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已被確認為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有研究認為,糖尿病患者中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為27.6%。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表現包括腰背疼痛、全身骨痛、脊柱變形,甚至可發生骨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管理好糖尿病患者的骨骼健康,成為擺在醫患雙方面前的一大挑戰。
1.骨密度檢測正常就無須用藥嗎?
骨密度檢測是臨床上判斷患者是否存在骨質疏松癥及其嚴重程度的重要手段。目前,國內外公認的測量方法是雙能X線吸收檢測法(DXA)。骨密度水平的判定用T值表示。一般來說,T值≤-2.5提示骨質疏松癥。雖然對于絕經后女性、50歲及以上男性的骨密度檢測T值≤-2.5可診斷為骨質疏松癥,但這僅僅是臨床上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和治療依據之一。下面這些情況也應引起警惕,否則有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有些患者發現自己的身高較年輕時“縮水”了,或出現駝背,行X線平片檢查時發現胸椎、腰椎椎體發生了壓縮性骨折;也有些患者在做影像學檢查時,意外發現胸椎、腰椎呈楔形改變。這些都說明患者的椎體發生了隱性的壓縮性骨折,也就是脆性骨折。脆性骨折的常見部位為胸椎、腰椎、髖部、前臂遠端和肱骨近端等,其中椎體更為常見。對于發生了脆性骨折的患者,即使骨密度檢測僅顯示骨量減少,也應診斷為骨質疏松癥,建議接受規范的抗骨質疏松癥藥物治療。
此外,雖然骨密度檢測是診斷骨質疏松癥的一個重要手段,但要注意骨密度檢測結果的一些假象。譬如,有些老年人的腰椎骨質增生硬化明顯,而有些老年人的腹主動脈鈣化,這些都會導致測出的骨密度值偏高,掩蓋了骨質疏松癥的病情。這類患者需要結合髖部骨密度、脆性骨折史等進行綜合判斷,以免延誤骨質疏松癥的治療。
2.降糖藥物會對骨骼產生副作用嗎?
降糖藥物對骨代謝的影響現已引起大家的關注,骨質疏松癥高風險的糖尿病患者要合理選擇降糖藥物。比較明確的是,長期服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如羅格列酮、吡格列酮會增加骨折風險。骨折高風險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絕經后女性患者,不建議服用這些藥物。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類藥物,如卡格列凈、達格列凈、恩格列凈等,可能對骨骼有不利影響,主要見于卡格列凈。已知骨折風險增加的患者如需使用此類藥物,應優先選擇恩格列凈和達格列凈。
相比較而言,臨床上常用的二甲雙胍和胰高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類藥物,如利拉魯肽、司美格魯肽等,可安全應用于骨折高風險的糖尿病患者,不僅能降血糖,還能降低骨折風險,帶來一定程度的骨保護作用。有些藥物對骨骼的影響不大,如二基肽酶Ⅳ(DPP-4)抑制劑類藥物,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磺脲類藥物、胰島素本身對骨代謝可能并無顯著的不利影響,但老年患者用藥后低血糖的風險較高,由此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
3.補鈣就可以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嗎?
臨床上,有些人幾年前就被診斷為骨質疏松癥,再次就診時檢查骨密度水平,不但沒有好轉,甚至較前有所下降,詢問患者怎么治療的,回答說:“我平時一直在吃鈣片。”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
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呈“金字塔”結構,鈣劑和維生素D都只是骨骼健康的基本補充劑,兩者僅能起到基礎治療作用。這對骨質疏松癥患者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基礎上應聯合使用抗骨質疏松癥藥物,才是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臨床上的抗骨質疏松癥藥物較多,常用的主要有骨吸收抑制劑,如雙膦酸鹽、降鈣素等;骨形成促進劑,如甲狀旁腺素類似物;其他機制類藥物,如活性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等。一些中成藥對骨質疏松癥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如骨碎補總黃酮制劑等。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規范合理使用抗骨質疏松癥藥物進行治療,才能有效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提高生活質量。
糖尿病患者不但要注意血糖的管理,而且要重視呵護骨骼健康,合理選用降糖藥物,并適時啟動抗骨質疏松癥藥物治療,以減少各種急慢性并發癥如骨折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