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展柜內,靜靜陳列著一把經歷過戰爭洗禮的軍號。它的主人,就是志愿軍第39軍347團7連司號員鄭起。
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的釜谷里戰斗中,這樣一把“神號”,硬是把英軍嚇跑了。
釜谷里,位于議政府通往漢城的公路上,三面環山,是漢城以北的門戶。志愿軍第39軍347團接到命令:在拂曉前占領釜谷里,切斷議政府通往漢城的公路。全團立即展開部署,分4路縱隊,急行軍前進。1951年1月3日凌晨,該團7連兵分兩路,向釜谷里南山隱蔽接近,爾后以強大的火力,發起攻擊,1小時后占領南山陣地。
英軍不甘心失去這塊要地,在坦克和炮火的支援下,分多路向立足未穩的7連發起沖擊,企圖奪回南山陣地。頃刻間,炮聲隆隆,煙霧彌漫,“嗖嗖”的炮彈使7連指戰員抬不起頭來。但他們依托彈坑,堅守山頭,頑強抗擊。激烈的戰斗異常殘酷,指戰員、副連長和幾位班長都光榮犧牲了,全連唯一的一挺重機槍也被打壞了。連長鼓勵全連戰士堅持戰斗到最后!頓時,陣地上回響起戰士們的誓言:人在陣地在!我與陣地共存亡!

英軍更瘋狂的進攻開始了。連長身負重傷倒在機槍旁。司號員鄭起奔到連長身邊,對正在為連長包扎的通信員說:“你把連長背下去吧!”然而,連長搖搖頭,雙眼緊盯著鄭起,嘴唇微微顫動,似乎要說什么。鄭起明白了,面對著奄奄一息的連長,堅定地表示:“連長放心吧!陣地由我負責,只要我有一口氣,就要守住陣地!”鄭起主動擔起了連長的指揮重擔。
戰斗進行到下午4時,僅剩下7個人了。疲憊和饑餓折磨著他們,彈藥嚴重短缺困擾著他們。大家將僅有的1個爆破筒和幾枚手榴彈投出后,只剩下手中雪亮的刺刀!突然,一顆手榴彈在鄭起眼前爆炸,“轟”的一聲,鄭起身負重傷,“嘀嘀嘀嘀……”鄭起急中生智,頑強地站立起來,用足力氣,吹響了軍號!嘹亮的號聲震蕩在釜谷里陣地的上空,這號聲,迷惑了敵人,更嚇住了敵人,他們以為志愿軍開始反沖鋒了,紛紛向后撤退。
不久,陣地上空升起了紅色信號彈。“我們的大部隊來了!”鄭起和其余6名戰士激動地歡呼起來。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7連戰士堅守陣地,先后擊退敵方營、連級規模的7次進攻,為全團成功發起總攻爭取了寶貴時間。
鄭起這把軍號為取得戰斗的勝利榮立了奇功。今天它作為一級文物保存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