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作為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娛樂產業的高度結合,網絡游戲產業已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內容形式呈多樣化趨勢。云游戲、AR(增強現實技術)游戲、VR(虛擬現實技術)游戲等網絡游戲的出現,一方面帶動了玩家購買游戲道具、皮膚等周邊產品的消費,另一方面給網絡游戲的知識產權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執法實踐中,警方發現,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已經滋生出以搭建游戲“私服”為核心的犯罪產業鏈。這既對正版游戲公司的商業利益(如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商業秘密、衍生品權益)造成了損害,又掣肘了網絡游戲產業的良性發展。對此,司法機關目前正在加大對網絡游戲知識產權層面的保護力度,以法治保障行業的創新發展。
202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發布了《網絡游戲知識產權保護白皮書》,聚焦網絡游戲規則的法律保護、侵權法律責任承擔、云游戲權利保護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其中,就提到因成本低、回報率高等特點,搭建游戲“私服”領域已成為網絡游戲知識產權犯罪的重災區。
在上海市公安局靜安分局辦理的一起打擊網絡游戲“私服”產業鏈案中,靜安分局經偵支隊接線索舉報稱,“有人在網上開設某知名休閑社交網絡游戲‘私服’,大肆宣傳招募網絡游戲‘私服’玩家,嚴重侵犯了該游戲發行商和運營商的合法權益”。靜安分局經偵支隊迅速派員分赴重慶、武漢、江西等多地開展集中收網,共抓獲6名團伙成員,查獲服務器1臺,凍結涉案資金200余萬元……該案中,我們可以發現,“私服”聯通了上下游黑色產業,破壞著游戲產業的生態環境和經營秩序。

在另一起網絡游戲“私服”仿冒案中,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公安局網安大隊接到某游戲玩家報案,稱“其為某手機網絡游戲玩家,發現網絡上存在大量雷同的該游戲‘私服’,其游戲界面上的人物、地圖、模式都與正版游戲相仿,存在嚴重的抄襲”。武義縣公安局網安大隊接警后即與該網絡游戲的運營商聯系,運營商負責人表示“因私服侵權而遭受的經濟損失已超千萬元”。經查,該犯罪團伙專門以“某手機網絡游戲”為侵權標的,以相同的作案方式,在游戲前添加前綴并運行了五個類似的私服,如“星辰××”“三藏××”“天下××”等。在該犯罪團伙中,有人負責編寫前端代碼進行數據破解,有人負責運營游戲“私服”BUG,有人負責發展代理進行客戶維護。該案中,犯罪團伙以高比例的金幣兌換模式來吸引游戲玩家,從而獲取違法所得,涉案金額高達1000萬余元……
從當前公安執法辦案中可以發現,游戲“私服”犯罪團伙的分工日益細化,在上下游黑色產業鏈中衍生出了代碼破解、私服運營、客戶維護、洗錢銷售等犯罪分工,需要執法辦案部門予以高度重視和警惕。
誠如上海市公安局靜安分局經偵支隊支隊長魏濤所言:“侵犯知識產權案件日趨復雜化,從營商環境、網絡消費等,延伸至軟件、游戲、文學作品等新興領域,給打擊違法犯罪帶來了新的挑戰,需要公安機關化被動為主動,提升打新案、破難案、解謎案能力,不斷織密網絡游戲知識產權的保護網絡。”
根據《公安機關互聯網安全監督檢查規定》,公安機關可以通過查驗機房、場所,查看網絡與信息安全保護技術措施等手段,對網絡安全進行監督管控,獲取相關案件線索。通過這些線索收集渠道,我們發現,侵犯商業秘密已成為侵犯網絡游戲知識產權犯罪的高發類型。
