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的人血壓高了,血糖飆了,腰圍也大了一圈。如今,年輕人“帶病生存”成了常態。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1030萬人死亡,其中超過80% 是被“慢病”(即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磨走”的。更扎心的是,許多人患上“慢病”不是被命運安排,而是輸給了“懶”“饞”或“不良生活方式”。要知道,生活方式不改,醫生都沒轍。
說白了,對抗“慢病”就是一場持久戰,你真正要面對的敵人是自己。

2020年9月,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了首個健康生活方式醫學中心,標志著生活方式醫學在我國正式落地。不久前,第四屆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醫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那么,什么是生活方式醫學?為什么會出現一門新的醫學學科?
回想一下,以前我們生病了怎么辦?發現長腫瘤了,就在它擴散之前切掉它;發現有高血壓了,就長期服藥控制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些本質上都是“以疾病為中心”,得什么病就治什么病。
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最大的病因是生活方式,健康和長壽大半取決于生活方式。也就是說,比起先天基因或環境等其他因素,我們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與長壽的最大主宰者。這意味著,現在的常規醫療手段(包括藥物、手術、疫苗等)在生活方式面前都意義不大。好在,生活方式醫學這門新的醫學學科正在專攻這個課題。
生活方式醫學,顧名思義,就是讓你的生活方式變成你健康路上的最佳盟友。通過調整飲食、規律運動、保證充足休息、進行心理調適、積極社交和遠離不良嗜好,你可以把80% 的“慢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癥候群及肥胖等)擋在門外。要知道,這一切都不需要你吞下一堆藥丸,也不用接受痛苦的手術,只需要日常習慣的一點點改變。


或許你會想,生活方式醫學不就是老生常談的“上醫治未病”嗎?不全對。要知道,“預防為主”是公共衛生領域一直以來倡導的,但在實施層面,大眾化建議往往難以滿足個體需求,因為每個人的體質、習慣,以及所處的環境等都各不相同。
那么,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健康之路?生活方式醫學給出了答案。它在治未病的基礎上,為患者提供個性化、具體化的生活方式干預。
舉個例子,一個人的血壓測定值為150/95毫米汞柱,按標準應診斷為高血壓,進而建議吃降壓藥來控制血壓。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如果是初發高血壓患者,且沒有并發癥,完全可以通過非藥物療法——即生活方式的調整來有效管理,甚至有望在5 年內實現病情的顯著改善或逆轉。那么,如何調整他的生活方式?是只需要他減重就行?還是要減重和減脂并重?除此之外,他是否有失眠問題?是否酗酒?這些問題要不要解決?要知道,睡眠不足、過量飲酒等問題同樣可能加劇血壓升高。所以,只有全面審視患者現有的生活方式之后,才能為他開出有針對性的生活方式處方。
正如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醫學中心的專家所說:“生活方式處方如同藥物處方一樣,有著非常明確的頻次、劑量、時間、形式、類型等,是針對不同個體、不同疾病量身定制的。”在生活方式醫學面前,患者的生活方式既是診斷對象,也是治療處方。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部獨一無二的“機器”,只有找到適合它的“保養手冊”,才能讓它運轉得更好。

研究表明,某些高血壓患者可嘗試等長訓練(一種靜態肌肉收縮練習,如靠墻靜蹲或平板支撐),堅持8 周能夠有效降低收縮壓約10毫米汞柱,堪比服用一片降壓藥的效果。

生活方式醫學的悄然興起提醒我們,健康不是體檢報告上的數字,而是藏在一餐一覺、一步一息里的小細節。它也在告訴我們,在疾病找上門來之前,不如主動出擊,去改掉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別小看飯后的一場散步、疲倦時的一次小憩,健康不在遠方,它就在你邁出的每一步中,在你做出的每一個微小改變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