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格是已經入駐敦煌網(DHgate)3年的老賣家,就在最近一周,他運營的3家包類店鋪“訂單量均較之前漲了2—3倍,單店單日的銷售額從五六百美元增長到一兩千美元”。敦煌網、淘寶、阿里巴巴等App的下載量也在近日驟升。
來自海外的囤貨潮,出現得有些倉促和意外。4月以來,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出口商品加征關稅的力度逐步升級,各行各業的中小外貿商家原本以為將面臨巨大“不確定性”,甚至會有客戶訂單暫緩、市場流失、物流成本增長等風險。
不過,新的商機卻率先而至。最近兩周,一陣從海外短視頻網站吹來的流量熱潮,及其驅動的海外消費者的囤貨情緒,為外貿商家帶來了意料之外的新可能性。
有商家被動獲益,在跨境平臺的商鋪突然涌入不少訂單,也有商家主動出擊。多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中小外貿商家表示,他們正努力追趕海外短視頻平臺有關“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的流量風口,以低價平替、性價比高等策略宣傳自家商品、工廠或供應鏈,并在近期收獲了新的意向客戶,接觸到新興市場,甚至嘗試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這一輪的流量狂潮似乎來得比以往都更加猛烈。有9.9萬海外賬戶粉絲的義烏商家周一楠表示,每天有500—1000人私信他尋求合作,想要直接拿貨,“這在以往并沒出現過”。
盡管無法確定這一輪流量窗口還能持續多久,看到了其中關鍵機會的中小商家,正在努力抓住窗口期,與不確定性賽跑。
然而,仍然有諸多新挑戰擺在他們面前——涌入的流量和私信能否轉化成實質訂單?新的訂單和商業模式能落地嗎?低價平替的宣傳策略有風險嗎?
在美國加征關稅的壓力下,大部分外貿商家首要受到的沖擊是B端(面向機構)訂單的懸置。
阿里巴巴國際站的一位客戶經理吳曉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以箱包服飾類為例,近期大量已接單的商家正陷于難以向美國發貨、庫存積壓的困境。“許多美國客戶還在觀望,一部分提出要退款,一部分希望商家補貼部分運費。尤其是在DDP(完稅后交貨)的物流方式下,商家要負責包裹去美國的清關報稅,但市場價格基本每天都在變化,成為他們現在最大的困惑。”
與此同時,C端(面向個人)訂單卻出現了一種新的增長趨勢:大量海外個人消費者涌入中國電商平臺,購買零售商品。
潘格在廣州做跨境電商生意已經有4年,在敦煌網主要售賣時尚包袋。他發現,近日激增的訂單基本以1—2件的小單為主。其中60%—70%的訂單仍來自美國。“這次涌入了非常多的新買家,很多人第一次下載App,以前從未在敦煌網購物過。”
同在廣州的商家趙任飛也有相似的感受,他在海外短視頻平臺直播,售賣自家包袋品牌。4月以來,他重點打造了一個真人出鏡的短視頻賬號,積累了3.3萬粉絲,每天早上進行2—3小時的直播。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最近一周,單日銷量、直播間觀看人數有明顯增加,日均能賣出200—500個包,單價在16—160美元不等,美國市場占據總銷售額的近六成。
驟增的訂單甚至幫助其他工廠消化了庫存。“上周,就因為有一兩條視頻爆了,鏈接上的一款‘菜籃子22cm’包型很快就把庫存消耗完了。”他找到另一家使用相同原材料的廣州工廠,調了1000多個庫存包,過了一個禮拜又消化完了。
很快,大家都意識到,這些涌入的新訂單的幕后推手,是海外消費者激增的囤貨情緒。
近期,海外網紅博主掀起了一陣以“奢侈品平替”“中國工廠揭秘”為主題的短視頻熱潮,許多視頻對比了包袋、鞋類、瑜伽褲等商品在當地售價和中國工廠出廠價,明示或暗示優惠產品來自敦煌網等中國電商平臺。
“強烈的價格對比調動了海外消費者的情緒,當地物價上漲也加劇了焦慮,流量窗口就越來越大。這次熱點很難被輕易制造,離不開大量海外博主的自發傳播。”同為視頻博主的潘格認為。而隨著“中國制造”話題有關的流量驟增,趙任飛這樣參與其中的賣家也吃到了紅利。
