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閔行區的一家健身房內,入口處不用“刷臉”即可進入,更衣室柜門的屏幕也已取消人臉識別功能。這樣的變化背后,正得益于閔行區人民檢察院依托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筑牢個人信息安全“防火墻”。從監督家門口的健身房,到揪出侵犯近5萬條公民個人信息的幕后黑手……閔行區人民檢察院聚焦個人信息保護的關鍵領域,以實際履職效果向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說不。
“我發現家門口健身房的入口只能掃描人臉才能進入,更衣室儲物柜也有攝像頭,必須人臉識別。攝像頭打光燈一亮,哪敢站在設備前面換衣服。”2024年4月,一位“益心為公”的志愿者來到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反映公益訴訟檢察線索,這段不愉快的消費體驗讓她感到十分氣憤。接到線索后,公益訴訟檢察官立即前往現場開展調查。
檢察官在走訪中發現,該健身房入口處使用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將人臉識別作為會員唯一入場方式,并沒有提供給消費者其他的入場方式。而消費者只有同意商家采集其人臉信息,方可成功辦理該健身房的會員卡。
進入健身房后,檢察官沿著樓梯來到地下一層的浴室,只見男女更衣室都設置了帶有人臉識別功能的儲物柜。檢察官注意到,上述入口處及更衣室內均未見采集人臉信息的提示。該健身房負責人表示,之所以引入人臉識別管理人員進出、開關更衣室柜門,主要是基于管理方便。
“攝像頭可能會拍攝到消費者的隱私部位,有侵犯消費者個人隱私的風險!”人臉信息系自然人的個人生物識別信息,該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或者被非法使用,極易導致個人名譽、身心健康受到損害或歧視性待遇等。閔行區人民檢察院當即決定立案調查,對相關數據通過拍照留存等方式進行證據固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上海市數據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經營者采集信息應當遵循正當且必要原則,收集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前,應單獨向個人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目的、方式和范圍等并征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在本市商場、超市、公園、景區、公共文化體育場館、賓館等公共場所以及居住小區、商務樓宇等區域,安裝圖像采集、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并設置顯著標識。
經過多次實地走訪,檢察官發現涉案健身房的更衣室人臉識別儲物柜開箱方式與消費者刷卡開箱的功能基本一致,不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更衣室內安裝攝像頭作為人臉識別儲物柜的開箱方式未向消費者告知收集、使用范圍和存儲時間等。
“我們認為,涉案健身房的上述情況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存在個人信息安全隱患。”為了最大限度維護消費者隱私和權益,公益訴訟檢察官聯合檢務保障部門技術人員組成專業化辦案團隊進一步開展調查取證,查明侵權風險。
為了多方聯動織密個人信息安全領域的“保護網”,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同步對接相關行業主管部門,通過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全面履職。該職能部門隨即督促涉案健身房采取整改措施,及時查處違法行為,該職能部門還對轄區內其他類似經營主體進行排查,防止不當收集存儲消費者個人信息。
2024年9月27日,閔行區人民檢察院聯合相關職能部門召開現場聽證會,邀請人大代表共同到現場查看整改情況。公益訴訟檢察官一邊帶著人大代表實地走訪,一邊對檢察機關公益訴訟職能以及該案基本情況作現場介紹。相關職能部門就其履職情況及整治效果,向參會人員逐一介紹,就長效治理方案進行表態發言。


“不用刷臉也能進入家門口的健身房,開更衣室柜門也不用提心吊膽了!”11月15日,檢察官聯合行政機關執法人員再次來到該健身房進行“回頭看”。在通往健身區域的過道處,張貼著使用自助方式領取開柜手環的溫馨提示。而入口的閘機可使用手環通過,更衣室柜門的屏幕已取消人臉識別功能,柜門開啟改為使用會員賬號及手環等方式。
近年來,閔行區人民檢察院立足檢察職能,聚焦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多發易發等情況,依法治理全面履職。2024年以來,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共辦理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12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案件7件,制發檢察建議3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5件,向相關企業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3件。
近年來,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迅猛發展,人們對信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個人信息已然成為一種財產權益。與此同時,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也隨之增加,它們與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度合流,社會危害愈加嚴重。“民之所憂,我必行之。”2024年11月,由閔行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并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謝某、李某、何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一案宣判,此案正是閔行區人民檢察院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一個縮影。
2023年11月,謝某和朋友李某一起注冊成立了一家公司,專門經營消除信息查詢平臺中企業不良記錄的業務。此外,謝某還招聘了何某加入公司。開始,謝某采用樸素的“題海”戰術獲客——不停給各種公司打電話推銷自己的業務,但業務進展困難重重。
正在謝某一籌莫展之際,他偶然在網上看到有人通過外網軟件可有償提供客戶信息資料。隨著深入了解,他和李某等人認為倒賣客戶信息是條賺錢的捷徑,于是轉變公司業務方向,專門倒賣客戶信息資料賺取差價。3人進行了嚴密的內部分工:謝某、何某專門負責在外網上尋找渠道,隨后將購買到的合適“料子”(公民信息資料)進行3人共享,通過低價買入抬高價格賣出的方式賺取差價。
為了能最大程度吸引買“料子”的客戶,謝某3人分別在各大熱門短視頻平臺或社交平臺上開設個人賬號,發布帶有“電銷數據”“精準客戶”等關鍵詞的作品,主動挖掘尋找客戶,以每條0.2~0.8元的售價進行售賣。
2024年5月,公安機關在日常排查中發現,有人在網上發布售賣公民個人信息,隨即立案偵查,并邀請閔行區人民檢察院依法介入,引導偵查取證,夯實證據基礎。經鑒定,謝某等3人電腦中含有公民個人信息近5萬條。
受理該案后,閔行區人民檢察院邀請“益心為公”志愿者深度參與案件辦理,發揮其專業優勢協助調查。結合被告人供述、交易流水等證據,該院準確認定謝某等3人的犯罪事實。鑒于謝某等3人的行為已經侵害到不特定公民的隱私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2024年10月8日,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對謝某、李某、何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一案提起公訴并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2024年11月15日法院作出刑事判決書和刑事附帶民事調解書:3名被告人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均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3個月,均適用緩刑,并處罰金2000元至20000元不等;謝某3人永久刪除保存于各種存儲介質的公民個人信息并就其違法行為公開賠禮道歉。謝某3人未提出上訴,判決已生效。
針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多發易發,閔行區人民檢察院依靠公眾參與積極發現線索,運用“上海檢察機關全息辦案智能輔助系統”“益心為公”志愿者檢察云平臺等渠道,重點排查群眾舉報、志愿者提報、區聯動通報、新聞媒體報道線索,精準回應群眾關切。與此同時,綜合運用“磋商+檢察建議”的監督模式,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作,在會商研判、業務支持、線索移送、社會治理等方面探索協作機制,形成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合力。
編輯:沈析宇" "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