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的朋友應該聽過“五脊六獸”這個詞。比如,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就寫道:這些矛盾在他心中亂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獸,不大好過。”在這里,五脊六獸形容的是一個人心里亂糟糟的,十分不安。
五脊六獸是中國古代官式建筑屋頂裝飾性構件。“五脊”指的是宮殿屋頂上的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而“六獸”的六實際上是虛數,指屋頂各處的小獸。根據這些小獸的位置不同,又分為吞獸、望獸、垂獸、戧獸、套獸、跑獸(也稱蹲獸或走獸)和騎鳳仙人。人們總覺得這些小獸經年累月無所事事,哪怕刮風下雨,都只是傻蹲在脊梁上沒什么用處,但其實不然。在這里,我們主要講講其中比較顯眼的吞獸、騎鳳仙人和跑獸。
鴟吻銜接了殿頂正脊和垂脊,一方面起到加固作用,另一方面還能讓雨水從銜接處滲漏。俗話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鴟吻就是九龍子中的老九,外形龍首魚身,張開大口吞吃著脊,故稱吞獸。
鴟吻有兩個愛好:一是喜歡在險要的地方東張西望,二是喜歡吞火。據說,漢武帝時期,宮殿常常著火,后來有術士提議在正脊上裝兩個鴟吻防火。于是,正脊兩端就放上了鴟吻造型雕塑。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鴟吻背后有一把寶劍。傳說晉朝一位叫許遜的道士,他為了防止鴟吻逃跑,便把寶劍插在了鴟吻的背上。還有說法稱,妖魔鬼怪最怕許遜的這把劍,因此將它放在鴟吻上可以辟邪保平安。總之,鴟吻從此就成了屋脊上的“消防員”。
騎鳳仙人后面跟著各種跑獸,也稱走獸,不同規格的建筑安裝不同數目的跑獸。通常,明清時期的建筑上,小獸的數量是奇數,最多是九個。跑獸共分十種,為了方便記憶,還有個順口溜:“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押魚,狻猊(suān ní)獬豸(xiè zhì)九斗牛,最后行什像個猴”。
采用重檐廡殿形式的北京故宮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兩層屋頂的共八條垂脊,每條脊上都布置了十頭跑獸,比至尊之數“九”還多,體現了其作為故宮規格最高宮殿的地位。建筑規格越低,垂脊上的跑獸數量越少。
凡是有跑獸的脊,在最前端常見一騎鳳仙人。傳說,他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湣王。傳說當年他打了敗仗,被敵軍追趕,正要被追上時,突然來了只鳳凰,齊湣王騎著鳳凰渡江而去,化險為夷。把騎鳳仙人放在跑獸的領隊位置,意味著遇到困難時能化險為夷、永保平安。


①龍
象征帝王, 同時也有鎮水、滅火的意義。
②鳳
代表皇后,也是祥瑞的象征,寓意天下太平。
③獅子
象征猛力和人類的勇猛。
④海馬
象征忠勇,不論入海還是入淵,都能逢兇化吉。
⑤天馬
放在屋脊上,傲視群雄,象征開疆拓土的氣勢。
⑥狎魚
海里的異獸, 能噴出水珠,象征興風作雨、滅火防火。
⑦狻猊
古籍記載中,它是一種猛獸,能吃掉老虎和豹子, 喜歡煙火( 廟宇中的香爐足常用狻猊腿造型),寓意保平安。
⑧獬豸
擁有極高智慧, 能辨是非,力大無比。我國古代御史等執法官佩戴的“獬豸冠”,象征公正無私。
⑨斗牛
傳說中的“虬龍”,起到鎮水、鎮邪的作用。
⑩行什
因排行第十, 所以得名。它是一種帶翅膀、長著猴臉的動物,手里拿著金剛杵,據說能降魔。因為它形態像雷公,所以放在屋頂是為了防雷。
屋頂正脊使用鴟吻在很早以前便有了明確的規定,如成書于唐代的《陳書·蕭摩訶傳》中有這樣的記載:“舊制三公黃閣聽事置鴟尾(即鴟吻),后主特賜摩訶開黃閣,門施行馬,聽事寢堂并置鴟尾。”此處鴟吻成為一種特殊的恩寵賞賜,以顯示建筑等級,彰顯社會地位。

這些獸真的只是寓意吉祥嗎?其實不然。我們要相信,每個裝飾都有各自的用途,尤其是實用性。屋脊最前端的瓦片必須承受上端垂脊的上托力,如果沒有保護措施,瓦片就容易滑落或被風吹下來。所以,人們用釘子固定瓦片,而在釘帽的美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動物形狀,并且這些形狀不僅有實用功能,還賦予了裝飾性和等級標識的作用。
總結一下,古代屋脊上的裝飾獸有三大作用:一是加固和保護,二是裝飾和美化,三是辟邪正邪。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說:“(屋檐上的神獸)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建筑美麗的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