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春節檔”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憑借精良的制作、創新的敘事掀起觀影熱潮,其總票房(含點映及預售)達到百億元級別,“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電影中兒童哪吒的“小煙嗓”、太乙真人的“椒鹽普通話”都賦予了角色血肉,極具個性和表現力,讓社會公眾充分感受到配音藝術的獨特魅力,幕后的“配音江湖”得以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學者肖雁心在《國內影視動畫配音產業化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現代配音是指由配音演員為角色錄制臺詞或用其他語言代替原片中的語言。
在諸如《哪吒之魔童鬧海》一類的動畫中,配音的優劣與作品的品質關系較密切。肖雁心認為,與其他影視作品主要通過演員的表情和肢體語言等來塑造人物形象不同,動畫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時需要配音演員對角色進行準確把握和定位,進而用聲音來表現其個性特征并渲染情緒,以實現角色與觀眾之間的情感交流。優秀的動畫配音,往往可以為動畫角色注入生命與靈魂。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我國影視作品配音的受重視程度并不理想,體現在動畫領域,一部分創作者和觀眾,執著于追求畫面的視覺沖擊、特效體驗,涉及配音的成本投入自然會被壓縮,與之關聯的配音市場顯得不溫不火。而在域外一些國家,配音并非以“影視作品的附屬品”就能簡單定義,其商業化程度更高。配音成為動畫的“賣點”之一。部分動畫作品甚至在制作前期就會根據所選配音人員的聲線特色和個人形象設計角色。
近年來,隨著傳播技術、社會環境和公眾情緒的不斷變化,“聲音”的價值逐漸得到認可,特別是在視覺內容過載導致審美疲勞的狀態下,聽覺空間的潛力被進一步挖掘,“耳朵經濟”方興未艾。一知名咨詢機構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聲音經濟產業市場同比增長10.2%,規模達5688.2億元,預計2029年將突破7400億元。也正是在此般社會環境、公眾情緒、產業趨勢之下,配音在多個領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新智派會客廳”創始人袁帥看來,當前配音行業的市場規模正持續擴大,不僅涉及影視(動畫)、廣告、有聲讀物等傳統領域,還拓展到了游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為配音行業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同時,配音行業還呈現技術創新、跨界融合、多元發展等趨勢。
如今,人工智能的應用廣泛而深入,給各領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配音行業也不例外。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企業導師支培元表示,人工智能配音技術成本低、效率高,可快速生成大量配音內容,能夠承擔相對簡單、重復性的工作,還在音色多樣性上不斷進步,這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挑戰,但辯證地看,新業務模式下技術的基礎應用和輔助作用,能夠將配音演員從低效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他們騰出時間和精力,專注于更具創造性、挑戰性的任務。盡管人工智能配音技術發展迅速,但在情感表達、藝術演繹、靈活應變、雙向互動等方面尚無法完全取代真人配音。
我國配音行業走上發展快車道。“聲音商業化”帶來機遇,但也伴隨著一系列法律問題。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探索應用在推動行業創新之外,使得這些法律問題的走向更加復雜、多樣。
就影視作品配音背后的知識產權問題,筆者向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遷進行過了解。至于配音的法律性質如何界定,王遷教授表示,首先,單純的配音無法形成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被配音演員所朗讀的文字組合、遣詞造句,才是著作權法所保護的文字作品。當配音演員實質性地改變了其預定要朗讀的臺詞,也就是創作出了較原臺詞有實質性變化的新臺詞并朗讀時,可能由此形成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
不過,配音演員對臺詞聲情并茂的、充滿個性化色彩的朗讀所形成的聲音,是可以作為著作權法中的表演受到保護的。需要說明的是,在我國,當配音演員同意參與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的配音工作,表演者權中的財產性權利應當歸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的著作權人。當然,表演者享有人身權利,包括署名權和表明表演者身份權。
如果單獨利用電影、電視劇中配音,應當經過誰的許可?對于這個問題,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答案。王遷教授介紹,有些國家認為,此時仍然需要經過電影、電視劇作品著作權人的許可,因為配音的音軌是電影、電視劇作品整體的一部分。還有一些國家認為,一旦音軌與畫面脫離,就成了單純的錄音制品,此時對它的利用應當視情況經過錄音制作者的許可,或者同時經過錄音制作者和表演者的許可,除非表演者的權利和錄音制作者的權利,都已通過合同轉讓給了電影著作權人。我國尚未對此作出明確規定,但考慮到將電影、電視劇中的配音提取出來進行使用是脫離了電影畫面的使用,此時認定需要視情況經過表演者和錄音制作者的許可較為合理。
未經許可使用配音,視具體情況會侵害配音演員的表演者權及錄制配音的錄制者的權利,例如將配音用于制作短視頻,可能侵犯復制權;將配音上傳至網絡中提供點播,可能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不過,如果在營業場所中將配音作為背景聲音播放,并不會侵犯配音演員的表演者權。
模仿影視作品中角色的標志性聲音是否可能構成侵權?王遷教授表示,從著作權法看,他人模仿配音演員標志性的聲音不會侵犯配音演員的表演者權,因為配音演員只能對自己的表演,也就是朗讀臺詞所產生的聲音主張權利,只要他人沒有利用配音演員本人的聲音,就不可能侵犯配音演員的表演者權。
然而,從反不正當競爭法看,如果模仿者以某種手段使受眾誤認為模仿者的聲音是配音演員的聲音,導致混淆并以此取得競爭利益,則有可能認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
與此同時,在民法上,對于聲音可以比照對肖像的保護進行保護,防止他人濫用聲音。如果對配音演員聲音的模仿導致對配音演員人格利益的損害,則該行為構成侵害人格權中聲音權的行為。
上海市律師協會青年律師工作委員會委員、資深律師孫宇昊也對人格權問題有過一些思考。他認為,每個人的聲音都具有高辨識度,每個人的音色、語調、發音風格等也各不相同。作為一種人格權益,人的聲音具有人身專屬性,任何自然人的聲音均應受到法律保護。這在我國民法典第1023條中有明確的規定。他提醒,對于侵權人采取惡意篡改、丑化、污損聲音導致聲音失真或貶損他人形象的行為,權利人有權請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
人工智能技術生成相似聲音的話題,近段時間受到社會的關注與熱議。那么,如果人工智能生成的聲音與影視作品中的某一角色的配音高度相似,是否存在法律風險呢?
王遷教授覺得,如果人工智能經過訓練,導致其能夠生成與配音演員高度近似的聲音,只是該聲音表現的不是臺詞,而是其他的內容,由于被模仿的配音演員沒有朗讀過相同的內容,并不能認為其表演者權受到侵害。需要注意的是,此時可以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民法來保護表演者的利益。
其實,這一話題的背后,還指向商業使用聲音(如廣告、語音助手、有聲讀物等)與人格權保護之間的“平衡命題”,即一方面保障個人聲音權益,另一方面促進聲音資源的合法商業化利用。如何推動技術創新與法律保護并行不悖,有待更多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