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暗夜,北京24小時營業的飲品店里,坐著不少年輕人。一杯奶茶,折射的是夜間經濟的興起,以“90后”和“00后”為代表的年輕消費群體,是夜間經濟的消費主力。
碩士研究生二年級的任哲曦是深夜造訪奶茶店的常客。她幾乎每周都會有一次夜晚喝著奶茶學習的經歷,她會在附近的奶茶店買一杯奶茶,找一家咖啡廳,開始寫稿子、翻譯文獻資料等。
一到夜晚,正在準備考研的孔欽昊就會進入學習的高效時間,當她學習到9點以后,常常會點一杯奶茶、一盒小蛋糕作為夜宵緩解饑餓。
夜晚,已然成為無數年輕人覓食的時間,只不過,為什么本應該準備睡覺的時間,總有想要吃東西消費的年輕人?

任哲曦傾向于把需要社交的工作放在白天,把夜晚的時間留給自己。“我特別需要私人空間,也很重視獨立思考的時間。”夜晚她常常一個人去看電影,享受一個人沉浸在電影中的感覺,“我之前試過在白天看電影,很難沉浸,到處都很熱鬧,看電影仿佛只是例行公事,我會想著后面要去吃飯了,要去上課了;但是在晚上,時間仿佛延長了,看完電影,我后面還有很多的時間,我可以留給自己發散”。她看完電影后還會久久地沉浸在電影中,會趁著表達欲很強的時候立刻寫下當時的感想,此時,心情也舒暢了。幾周前,她在夜晚一個人看完電影《好東西》后,在回學校的路上看到一束光打在街邊的一棵樹上,“真的很好看,世界變得豁然開朗了”。
夜晚進食能讓孔欽昊思路更加清晰,在學到中途時,外賣送到以后,她就會把題目放到一邊,漫無目的、不用顧及時間地邊看視頻邊吃東西,忘掉所有有關學習的事情。“數學題做久了會讓我覺得頭疼,吃完這些東西再學習感覺腦袋更清晰,會有新的思路。”
一些年輕人認為,晚上和朋友出門吃飯不僅可以增加和朋友之間的聯系,適當的放松還能激活創造力。如果為了身體健康,強制刪除晚上和朋友吃飯的這段時間,即使身體獲得了足夠的睡眠,他們也會覺得非常勞累。
擁有晚上屬于自己的時間就像是跑得特別累的時候,突然給你一塊巧克力,這是一種充電的方式,但確實不必天天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