這批急著趕來“囤貨”的海外消費者,使得敦煌網這家已成立20年的傳統跨境平臺重獲關注。據敦煌網提供的數據,4月15日以來,平臺單日新注冊買家數量連續多日同比上周增長近20倍;家電、發制品、安防、健康與美容品類的交易額增速最高,分別激增9.6倍、6.7倍、6.0倍和3.8倍;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和澳大利亞是交易額最多的市場。
能接住這波囤貨潮,離不開敦煌網的特殊屬性。若將Temu類比為淘寶,敦煌網則可類比為1688,敦煌網連接了中國中小工廠和海外中小批發商,提供價格更加低廉的“白牌”商品。同時,敦煌網也能支持單件起訂的小額批發,滿足了海外個人消費者的直接購買意愿。
面臨關稅風險,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崔麗麗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敦煌網商家可以提高客單價,為平臺上的低價囤貨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利潤空間;而由于“800美元‘小額豁免’”政策當前尚未取消,平臺通過拆單形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風險。
潘格的預期較為樂觀,他計劃提價6%—7%,認為不會對銷量帶來過多沖擊,“海外消費者的囤貨意愿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也不排除,敦煌網接住的只是短期流量”。
趙任飛入駐的短視頻平臺自4月23日起就不再為商家提供第四方物流服務,他需要找到自主發貨渠道,面對新的成本損耗,他計劃對前端產品進行20%—30%的提價。這令他感到擔憂,“單價貴了之后,我們預計銷量肯定會下滑”。
崔麗麗提示,小額包裹豁免政策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據美國白宮行政令,美東時間5月2日起,將終止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輸美小額包裹的免稅待遇。趙任飛坦言,生效之后,物流費用可能還會上漲,美國海關的清關速度也會變慢,自己也可能在5月初先暫停發貨計劃。
囤貨潮帶來的新訂單增強了中小商家們現階段的信心,但至于能持續多久,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本輪囤貨潮背后的核心推手,離不開短視頻運作下的巨大流量。早早認識到這一點的外貿商家,不允許自己錯過這一輪流量風口。
趙任飛團隊的自主包袋品牌從去年開始進駐美區市場,今年4月初,關注到“甲亢哥”中國行在外網的熱度,他開始圍繞著“中國制造”做了幾期視頻,展示了中國的高鐵、科技、文化等。為了出鏡,他在今年學了英語、韓語和部分俄語,“認真學兩三個月后就比較流利了,為了掙錢,什么都得學”。
4月9日,該賬號首條播放量破百萬的視頻出現了:他系著工作圍裙、手拎“菜籃子22cm”包型,舉著一個配件對鏡頭講解,開篇連說三遍“for free(免費的)”,強調買包送配件,隨后介紹了包的品質和用料。這則視頻里涌入了超千條用戶評論,商品隨后很快斷貨。此后,他真人出鏡的視頻越來越多,播放量也基本破萬。
“根據直播間里海外用戶的評論,男性消費者會對錢包、卡包感興趣,女性消費者則傾向于買大牌平替的包包。”趙任飛判斷,“我們當前的營銷思路還是強調大牌平替和性價比,也會有意地強調我們的做工很好,工廠有能力,供應鏈很完整,之后我也想在鏡頭前展示這些。”
在賬號矩陣的引流下,其品牌的官方店鋪號自然增長了近2000名新粉絲,“這一類粉絲非常精準,幾乎就意味著2000多筆訂單,但不能預測新增的訂單意向來自哪些國家”。
趙任飛第一批接到的來自中東市場,最近已經有超過50位中東客戶提出要以百個為單位訂購他家的包,其中已有10個溝通到了付款環節;其次是來自韓國的訂單。
在義烏打拼的賈朔忞也恰巧“撞”上了流量風口。兩周前,他的合伙人為他介紹了一個庫存鞋的供應鏈。庫存尾貨通常價格低廉,按斤稱重,供應商通過批量采購和快速周轉來降低成本。有海外視頻主播經驗的他,先模仿其他賬號的風格,熟練之后,一邊使用DeepSeek寫腳本,一邊臨場發揮自己“美式廣告風格”的口語,他以倉庫為背景,輸出著“3 dollars(3美元/雙)”的平價概念,向欠發達國家的供應商們介紹商機。
