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里過大年、科技館里探新知,正成為假日里的新年俗。今年春節期間,首個AI廟會在北京舉辦,上百處人工智能場景吸引了數萬名游客;上海天文館、中國建筑科技館借助科技手段,可視化、互動性強的展陳內容上新不斷……“場館里過大年”的流行,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折射出科學教育發展的新氣象。
近年來,我國各地的博物館和科技館不斷創新科技手段,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使很多館藏珍品、歷史遺跡、科技展品煥發了新的生機活力。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突破了傳統課堂的邊界,側重趣味性和參與感,大大激發了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主動探索欲。
讓科學知識走進孩子們觸手可及的日常生活,需要通過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借助場景化、互動化的沉浸式學習體驗,讓科學教育變得更加易于接受。這也是當前推動科學教育走向深入的迫切需要。
從教學方式上來看,科學教育注重跨學科,突出探究實踐,倡導在“做中學”“用中學”,這也是中小學開展科學教育的一個難點?,F實中,一些科學教師在教學中仍習慣性地重灌輸輕體驗、重結論輕過程、重驗證輕探究,造成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興趣不高、科學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等問題。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提出,科學類課程教師要基于核心素養確定教學目標,聚焦綜合實踐改進課堂教學,圍繞提升評價素養推動“教學評”一體化。這意味著,教師要基于科學教育的獨特屬性,深化教學改革,實施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探索項目式、跨學科學習,更加關注學生的探究能力、科學思維及責任感的培養。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科學教育,才能真正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探索欲,這是“場館里過大年”的流行帶給我們的一大啟示。
還要看到,高質量開展科學教育,還需要構建一個學校、場館、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等多主體協同的大科學教育生態。當務之急,既需要從頂層設計上建立健全多主體參與科學教育的對接和激勵機制,校內外聯動的協調和保障機制,也需要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推動校內需求與校外的體驗、實踐、研究等科學教育資源的深度對接,變“短期”為“常態”,變“淺表”為“深度”。
“場館里過大年”的流行體現了科學教育理念的深刻轉變。它表明科學教育不再是局限在教室里的科學課,而是要全方位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構建一個對學生而言更觸手可及的科學教育生態,其目標不僅是傳播知識,更是培育具備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現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