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曾講起她經歷的一件往事。那是20年前的一個夏天,她去外地旅游,頭頂烈日走在街頭,看到路邊有個小超市,就走了進去。當她打開雪糕冰柜的玻璃門挑選的時候,突然聽到一聲大吼:“關上!”
這一聲大吼把她嚇了一跳,看到一個彪形大漢朝她和冰柜走來。在大漢把冰柜門牢牢合上的時候,她低聲嘟囔一句:“有病。”結果大漢順手抄起一把木椅,就朝她腦袋砸下來——幸好有個中年女性沖過來,把大漢攔住了。
此事已經過去很多年,這位朋友提起時,還心有余悸。她說若不是那個中年女性攔住了他,她的腦袋上一定會被砸出一個血窟窿,如今是死是殘都未可知。
這位朋友是個反思能力很強的人,這些年她對那件事有很多猜測:也許當時那個冰柜的電源出了問題,那些雪糕都如北極冰川一樣在融化中。也許那個大漢跟任何人說話都是那副態度,看到一個外地游客更平添了幾分優越感。也許他當時有某種精神疾患,很容易被激惹……總之,她總結道:那個時候,最好一句話也別說,默默走出去就對了。
最近流行的“幸福者避讓原則”,用在這位女士碰到的事情上算很貼切了。在陌生的情境下,面對陌生的人,發生不正常、不公正、不被尊重的事情,最好選擇息事寧人,因為你不知道你遇到了什么。避讓是要避讓的,至于幸不幸福,倒是其次。(難道如果不幸福,就可以攘袂奮拳?)不過在那種時候,想想生活中還有很多美好的事情,還有很多美好的人,憤怒也就可以消解幾分。我們經常聽到的俗語“不要跟他一般見識”“冤家宜解不宜結”“智者不爭,仁者不責”,大抵在傳遞這樣一種處事態度。

然而所有的原則都是在一定的語境里才有意義。“幸福者避讓原則”也好,為了幸福而避讓也罷,恐怕只能適用于我們在陌生的環境里碰到壞脾氣的店家、橫沖直撞的“鬼火少年”、“路怒癥”大叔……在有些情境下,“幸福者避讓原則”是不可行的,或者,盡管暫時可行,卻并非長久之計。
例如在中小學,未成年人如果遭遇同齡人的欺負,退讓策略固然暫時可行,但經常招來持續的霸凌。霸凌者也會把“成功經驗”推廣到更多的同伴關系上,使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受害者。每一個被霸凌者的生命體驗如何糟糕自不待言。每一個自戀、霸道的成年人,都是從青少年時期的霸凌者一步步“進階”而成的。
雖然筆者并不贊同有的家長鼓勵孩子采用“他打你,你就打回去”的策略——且不說這種激勵經常是無效的——但教育孩子對霸凌行為零容忍真的重要。以適當的方式為自己討回公道、為他人主持公道,這應該是每個孩子都應該被認真培養的人格素養。可惜當下的中小學校園的教育,對此多有忽視。結果青少年的校園生活里充斥著這樣的情景:一些孩子被欺負,一些孩子做著欺凌者,更多的孩子是沉默的看客。看客們內心也不是不能辨別是非,但幾乎沒有維護規則和正義的勇氣。
這種生存面貌難免順理成章地延續到成人時代。在成人世界,情況有時會變得更為窘迫:那個霸凌者可以憑著霸凌的“能力”脫穎而出,變成團隊中的執牛耳者。當然公司和單位畢竟不像班級,你也不再是一個沒有選擇權的孩子,于是你安慰自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借助這種對自由的想象,自己或他人遭遇的不公就變得可以忍受了。
在工作團隊中,總容易發生這樣的情況。那些不憚于突破規則,不擇手段者,最終手握重權,于是一個團隊的衰落就此開始。
在衰落的團隊里,面對不斷被突破的規則和被欺負的朋輩,眾人更是會一再妥協,絕不為了維護規則而做出頭之鳥。但話說回來,如果一個人在未成年時期目睹的是多數同伴的沉默,是“各人自掃門前雪”,及至成年,他早就知道即便他愿意維護規則,也不能指望多數人能夠站出來挺他。(對于必然失敗的事情,誰又愿意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如果多數人沒有遵守規則的共識和堅守規則的倔強勁兒,規則對規則破壞者來說就形同虛設。在規則面前不退讓,才是文明社會的基本精神,也可以說是底線。在現代社會里,人們做著單位里三心二意的雇員、隨時準備跳槽的“單子”,抱著搭便車的心態面對團隊,如果還不打算堅守規則,看到偏畸不公只愿做一個不問是非的、“溫和無害”的旁觀者——甚至以此為豪——那么大家最終會發現,如果“此處不留爺”,別的地方其實也沒有多少“留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