措施、設立專項基金、提供免租優惠等多樣化舉措,從政策保障、資金扶持、人才引育到平臺搭建,加速技術成果轉化與市場應用進程,為企業成長注入動力。
資金是產業發展的血液。在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上海重磅推出兩大基金矩陣,為城市產業能級提升注入新動能。
上海市產業轉型升級二期基金總規模達500億元,首期基金100億元。該基金堅持市場化運作,重點支持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工業服務等符合市區協同主導產業的項目,為處于成長期和成熟期的先進制造業企業提供助力服務,引領新質生產力在上海市高質量、規模化發展。
上海市國資并購基金矩陣總規模達500億元以上,涉及國資國企改革、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民用航空、商業航天、文旅消費等領域。該基金群將發揮國有資本引領帶動作用,與行業龍頭企業、各類社會資本、金融機構、專業服務機構、產業園區共同助力完善上海并購市場生態。
上海舉辦全球投資促進大會的核心目的是吸引全球資本、企業、人才投資上海。大會上,諸多企業表示感受到上海的創新生態和營商環境越來越好。也有部分企業對上海繼續優化營商環境和推進科技創新給出了建議。《財經》注意到,很多企業和機構給出了上海吸引國際人才的建議。
上海超導科技董事長馬韜向《財經》表示,期待上海在吸引人才方面出臺更多有力舉措。“有一些問題僅靠企業的快速發展或企業對人才在財務需求上的滿足,還不足以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人才,人才落地后的生活成本和氛圍等因素也十分重要。”
羅瑾也認為,上海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需要不斷充實頂尖人才。上海在為國際人才提供良好生活環境和教育等公共服務以及打造創新氛圍、提升創業工作便利度等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同時,上海在推動長三角地區產業鏈創新鏈協同發展、融合發展方面也有很大提升空間。此外,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對原有的相關法律法規提出新的挑戰,上海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可以進一步突破。“此外,上海最需要的還有信心,信心貴于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