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3年以來,阿根廷“出租車調頻”搖滾樂電臺的天線已兩次遭到破壞。無休止的停電,以及不時出現的設備短路,經常讓電臺的節目被迫中斷。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竟是泛濫成災的掘穴鸚哥。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掘穴鸚哥的棲息地不斷縮減,于是開始涌向人類聚居地。
在佩德羅·盧羅和伊拉里奧·阿斯卡蘇比這兩個小鎮,掘穴鸚哥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當地的人口數,居民苦不堪言。每天早上太陽升起后,上千只綠黃紅羽的掘穴鸚哥就會飛到鎮上。鳥類的排泄物遍布街道和公園。晚上,尖厲的叫聲徹夜回響。但電臺負責人拉蒙·阿爾瓦雷斯指出,最大的問題在于,這些鸚鵡會棲息在小鎮的電線上。
“這里有成千上萬只鸚鵡。這些鸚鵡不光會啄斷電線,它們聚集在一起的重量也很要命,能壓彎電線。”住在佩德羅·盧羅的阿爾瓦雷斯說,“當這些鸚鵡飛走時,被拉長的電線會回彈,然后撞在一起,這就是整個鎮子短路和停電的原因。”
維修所需的費用不菲。電力公司的文件顯示,這兩個小鎮在更換設備、修理受損電路,以及解決停電等問題上的花費超過了7500萬比索(約合人民幣51萬元)。伊拉里奧·阿斯卡蘇比鎮政會的瑪麗亞·奧特羅說,鎮上的電力合作社甚至為此賣掉了部分地產。
掘穴鸚哥的一些習性擾亂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破壞了農作物,還讓當地居民開始擔憂會不會感染疾病。奧特羅說:“2022年,一位居民因鸚鵡熱喪命。”
奧特羅說,掘穴鸚哥群的出現曾被視為奇觀,現在卻成了困擾。41歲的她從小在農村長大,上學途中經常能看到各色的鳥群。但在過去的30年里,原先零星出沒的鸚鵡逐漸開始“全面入侵”,尤其是在每年夏季——12月到次年4月期間。
“如果只有十只鳥,就還挺可愛的,”奧特羅說,“但如果有成千上萬只,那就是最恐怖的噩夢了。”
掘穴鸚哥生活在阿根廷和智利,因獨特的筑巢習慣得名。在巴塔哥尼亞地區,這種鸚鵡會在大西洋沿岸高聳的砂質懸崖上挖掘精致的洞穴,以周邊灌木叢中的果實和種子為食。


但近十年來,掘穴鸚哥逐漸離開了原本的棲息地,遷移到伊拉里奧·阿斯卡蘇比和佩德羅·盧羅等地。農業工程師保羅·桑切斯認為,這種轉變是城市擴張和棲息地縮減造成的。
桑切斯曾研究過掘穴鸚哥種群。他說:“城市在逐漸擴張,農業也在發展。森林采伐破壞了掘穴鸚哥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
之后,這些鸚鵡在小鎮周邊的糧田和菜地里落了腳,日日享用取之不盡的“自助餐”。伊拉里奧·阿斯卡蘇比和佩德羅·盧羅淡水資源充沛,缺乏天敵,意外成為了鸚鵡生活的天堂。
奧特羅說:“不管是主干道上還是公園里,到處都是鸚鵡。你都沒辦法打電話或是開窗,因為這些鸚鵡不停地在叫。”
這些鎮子目前還沒有統計出鸚鵡的確切數量,但據阿根廷國立南方大學研究人員估算,大約有7萬只。基于此,當地鸚鵡和人口的比例達到10比1。
奧特羅說,從2019年起,伊拉里奧·阿斯卡蘇比鎮已經開始嘗試用各種辦法驅趕鸚鵡了。比如,鎮上的官員購買了一臺高科技機器放在房屋頂上,用綠色激光攻擊鸚鵡,看起來“特別像災難片里的設備”。她補充道:“一開始是有用的,但它們一個月后又回來了,完全不受影響。”
之后,鎮上購置了架設在卡車上的激光槍,以及能發出巨大噪音的機器,但都收效甚微。
居民們也想了各種辦法。他們會敲擊鸚鵡停歇的電線或是揮舞著床單驅趕。奧特羅給自己家里買了一個小型激光手電筒。她說:“鸚鵡特別聰明,一旦發現這些東西沒有危險,就會徹底無視它們。”
這些鎮子已經沒有其他辦法了。2017年,阿根廷將掘穴鸚哥納入法律保護范圍,這讓鎮上的官員必須取得許可才能獵殺鸚鵡,或投放含藥的餌料。
奧特羅說:“我們這些年已經多次向高層反映過這個問題,懇請政府展開對掘穴鸚哥的研究,或是派專家來想想辦法。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得到的唯一答復是‘將電線挪到地下’。”對只有8000人口的伊拉里奧·阿斯卡蘇比鎮而言,這是一項負擔不起的工程。
2023年12月,阿根廷總統哈維爾·米萊就職僅一天,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部就被裁撤,這無異于雪上加霜。
“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奧特羅說,“我們并不是要消滅這些鸚鵡,但我們的生活質量也需要得到保障。”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