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0年2月錦州師范學院的前身遼西工農速成中學建立,到2000年4月錦州師范學院與遼寧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合并,再到2003年4月更名為渤海大學——今年2月,渤海大學迎來建校75周年。近年來,渤海大學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各族師生中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推進新時代學校思政工作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在遼寧省錦州市太和區女兒河北岸,坐落著景色優美的,與遠處的巍巍南山隔水相望。
記者走進渤海大學,在圖書館對面大屏幕上看到“鑄牢共同體、中華一家親”10個大字。藏族、維吾爾族、壯族、蒙古族……目前,渤海大學有少數民族學生5000余名,他們和漢族同學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創新教學實踐,拓寬有效教育渠道
“引導各族群眾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今年3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麗江古城察看木氏土司府衙署主要建筑,參觀納西族東巴文化研究成果展示時強調。
渤海大學高度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健全完善民族工作體制機制,不斷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引領力。
近年來,學校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主渠道作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促進青年學生對國家民族政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實踐活動方面,渤海大學每年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月”等活動,并加強與地方合作,共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基地”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
2024年11月2日,渤海大學在松山校區東體育場舉辦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月”活動啟動儀式。本次活動緊緊圍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深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期間,渤海大學舉辦了專題講座、文藝演出、專題沙龍等豐富的活動,各民族學生踴躍參與,推動了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走深走實,不斷凝聚民族團結進步的青春力量。
“學校就像一個大家庭,各民族同學團結互助,相處十分融洽。”就讀于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維吾爾族學生海麗其·亞克甫對記者說。
推動文化傳承,打造有型實踐平臺
渤海大學2020年成為遼寧省第一批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渤海大學遼西走廊博物館的志愿講解員向記者介紹展品。

2023年又入選第一批遼寧省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
“近年來,學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獲獎總計110余項。”渤海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中心主任崔向東說,“此外,學校還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挖掘遼西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底蘊,建立了遼西走廊博物館。”
遼西走廊博物館以學術研究為依托,結合地域特征、利用文化優勢,充分挖掘地區資源,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服務于教學、科研、科學普及和文化旅游。成立以來,遼西走廊博物館已經接待數十萬名參觀者。
來自渤海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研究生張凱博是一名志愿講解員。2020年9月遼西走廊博物館成立伊始,他便主動報名成為志愿講解員。“我愿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向參觀者講述遼西各民族生生不息、融合發展的故事。”張凱博說。
近年來,渤海大學依托遼西走廊博物館加強對錦州地區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教育,讓他們在實踐中充分認識遼西走廊是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場域和“文化廊道”,雜居遼西走廊的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美美與共。
弘揚體育精神,構筑有感共同家園
渤海大學在教學中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人少北武術、冰上龍舟等傳統民族體育文化活動之中,讓學生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傳承和弘揚各民族優秀體育文化,以體育精神凝聚團結力量。
20世紀80年代,少北武術傳人陳健老師創辦了渤海大學少北武術學會。2018年,渤海大學少北武術傳承基地人選教育部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項目。2021年,少北拳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目前,每年有10余名少北武術傳承人受聘來學校參與教學培訓工作;有1000余名學生通過體育課學練少北武術;有200余名參加少北武術社團的學生堅持常年習練。”渤海大學體育學院院長楊兵介紹。
渤海大學冰上龍舟隊多次參加冰上龍舟賽事活動,2023年12月在首屆全國大學生冰上龍舟錦標賽中奪得3枚金牌。比賽前,冰上龍舟隊在錦州東湖森林公園冰面演練龍舟冰上漂移的視頻火遍全網,總瀏覽量超過4000萬。
“我們冰上龍舟隊隊員來自多個民族,在訓練和比賽過程中加強了交流交融,共同為推動中華傳統體育文化普及、傳承和發展盡一份力。”渤海大學體育學院學生康學澤自豪地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