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的一天,一個日本研究團隊發現,他們的實驗動物—— 一只日本獼猴,無法正常執行視覺任務。經過檢查,原來這只獼猴患上了罕見的黃斑裂孔,它的視網膜中心位置出現了破損。這可不得了,黃斑是視網膜中央的一小塊區域,光線在這里聚焦,黃斑受損會嚴重影響視力。大多數人類黃斑裂孔患者雖可通過手術治愈,但仍有一些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或永久性盲點。獼猴要如何治療呢?

眼外傷、視網膜變性、長期黃斑囊樣水腫、高度近視、玻璃體牽拉等,都可以引起黃斑裂孔。臨床上經常會見到身體健康的老年人發生黃斑裂孔,但找不到明確的發病原因,稱為“特發性黃斑裂孔”,常見于60~80歲的老年人。


對于黃斑裂孔,科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更好的治療辦法。比如,日本某研究團隊多年來就致力于研究怎么用人類干細胞培育微型的視網膜。干細胞是人體內的“萬能選手”,能在特定條件下分化為各類細胞,這次,它們被引導生成了視網膜類器官——由一個個感光細胞組成的薄片。
于是,這只患有黃斑裂孔的日本獼猴被轉移到了該研究團隊的實驗室。研究人員像給破衣服打補丁一樣,將由人類干細胞生成的視網膜片植入猴子受損的視網膜區域,給猴子做了視網膜修補手術。
手術很成功,猴子做視覺測試的時候表現變好了。不過,術后四個月,這個“補丁”出現了輕微的移植排斥反應。幸運的是,這個問題通過注射類固醇藥物被解決了,畢竟這次手術是跨物種的移植,研究人員認為如果移植對象是人類,排斥反應會更輕微。
在手術半年后的復查中,驚喜接踵而至:研究人員發現,猴子眼中的“補丁”竟然長出了新的視覺細胞(比如主要負責夜視的視桿細胞和對色覺很關鍵的視錐細胞)。盡管尚不確定移植細胞與猴子的原生細胞是否建立了聯系,但僅憑“補丁”本身的存在,就已經促進了眼睛結構與功能的恢復,讓視力得到改善,因此并不強求移植的細胞參與視覺處理過程。
除了這次成功的嘗試,該研究團隊還在利用視網膜類器官治療其他疾病,例如色素性視網膜炎(一種逐步損害視力的遺傳性疾病)。經過為期兩年的監測,研究人員驚喜地發現,移植的視網膜片已安全融入人類患者原有的視網膜中,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患者視力下降的速度比未接受治療的患者明顯放緩。


在人工誘導多能干細胞等干細胞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的今天,科學家正著力于探索這類創新療法——即從細胞層面出發,嘗試從源頭修復受損的視網膜。這項前沿探索不僅彰顯了人類對生命奧秘無盡的好奇心,更預示著未來在視網膜疾病治療領域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