賬號運營的第9天,他就漲到了4萬粉絲,來自非洲國家,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私信如潮水般涌入他的海外社交賬號,他一個人從早回到晚,仍有3000多條消息來不及回復。
“你也想開1美元店、20美分店嗎?”周一楠在義烏運營了一家百貨集合店,1000平方米的店鋪面積里裝載了超2000種全品類的百貨商品。今年2月起,他在個人視頻賬號里用西班牙語介紹著不同商品及其價格,以吸引想在當地市場開百貨店的全球采購商。
他也發現,最近有很多介紹中國產業帶、貨源地、貨源網站的視頻備受外網歡迎。由于他的賬號內容清晰豐富,也被海外采購商當作了狩獵的“貨源”目標,這幾天,日均有500—1000條新消息涌入他的私信,來自南美市場的最多,也有來自歐美、巴西、印度等地的。
新涌現的大量合作意向,加速了這些掌握流量的中小商家進駐新興市場的進度。趙任飛表示,團隊原定在第二季度末完成的新開拓市場計劃,已經提速到要在下周完成。
“現在,我們必須加班加點地準備企業的品牌網站,以推進有正規渠道的國際支付。對于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英國、墨西哥等新開拓市場,店鋪上線、博主合作也要同時推進。3人團隊的人手也不太夠,還要招1個專門的渠道銷售去處理所有回復。”他分享了最新計劃。
這一次,中小外貿商家再度意識到了短視頻營銷在主動獲客方面的爆發力。多位受訪商家表示,必須接住這輪流量,多完成資本積累,為未來的穩固增長鋪路。
算法的不確定性,導致短視頻引流至私域的新興市場訂單像“開盲盒”,往前推進并非易事。
首先是缺乏進出口經驗的意向客戶大幅增加。賈朔忞碰到了許多沒有做過庫存鞋生意的采購商,他們完全不了解運作流程,這使溝通過程非常費力。為了提升溝通效率,他又拍攝了新的講解視頻,向客戶介紹聯系方式和地址,解釋為什么沒有價格表和商品目錄,并分步驟講解訂貨要求和流程。
“單純回復消息好像大海撈針,幾乎都是無效詢盤,目前只有千分之一的成交率。”周一楠也說道。他表示,建立信任關系也很關鍵。符合起訂門檻的采購商,團隊必須幫他做好第一筆訂單,后續才能穩定合作,收取定金。“對于缺乏經驗的意向客戶,他們對于海關流程、貨運流程、各環節貿易價格、不同產品的報關費和運費的計算方式等都不了解,需要我們去做服務。”
其次,隨著短視頻傳播打破信息壁壘,許多原本通過B1端的外貿公司和貨代公司拿貨的B2端采購商,產生了繞過中間商、直接找到定價更便宜的中國外貿商家拿貨的想法。
這也為中小商家帶來了新的挑戰:來自新興市場的新訂單愈發呈現出“人多量少”的特征,愿不愿意接、有沒有能力接,成為新難題。
周一楠表示,以他的生意為例,團隊慣常制定的每單起訂金額門檻是5000美元,但大量的新意向客戶提出了2000美元、3000美元左右的采購預算。由于團隊目前還無法承接這些小單,精力不足,對于這些訴求只能暫時拒絕。但他已經開始考慮探索這條路線,希望未來能與更多B2端采購商對接。
“如果能打通新模式,盡管訂單的單價非常小,總數量卻很龐大,并且只會繼續增加。確立信任關系后,新客戶的下一筆訂單就可能價值1萬美元、2萬美元,市場會越做越大。”他分析。但這也意味著舊的供應鏈模式被打破,B1端公司的訂單將被分攤。
一旦決定要進入市場,供貨方就必須想辦法適應“人多量少”特征對各環節產生的影響,這在當前面臨諸多難題。
“團隊運營方面,接待訂單數越多,會增加各種人力成本;要適應更加靈活的訂單,我們的庫存也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尤其是非現貨商品;還需要說服與我們合作的貨代公司和工廠,不要一味拒絕小單量的訂購需求。”周一楠坦言。
他表示,決定全力開發一個新興市場,對于企業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決策,不僅要不斷投入資源和成本,也要做好資金被積壓一兩個月的準備。
另外,也有無法跑通這一新模式的可能。“最終算上關稅和運費成本,可能B2端的客戶經過測算發現還是從B1端采購更加劃算,就會放棄直接拿貨。但如果關稅和運費成本能夠降低,成功跑通的概率則會提升。這充滿了不確定性。”他在和同行的討論中發現,目前還沒有商家能完全談妥這類新訂單。
