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夏時節,我都要到郊外的山坡尋找一種草藥,它長勢茂盛,亭亭玉立,撐著一把紫花小傘,盡情地綻露芳華。我記得小時候,母親叫它“媽媽草”,鄉諺說:“家有‘媽媽草’,娃娃滿院跑?!倍嗝礈厝岫H切的名字!每每想起它,總讓人想起親愛的媽媽!
這種草的大名兒喚作“益母草”,為唇形科益母草屬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莖葉如黃麻,節節生穗,叢簇抱莖。四五月份,穗內開小花,紅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清麗脫俗,引得蝴蝶紛紛飛來,在花穗間翩翩起舞。益母草為常用中草藥,多生于山野荒地,五月初花未全開時采摘,生用或熬膏用,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等功效。
益母草因有調血補陰之功效,在古代常為普通人家求子嗣所用藥。明代官員李禎在農歷三月出門賞景,看到了俏麗若霞的一叢叢益母花,有感而發:“忽忽春將暮,俄過三月三。草誰憐益母,花自媚宜男?!保ā度滤娜占淳啊罚┐禾鞂⒁^去了,益母花盛開了,農人將要采收為藥,為家中婦人調養,詩人仿佛聽見紫紅的花叢中,傳來孩童們清亮亮的嬉笑聲。
在清代詩人、醫家趙瑾叔的筆下,益母草的用途更為廣泛。他編有一部淺顯易懂的醫著《本草詩》,其中《益母》是這樣寫的:“茺蔚何緣益母名,女科專用自分明。乳頭敷上癰俱散,面上涂來刺不生。利產按時能速下,調經過月可徐行。若還求嗣須常服,子葉花根并用精。”這首詩描述益母草的功用比較全面,其可醫乳癰,療粉刺,調經利產,想求子嗣的婦人需常服用,全草皆為可用之材。
益母草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可抗氧化、防衰老。早在唐代即有以益母草為主調制的美容養顏方。武則天最善用益母草來養顏,御醫們為她研制的美容秘方中,最著名的就是“益母草澤面方”。由于武則天長期使用這一秘方美容,因此到了80歲的高齡,仍然保持著美麗的容貌,無怪乎《新唐書》稱她“雖春秋高,善自涂澤,雖左右不悟其衰”。這一宮廷方流傳甚廣,還有“神仙玉女粉”之稱,功效良好,一直沿用至今。
小草本弱,為“母”則剛。一株荒野中隨意生長的益母草,在春末夏初的和風中,帶來幾分俏麗幾多溫情,洋溢著恬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