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公募基金改革圍繞著“提升投資者獲得感”展開。最新披露的一季報數據顯示,在“最強開局”的行情加持下,公募基金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投資者收益已有所改善。
《財經》根據Wind(萬得)數據整理統計,一季度主動權益類基金合計實現盈利1247億元,為近六年同期盈利最高水平。規模方面,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合計3.5萬億元,較2024年末增長約866億元。
另一方面,在全球市場震蕩、A股風格劇烈分化、港股科技牛市的復雜環境中,基金重倉也出現了較大變化。
DeepSeek的橫空出世和春晚上會扭秧歌的機器人令相關產業投資迅速升溫,同時亦引來“商業模式不佳”“泡沫明顯”的爭議,基金經理們再度走到分歧的十字路口。
2025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對股票的配置有所增加,但對A股的配置在下降。數據顯示,債券仍然是公募基金的最大持倉資產,總市值達18.9萬億元。此外,公募基金共持有股票6.9萬億元,占總值比為20.45%,環比增長2%。其中A股配置為5.87萬億元,較去年底的5.89萬億元有所下降。由此可推知,其中差額或為港股資產的配置金額增加。
根據銀河證券的研究,2025年一季度,主動偏股型基金的倉位環比在回升,由2024年底的83.18%,上升至84.01%,處于2005年以來的歷史高位水平,但A股的配置比例延續下降態勢,由2024年底的72.63%下降至70.80%。
而從公募基金持股在A股流通市值中的占比來看,下滑趨勢開始企穩。根據國盛證券的研究,上述持股占比從2022年底的6.3%左右一路降至2024年底的3.7%附近,基金的持股話語權明顯降低,不過2025年一季度的持股占比數據環比持平,已出現企穩跡象。
港股的配置比例持續提升。銀河證券研究數據顯示,主動偏股型基金重倉股中,A股市場的配置比例連續五個季度回落,由2023年末的91.34%下降到2025年第一季度末的80.90%;而港股市場的配置比例則由2023年末的8.66%,持續提升到2025年一季度末的19.10%。
港股成為眾多基金經理一季度調倉的重點方向。銀華基金李曉星在一季度加倉了港股,他在一季報中表示,“看好港股科技、港股消費、港股紅利、A股消費、A股制造業,對于一些漲幅過大的板塊從相對收益的角度來說持謹慎的態度。相對更為看好港股市場,以及A股現金流好且估值低位的消費股。”
睿遠基金傅鵬博在一季度將騰訊控股加倉至第一大重倉股,他在一季報中表示:“從資本市場表現看,科技是一季度最明確的交易主線。一季度組合的前十大個股進行了一些調整,我們加大了恒生科技板塊的個股配置,有穩健的品種,也有彈性大的品種,對組合凈值有不小的正貢獻。”
DeepSeek的出圈引發行業投資熱潮,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等恒生科技指數權重股被大幅增持。對比去年底重倉股可發現,此前前十大重倉股中僅有騰訊控股,一季度期間對阿里巴巴-W的持倉市值亦躍入前十序列。除了騰訊控股與阿里巴巴,多只港股亦是公募基金高度關注的重倉股,包括小米集團-W、中芯國際、美團-W、中國移動、中國海洋石油、泡泡瑪特、快手-W、理想汽車-W、小鵬汽車-W等。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少數恒生科技權重股在一季度期間被公募基金減持,其中即包括近期陷入即時零售大戰的美團-W,一季度期間被減持2180萬股。重倉持有該股的基金數量從去年底的332只降至248只。
觀察一季度公募基金調倉情況,總的來看,資金進出的重點在科技板塊。
《財經》根據Wind數據統計,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持股市值最高的個股仍為寧德時代,共有1861只基金重倉該股,持股總市值達到1467.82億元。貴州茅臺、騰訊控股分別以持股總市值1414.93億元、848.95億元位列二、三位。
前十大重倉股中,寧德時代、美的集團、立訊精密出現較大減持,其中立訊精密已被連續半年減持。