“新興市場帶來的小批量多訂單的模式更類似于長尾的電商市場,這也是早幾年國內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之一,即從生產同質化大批量的商品轉向生產個性化小批量的商品。”崔麗麗分析指出,從工廠的反應能力和供應鏈能力來看,具備實力的企業已經具備“小單快反”的柔性能力。
“這些能力可能是工廠在激烈競爭下必須具備的。誰能具備這個能力,誰就有更多市場機會和韌性。”她表示,“中小商家如果能抓住這次機會,至少能為未來應對更大挑戰時積累一些資源,無論是資金、人才,還是關于新興市場的經驗。”
在趙任飛看來,若要在不確定性中順利承接各種變化,團隊的綜合性運營能力是最大優勢,“每個外貿人都需要是六邊形戰士”。
減輕對訂單“人少量多”的傳統市場的依賴,積極布局訂單“人多量少”的新興市場,認識到抗風險能力重要性的中小外貿商家,已經直面這一挑戰。
這一輪流量風潮,讓更多的全球商人通過海外短視頻繼續了解“中國制造”,中國的工廠、貨源地、供應商也被投以更多關注和積極評價,也收獲了更多合作意向。對于身處關稅壓力下的中小商家們,這似乎為他們帶來了一些信心和安慰。
然而,卷起這輪流量的敘事邏輯,是否真的毫無風險?
潘格在敦煌網售賣的包袋產品,單價在七八十美元,其他店鋪對相似包型的定價多為四五十美元,相比之下,價格和質量相對偏高。
摸爬滾打多年的他很清楚,敦煌網上的訂單穩定性也取決于產品和服務,“質量差的產品就不會有回頭客,出現大量差評”。他也坦言,網站大部分的商家的商品圖都以沒有logo的“白牌”產品為主,但商家實際發貨可能會是有logo的產品,“模仿海外品牌的仿品也有法律風險”。
也有行業人士指出,因囤貨潮前來下單的海外消費者,也許有部分清楚自己購買的是仿品或大牌平替,但海外短視頻博主在講解過程中的模糊表述,也可能會讓部分消費者誤以為自己購買的是奢侈品牌的同品質產品,這可能會讓平臺和商品的口碑被再度反噬。
一位義烏的外貿自媒體博主對《中國新聞周刊》評價,有關“奢侈品平替”“中國工廠揭秘潮”的話題固然火爆,“但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底層邏輯不會改變,且假貨也會面臨市場管控,最終可能還是回歸原來的樣子”。
他進一步強調,回歸生意本身,再大的流量如果不能承接、轉化或成交,用處也并不大。“值得期待的是,更多中小外貿商家通過這次事件看到互聯網的勢能,能夠盡快布局線上。流量是放大器,但不是神器,最終考驗的還是商家在每個環節的應對能力。”
此外,太過依賴大牌平替、低價的營銷策略和敘事,也是代工廠追求品牌化進程中的一大困境。
一位在海外短視頻平臺做自有包類品牌直播的博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為規避法律風險,他的自有品牌并不會銷售帶有侵權風險的款式。但在其商品櫥窗中,銷量最好的始終是與某奢侈品品牌同型的“水桶包+配飾”搭配,無logo設計,使平替包袋成為消費者的最熱選擇。
他一邊引導海外消費者,“你可以不選擇買大牌奢侈品,可以買一些同等材質和質量的小牌”,同時也提醒消費者,“我們不是做高仿產品,只是形狀風格比較接近海外奢侈品牌,產品工藝也很好”。盡管處處規避了仿品的風險,但其對大牌風格“擦邊”的模仿,在現階段仍然難以被評價為真正的品牌化。“要實現真正的品牌化是一件漫長的事,我們的計劃還需要2年的時間。”他坦言。
“‘大牌平替’的營銷成本可能更低,且中國制造在過去也主要以‘性價比’來吸引海外消費者,但這不是長期可持續之道。”崔麗麗強調,未來一定是中國品牌走出去,需要有自己獨立的設計和自有品牌。
當前,外貿政策仍然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對于企業來說,“活下去”或許是第一要務,但當一陣流量風潮襲過,企業也應反思其中的機遇和警示,增強自身的適應能力,繼而真正提升韌性和競爭力。
“中國工廠需要品牌升級。不能因為一時的熱度和熱賣產生短視行為,應該為‘后天’著想。”崔麗麗提醒。
(文中潘格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