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網絡視聽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網絡綜藝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引領社會文化風尚、紓解社會情緒、促進文化交流融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涌現一批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精品佳作。2024年“五個一工程”首次設立“網絡文藝”門類,《聲生不息·寶島季》作為唯一一部網絡綜藝節目入選。《閃耀吧!大運河》創新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種地吧》等節目拓展了青年表達的主流化路徑。《喜人奇妙夜》成為都市青年的解壓密碼,讓觀眾在歡笑中找到共鳴。《我在島嶼讀書》傳遞“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理念,也通過中外經典作品朗讀會開啟深度文化交流。
然而,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網絡綜藝在持續發展的同時,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創作同質化、過度重流量、泛娛樂化等問題。推動網絡綜藝實現高質量發展,仍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流量”是中性詞,我們不反對“流量”,反對的是“唯流量論”。正能量應當激發大流量,需實現從“唯流量”向“唯質量”的轉變。今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十項重點工作中的第四項是“全面提升網絡視聽領域治理能力,完善節目類視聽內容管理,在繁榮發展和規范管理并舉上下功夫”。做好這項工作,應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把握時代脈搏,承擔起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的責任。”網絡綜藝作為新時代文藝的重要形態,要把好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緊扣時代主題和社會主流價值,確保節目內容始終傳遞正向價值、弘揚主流文化。
二是堅持精品創作,彰顯家國情懷與人間煙火。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聚焦家國情懷、社會進步、時代風貌等主題,講好普通人的奮斗故事,展現真實鮮活的時代場景,將群眾生活的溫度、情感的厚度融入綜藝表達,增強節目表達的現實質感和價值張力。鼓勵節目聚焦主流題材、厚植文化根基,加強模式樣態創新,推動AIGC等新技術應用,為觀眾提供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網絡綜藝節目。
三是強化主體責任,優化網絡綜藝發展生態。平臺須切實履行主體責任,確保節目內容實現全鏈條、全流程、全周期管理。需加強從業人員管理,嚴格準入標準,健全管理制度,有效防范輿情風險和道德風險。應強化動態監測,完善節目預警機制,落實從業黑名單制度,提升風險識別與聯動處置能力。協會要持續加強行業自律,及時預警并發現問題,號召行業共同抵制“唯流量”“泛娛樂化”等不良創作傾向,聯合抵制惡意炒作、引戰話術等不良宣發行為,及時發布行業行風倡議書,樹立“崇德尚藝”的行業風尚。
四是堅守職責使命,提升網絡綜藝的公共價值。網絡綜藝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載體,應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充分發揮文化傳播、情緒引導、價值塑造等多重功能,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層面的多樣化需求。需重視節目的公共性和服務性,推動綜藝表達向價值引導、文化涵養方向拓展延伸。尤其要重視青少年的精神成長和價值觀塑造,加強正向內容供給,優化節目生態和平臺環境,構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視聽空間。
網絡綜藝節目應在“四個字”上下功夫:
一是“魂”。要貫穿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主題主線,注重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以接地氣、冒熱氣、有網感、有質感的節目形態講好中國故事,使節目既有精氣神,又能立得久。
二是“根”。應將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網絡視聽精品的根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富礦精開”,增強歷史主動精神、保持創作耐心,以匠心精神創作更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作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節目既能扎得深,又能站得穩。
三是“形”。以新穎的表現手法、炫酷的視聽技術、多樣的傳播方式,積極開拓主題表達與藝術表現力的新邊界,充分發揮網絡視聽節目“藝術+技術”的獨特優勢。應靈活運用短視頻、直播、VR、虛擬數字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與傳播形式,突破主題概念化、題材模板化、敘事套路化的局限,打造更多形式鮮活、內容豐富、網民喜聞樂見的網絡視聽作品,使觀眾能夠沉浸式、體驗式感受視聽之美與意境之美。
四是“容”。應秉持審慎包容的態度,豐富內容供給、拓展創作陣容,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高品質的精神文化需求。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精準把握當前人民群眾在精神滋養、審美趣味、休閑娛樂等方面的深層次需求,努力拓展胸懷視野、鼓勵創新活力,持續培育更多經典IP、實力團隊與知名品牌。要讓新節目、新理念、新設計、新面孔不斷涌現、精彩紛呈,推動網絡視聽文藝在文藝百花園中競相綻放,實現小屏與大屏、豎屏與橫屏在融合發展中各展所長。
(作者馮勝勇系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