在湖南省公安廳岳陽市公安局辦理的一起侵犯某知名網絡游戲公司商業秘密案中,辦案部門分3批次前往廣東、上海、重慶等20余個省、市進行調查取證,發現犯罪嫌疑人非法竊取某知名公司“商業秘密”游戲源代碼后,販賣給他人研發私服游戲,并發展了多層級代理。
經查,在游戲玩家充值后,犯罪嫌疑人通過非法支付網站、地下洗錢公司,以現金轉賬或虛擬幣交易等方式獲取非法利益。該案中,犯罪團伙從竊取源代碼到研發私服,從運營私服到發展層級代理,從支付客服到贓款洗錢,形成了分工明確的上下游犯罪產業鏈。目前,辦案部門共打掉犯罪團伙8個,抓捕犯罪嫌疑人78人,查扣資金2000余萬元,扣押銀行卡150余張、作案電腦和筆記本76臺,初步測算涉案資金流水達3.5億元。
實然,侵犯商業秘密往往是網絡游戲公司內部有“內鬼”。因此,網絡游戲公司在風控方面,應進一步加大內部合規稽查力度,防止內外勾結、黑客入侵等風險,同時打通技術部門與公安網安、經偵部門的信息交互渠道,建立專項工作聯絡員制度,方便涉侵犯知識產權違法犯罪的及時介入。
2024年4月,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發布了《網絡游戲知識產權司法審判白皮書》(以下簡稱:《審判白皮書》),圍繞近2年來涉網絡游戲知識產權案件進行剖析研究,提出復合行為數量多、數字化程度高等案件特點,分析了新類型行為性質界定難、實際損失量化難等問題,并研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從《審判白皮書》中可以看出,利用競價排名侵權是當前法院處理的侵犯網絡游戲知識產權案件中主要的違法形式之一。實然,競價排名本身是一種商業行為,然而使用他人的商標標識或企業名稱作為關鍵詞“蹭熱度”“傍大牌”就會構成侵權。
在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判決的一起某網絡游戲公司訴被告某傳媒公司侵害商標權案中,原告某網絡游戲公司某游戲已被玩家知悉,并將該游戲名稱注冊為商標,使用游戲名稱、標識向公眾提供游戲服務。而被告某傳媒公司在百度搜索引擎推廣其游戲時,將含有原告商標的詞組設置為推廣關鍵詞,并且在網站鏈接標題及下方信息中直接使用原告商標字樣。點擊涉案鏈接進入落地頁后顯示的運營商卻為被告,網頁宣傳內容為被告運營的游戲,該游戲收款方亦為被告。原告某網絡游戲公司認為,被告上述行為屬于典型的以原告商標設置為搜索關鍵詞并且在公開網頁進行商標性使用的行為,構成侵害商標權。
經嘉定區人民法院審理,原告享有的某商標尚在有效期內,該商標專用權依法受法律保護。被告在百度搜索平臺將他人商標名稱設置為競價排名的關鍵詞,使得他人搜索涉案關鍵詞時,被告游戲網站能夠出現在搜索結果前列,搜索結果中包含有原告商標字樣,該行為容易使公眾對于案涉鏈接指向的游戲產生源自原告或者與原告存在特定聯系的混淆或誤認。綜上所述,該行為屬于在廣告宣傳等商業活動中的使用,起到了識別商品或服務來源的作用,屬于商標性使用,故認定被告行為侵犯了原告享有的注冊商標專用權,綜合被告侵權方式、過錯程度等因素,依法判令被告賠償原告3萬元。
本案中,游戲運營商將他人商標設置為競價排名關鍵詞,侵害了原告某網絡游戲公司的注冊商標專用權。為了提高自身游戲的曝光率,部分游戲運營商不正當地設置了他人商標作為關鍵詞,攫取本應屬于他人的用戶流量。對于消費者而言,通過搜索引擎獲取信息是普遍的、高效的做法。一旦搜索引擎的結果因競價排名而出現偏差,就有可能導致消費者對商品來源產生混淆或者誤認,對消費者權益造成一定的損害。因此,廣大企業在設置競價排名關鍵詞時,應當提前盡到審查義務,進行商業活動當遵循誠實守信原則,以共同營造公平公正的網絡游戲知識產權市場競爭秩序。
(作者系上海市公安局法制總隊二支隊副支隊長、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