進一步梳理可發現,興證全球基金多位基金經理在一季度期間將寧德時代調出前十大重倉股,包括謝治宇、董理、喬遷等。其中謝治宇管理規模近400億元,是全市場規模較大主動權益基金經理。匯添富基金胡昕煒、易方達基金馮波則對寧德時代進行了增持。

立訊精密也是一季度期間爭議較大的個股,期間公募持倉減少了1億股,參與重倉的產品數量降至千只以內。在頭部公司內部,基金經理們的意見也截然不同。馮波稱其一季度期間增持了消費電子板塊,但立訊精密已從前十大重倉股中消失。來自同一家公司的基金經理祁禾則在一季度全面增持立訊精密,成為多只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股。
美的集團在一季度期間出現了明顯減持。減持方包括交銀施羅德基金王崇、景順長城基金劉彥春等。增持方包括大成基金劉旭、銀華基金李曉星等。
此外,增持方面,隨著黃金價格的不斷創新高,公募基金也大幅回流至紫金礦業中,成為一季度期間增持數量最多的個股。

一季度科技股行情持續升溫,成為基金經理們調倉的核心主線。
景順長城基金經理楊銳文在景順長城公司治理混合報告中指出,中國科技企業已在AI、人形機器人、創新藥出海等領域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質變,DeepSeek的技術突破與宇樹科技的商業化落地,標志著工程師紅利正轉化為產業主導力。
永贏先進制造憑借對機器人賽道的重倉領漲近一年市場。基金經理張璐認為2025年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產業鏈從主機廠向零部件、終端應用擴散。“展望二季度,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依然在快速地發展,行業日新月異。我們判斷機器人板塊會持續活躍,但隨著量產的逐步落地,個股可能會去偽存真,分化可能加劇,波動會有所增加。”
嘉實基金王貴重觀察到,一些此前態度偏謹慎的下游應用大廠就此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并開始嘗試推出一批C端應用落地迭代。他將重新評估港股科技資產,在估值合理的前提下進一步聚焦三類公司:下游有場景、數據優勢者;AI應用產業位置領先且能有相關業績兌現者;隨這波下游需求擴張周期而受益的上游環節。
同樣是對AI行業的重倉,財通基金金梓才旗下基金卻因為押注海外算力板塊出現大幅回調,一季度期間跌幅超20%。從一季報可以看到,金梓才再次大幅調倉換股,基本完全減持了海外算力板塊,大幅增配國內算力部分。其認為,結合美國經濟現狀,以及北美算力投資進入到第三年,海外算力板塊后續出現風險的概率可能會加大。國內對AI的資本開支軍備競賽則剛剛開始,可能走出與去年海外算力相似的成長軌跡。
科技股牛市如火如荼之際,一些基金經理選擇了落袋為安。易方達蕭楠即對去年布局的港股互聯網、芯片、資源類以及工程機械板塊做了一定的止盈操作。同時,其大幅度增加了白酒配置,并認為當前的白酒相當于一個帶有內需看漲期權的高息債券。
銀華基金的焦巍更為直截了當。其對紅利資產以偏指數權重的方式進行了加倉,并稱應對流行的輿論保持冷靜:“全球的人工智能時代是已經開啟了一輪新的經濟增長的引擎?人工智能的斯普特尼克時刻是否真的已經到來?傳統的工作乃至投資模式是否已經被AI碾壓這些流行的話術正在把投資者帶入新一輪沉默的螺旋。”
廣發基金馮漢杰認為,當前資產內生回報不足,轉化為對于政策、事件、景氣等外部邊際的強依賴,從而形成了目前的結構分裂局面,即一部分資產已經處于明顯泡沫,一部分資產的估值尚算合理,較少資產仍然處于真正低估。
王崇仍保持對銀行的高度重倉,并在一季度期間進一步加倉。其認為,隨著地方政府化債的推進,國內優質高ROE城商行會逐漸被市場認知并有望持續估值修復到1倍凈資產以上。
今年以來領漲市場的北交所基金經理也在調倉換股。
華夏基金顧鑫峰表示,考慮到2024年11月之后北交所在快速上漲之后有一輪系統性的回調,減倉了漲幅較大、估值泡沫明顯的個股,同時增配了下跌過程中基本面趨勢良好、估值合理偏低的個股,這里面包括不少北交所核心汽車零配件公司、核心優質食品飲料方面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