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五味雜陳”形容的是一言難盡、百感交集。品嘗五味子,剖析它的藥性,也就如同品味人生。接觸五味子,可能開始品嘗到的是酸味,慢慢深入品嘗才能認識到它的辛與咸、苦與甘。一個五味子,蘊含著中醫藥的酸、苦、甘、辛、咸。五味雜陳可謂是咀嚼著世間百態。
“南北五味”
有些中藥的味道人盡皆知,如黃連是苦的,甘草是甜的,烏梅是酸的,大青鹽是咸的,胡椒是辛的。有一種中藥五味俱全,那就是五味子。
五味子,叫子其實不是種子,而是果實。枸杞子、女貞子、牛蒡子都是果實。既然五味子是果實,就有果肉和種子兩個部分。
曾經有學生問我:“五味子是酸的呀,剩下的四味在哪里?”五味子的果肉是酸的,但種子里的味道很復雜。五味子的種子呈腎形,棕黃色,表面有光澤。用工具砸開或搗碎種皮,才能嘗到種子的味道。
《本草綱目》記載,五味子有南北之分?,F在《中國藥典》也收錄了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兩個條目。
《中國藥典》記載五味子,習稱為北五味子,來自木蘭科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實,也就是李時珍所記載的“北產者”。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是東北地區的道地藥材之一。有野生的,也有栽培的,市場供應的以栽培者為主。以粒大、肉厚、有油性者為佳。每年8—9月是五味子果實成熟的季節,成熟的果實就似一串串小葡萄,鮮紅可愛。
南五味子則是同科植物華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實?!澳衔逦蹲印敝擦性凇吨袊幍洹分?,但植物學上另有南五味子屬,兩者不可混淆。
南五味子主產區在陜西、甘肅、河南、四川等地。我在四川峨眉山實地考察時采過野生的南五味子。它的果粒比較小,果肉也比較薄。
臨床應用
《神農本草經》記載五味子主益氣。根據中醫的臨床實踐,逐步總結出五味子:一藥具五味,五臟皆可養。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補腎,辛苦入心而補肺,甘入中宮益脾胃。
一般認為,北五味子對于虛損勞傷比較適用;而南五味子的滋補作用不如北五味子強,臨床上主要用于外感風寒咳喘。
醫圣張仲景的苓甘五味姜辛湯和小青龍湯都用到了五味子,在治療寒飲咳嗽的時候,五味子也是要藥。
藥王孫思邈十分推崇五味子,他把五味子與人參、麥冬一起配合使用,用于治療夏季的困倦乏力。
到了金元時期,名醫張元素正式將五味子、人參、麥冬組成一個固定的處方,這就是著名的生脈散。生脈散是以功效命名的,可益氣生津,氣陰復則脈生。
六味地黃丸由6味藥組成,在此基礎之上增加麥冬和五味子,則成為麥味地黃丸,主治腎虛久咳。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是一位中西匯通的大家。陳可冀院士的杰出貢獻之一,是對我國清宮醫案進行了系統的整理。這一發掘工作,向世人展示了清朝帝后、嬪妃還有部分王公大臣的醫案。閱讀那些醫案,能學到很多知識。那一篇篇的醫案都是出自名醫國手,記錄的是真實可靠的寶貴經驗,具有珍貴的學術價值與史料價值。
在陳可冀院士編著的《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中,收錄了五味子膏,慈禧、光緒經常服用五味子。制法是先將五味子煎煮濃縮,后加入蜂蜜制成膏滋藥,長期服用可以滋補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