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云游戲等新興技術與游戲產業的深度融合,經典游戲IP(以游戲為核心的知識產權)影響力持續提升、原創性游戲IP層出不窮,網絡游戲已成為數字文化產業中的重要內容。
網游類型繁多,法律規制的核心在于保障產業的健康發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以及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由于網游行業涉及網絡出版及運營、網絡通信、市場監管等多個相關部門,除了相關的法律法規(諸如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對網游產業的有序發展予以規范外,網游產業中的知識產權侵權與不正當競爭典型案例,也從側面影響著該產業的規則體系。
從我國游戲產業法律規范沿革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的標志是原文化部2003年公布的《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該文件將網絡游戲納入互聯網文化產品范圍,要求進口互聯網文化產品報文化部進行內容審查。2005年,原文化部、信息產業部制定了《關于網絡游戲發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見》,旨在加大網絡游戲管理力度、規范網絡文化市場經營行為,提高我國網絡游戲原創水平。2006年國務院出臺《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明確了網游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規則。在這一階段,我國網游產業各類糾紛逐漸增多,司法機關審理了諸如上海盛大網絡《冒險島》游戲外掛案、《機戰》《魔域》等網絡游戲私服案、湖北《中華英雄》外掛案、河南開封天晴數碼網絡游戲外掛案等,通過發布典型案例打擊網游傳播低俗內容以及私服外掛等侵權亂象。
第二個階段的標志是原文化部2010年出臺實施的《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網游管理和規范的部門規章,確立了網游活動的基本原則,并對內容管理、未成年人保護、經營行為、虛擬貨幣發行及管理等做出了制度安排。這一時期,我國修訂了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等法律法規,為網游產業創新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隨著網絡游戲知識產權地位的日益彰顯,《夢幻西游》案、《自由之戰》案、《奇跡MU》案等典型案例中,對于網游作品的侵權認定標準和法定保護范圍都在不斷地完善和細化。
伴隨國家機構職能改革,網游出版及運營的監管職能由國家新聞出版署統一承擔,原文化部于2019年7月10日廢止了《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2023年12月,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了“網絡游戲管理辦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吸收總結了以往的立法和執法經驗成果,旨在填補立法空白,推動網游市場平穩有序和健康發展。在征求意見稿發布后,有關“禁止強制對戰”(第十七條)、“限制游戲過度使用和高額消費”(第十八條)等部分條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截至目前,“網絡游戲管理辦法”仍處于立法起草階段。
從2003年《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到當前正在制定的“網絡游戲管理辦法”,在過去的二十余年里,我國網游產業法律規范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粗放”到“精細化”的過程,逐步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網游監管體系。特別是《寶可夢》天價賠償案、《傳奇》系列維權案、《我的世界》與《迷你世界》糾紛案等,也反映出在網游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盜版侵權、虛假宣傳、霸王條款等不正當競爭亂象依然存在,賬號糾紛、誘導消費、游戲詐騙、信息泄露等事件反饋用戶權益時常受到侵害,網游平臺實名認證、游戲內容審核、未成年人防沉迷等監管手段還存在漏洞。當前,人工智能深度應用于網游產業,上述問題已成為網游監管部門、游戲企業、用戶玩家、行業協會等各方長期關注的重點。
未來,我國須加快網游產業監管立法節奏,出臺一部符合社會期待并具有市場前瞻性的網游領域的行政部門規章。為了進一步保障和促進網游行業繁榮健康發展,筆者認為,未來立法中需要更進一步明確網游監管主體及職責范圍,尤其是網游市場準入與經營許可,游戲研發、運營、變現等市場規則,加強游戲內容審查、虛擬貨幣管理、知識產權保護,并完善網游行業對未成年人、消費者的保護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