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女孩子在網上哭訴,“媽媽,我現在很不開心”,她隱瞞了一個秘密,一直不敢說,直到最后媽媽看到日記,才被揭穿。年三十這天,她被父母說到頂不住,跑出來后,好幾天都沒再回家,微信也被媽媽拉黑了。
她很難過。在此之前,她在感情上也受了挫敗,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是哭累了才睡著的,現在更累得不行:
很想抱著媽媽,什么話也不說不問,就想媽媽抱著我拍拍我。媽媽你知道我心中的痛嗎?我知道這條路很難走,我有預料到受傷,我不后悔,但是沒有你和爸爸的諒解,我真的很孤獨。對不起,媽媽,之前我一直都很聽話,請原諒我的這次自私。
在這段傾訴下,最高贊的一條留言是:
女兒,很抱歉。不要在乎媽媽把你拉黑,去勇敢地追愛吧。媽媽和爸爸原諒你了,媽媽只希望你幸福,雖然媽媽和爸爸沒辦法一時接受你的感情狀況,但是媽媽是真的希望你能夠過得快樂。在你愛上的人身上去學會看待這個世界,我們擦干眼淚拉著你的手去愛下一個人,好嗎?

我第一反應還真以為這個媽媽理解了女兒,然而隨后往下一看,竟然還有好多條留言都是類似的口吻,來自不同的ID,這才意識到,所有人都是在模仿媽媽的口吻來對她說話。
再一看,發現這個帖子來自豆瓣小組“做我媽媽一分鐘”。小組簡介就令人動容:“沒有足夠的愛灌溉,沒有堅定的擁抱,家人就能互相理解,這本身就是童話,只能獨自涉海,有時候很想媽媽,但是想的不是具體的媽媽,我需要愛,是你應該給我的,我想擁抱卻找不到依靠,不應該是這樣的。”
基于此,它倡議“人應該學會做自己的父母”,在這里,“每個人都可以用詢問媽媽的語氣來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者困惑,每一個回復的人都可以扮演好媽媽的角色”。
之所以要找個“互聯網媽媽”,正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你想聽媽媽講的那些話,未必能從她們嘴里說出來。反過來說,孤獨的人們,需要一個能真正共情自己的“媽媽”,而不必然是作為自然身體的那個媽媽。
當然,作為家長中更威嚴的那一個,爸爸的口就更難開了。我一位朋友說,從小到大,從她爸嘴里說出來的,通常都是各種批評,倒是對“別人家的孩子”不吝贊美。
有一次,她爸又拿她表妹舉例鞭策,她忍不住哭了:“為什么你從來就不會看到我的優點,稱贊我兩句?”看到女兒這樣,她爸陷入了手足無措的尷尬,沉默了一陣,憋出來一句:“繼續努力。”
我很能體會這種感受,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我家里也是如此。我媽的家教算得開明,但她同樣秉持這樣一種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愛要放在心底,不能宣之于口,因為怕孩子恃寵而驕,不能成器。從小到大,哪怕我考了97、98分,也總是會得到一個批評:“你為什么買豆腐總是缺個角呢?”
我遇到過很多相當優秀的朋友,但我發現不少人的內心都在苦苦掙扎:從小做慣了好孩子,一直都在為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認同而努力,他們永遠不能停下,因為永遠都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
在家庭中,常見的是一種“有條件的愛”,一種“為了你好”的“嚴厲的愛”。
豆瓣有個話題:“父母有沒有哪一句話讓你認為他們不愛你?”不忍卒讀。回想小時候我父母尤其是我爸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養你這種娃兒有啥子用”。我當時聽了非常驚恐,現在覺得是他們搞反了,怎么他們都不用去表達愛,卻要我反復證明什么。
為什么這些父母會說出這樣傷人的話?我想是因為我們習慣了“角色本位”,就是“當爹要有當爹的樣子,做兒子也要有做兒子的樣子”,這意味著,每個人要去“掙得”那個身為子女的“資格身份”:你得達到父母為你設定的理想形象,才能得到認可,否則,其潛臺詞就是“你不配當我的兒子/女兒”。
正因此,當有些孩子真誠向父母袒露內心時,卻赫然發現父母根本接受不了,說到底,他們愛的不是那個真實的你,而是一個完美的社會角色。這實際上是要求子女壓抑真實的自我,轉而去“扮演”好孩子,至于你內心如何,沒人在意——所謂“父母不愛你”,指的是他們不愛那個真實的你。
這是無數悲劇的根源,造成了代際關系的緊繃。公平地說,許多父母當然不是不愛自家孩子,然而他們總以為鞭策子女成才是自己的首要任務,所謂“養不教,父之過”。
有時我覺得,太多人缺愛,是因為我們家庭普遍不太會使用愛的話語,但就像有人揶揄的,“壓根不存在的東西,倒也沒法表達”。確實,有時這些乍看只是很簡單的幾句話,但“愛”本身要存在,首先就得看見那個真實的孩子。然而,在中國家庭里,往往無法接受太多的真實——父母不想看見,子女也不敢讓父母看見。
不只如此,“愛”還需要父母將孩子當作平等的“另一個人”來尊重:他們是獨立自主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而無須迎合父母的期望,此時,愛不是控制,恰是要放手并支持孩子去勇于做自己。
說到這里,我想肯定會有人說:“如果是這樣,那我從來沒得到過愛,更沒有人向我表達過這樣的愛。”我也知道,當下無數人正承受著轉型期的重負:自己或許都沒得到過的,卻要向他人、向下一代表達,然而,這畢竟是值得的,只要我們真正理解了愛的內涵,不吝表達,就有可能開辟不一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