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履秋(1919—1999),江蘇興化人。曾任江蘇省中醫院大內科主任,首批500位師承工作指導教師之一。汪履秋教授從醫近60載,擅長外感時病和內傷雜病的治療。現將其治療風濕頑痹驗方——加減痛風方分享如下,以饗讀者。
組成:生麻黃10克,川桂枝10克,制蒼術10克,熟附片10克,防風10克,防己10克,威靈仙10克,雞血藤15克,全蝎3克,露蜂房15克,雷公藤15克。
功效:祛風宣濕,化痰消瘀。
主治:風濕頑痹。證見手指、足趾關節腫脹疼痛,甚則強硬變形、屈伸不利,或伴四肢關節腫痛、舌淡苔薄微膩、脈象細弦帶澀。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劑煎服2次,首次煎煮時間不少于45分鐘。
方解:風濕頑痹主要隸屬于西醫學的“類風濕關節炎”,古代亦稱為“歷節病”“痛風”等。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風寒濕邪,病久邪氣痹阻絡脈,氣血津液運行受阻,或因久痹正虛,推動無力,氣血津液運行遲澀,形成痰濁與瘀血。因此,風濕痰瘀痹阻絡脈實乃本病之病理關鍵。針對這一病理特點,治療則應采取祛風、宣濕、化痰、消瘀的方法。朱丹溪“上中下通風痛風方”對本病甚為合拍。汪履秋以該方為基礎,結合臨床經驗,自擬加減痛風方。方中麻黃發散風寒,蒼術苦溫燥濕,附子溫經散寒,防風祛風勝濕;桂枝祛在上之風,防己除在下之濕;威靈仙通行二十經脈,祛風通絡;雞血藤活血又養血,兼制他藥溫燥太過;全蝎、露蜂房搜風剔絡,雷公藤祛風解毒。綜觀全方,君臣佐使,配合得當,既能散風邪于上,又能滲濕邪于下,還可散寒通絡、化痰消瘀。
加減:熱邪偏盛,局部紅腫,捫之灼熱者加用石膏、知母等寒涼之味以清絡中之熱。風勝游走合白芷、羌活;濕盛漫腫加薏苡仁、大腹皮;久痹正虛者加當歸、黃芪或地黃之類以補氣血、養腎補腎。此外,還應根據病變部位配合引經藥,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黃;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鉆地風;周身關節疼痛加千年健、伸筋草、絡石藤等。
按語:本方是汪履秋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基本方,曾以本方為主治療類風濕關節炎50例,結果臨床治愈1例,顯效22例,好轉2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39例類風濕因子陽性者,有14例轉陰,轉陰率為35.9%。
(溫馨提示: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應在醫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