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
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相關政策密集出臺,職業教育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職業教育格局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今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我國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如何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改革如何進一步深化?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北京師范大學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院長和震。
民生周刊: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總體取得了哪些成就?
和震:職業教育是教育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柱,高技能人才是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提升,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教學質量提升,為我國培養了數千萬技術技能人才。
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始終與國家強盛、民生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發揮著服務經濟發展和支持產業現代化的重要作用,為實現制造強國等國家戰略目標奠定了人力資源基礎,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匯聚制造業發展新動能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供給。
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高度重視,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國職業教育形成了體現國際趨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理念、制度體系和發展模式,為教育強國建設注入了強勁職教力量,為世界貢獻出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中國模式。
民生周刊:在你看來,我國職業教育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
和震: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進一步深化改革,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現代產業為目標。產業是職業教育與科學技術之間的連接橋梁,職業教育要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標準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深化產教融合的機制與實現形式,采用政行企校社多主體合作共贏,產學研用創多功能協同創新,教隨產出、以產定教、以產促教等形式,完善職業教育與產業鏈接,做好職業教育與重大產業戰略匹配工作,努力滿足現代產業體系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產業、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貢獻職教力量。
同時,職業教育要以促進人的實踐能力為特色。職業教育重視培養學生面向職業一線的實踐能力,這種實踐能力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環節。面向職業一線的實踐能力核心是職業行動能力,主要表現為完成職業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技術技能、道德品質等綜合素質。職業教育要通過任務式課程、行動化教學、工作情境與產教融合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
民生周刊: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是近年來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應怎樣進一步優化?
和震: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具有獨特教育類型特征。工程教育、應用型教育與職業教育等都培養職業能力,但是只有職業教育培養職業行動能力。因此,職業教育在辦學方面,實行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上,是以職業行動能力為導向、以工作任務或項目為載體的能力本位課程或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在教學方面,實施行動導向教學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對教師的要求是“雙師型”教師;學生評價方面要求以學生獲得職業行動能力為依據。
職業教育具有公益屬性。除了非公共性的職業教育種類,職業教育符合社會中大多數成員的整體利益和長期利益。職業教育公益性的實現程度取決于國家財力和政府的選擇,在許多發達國家,中等職業教育屬于12年義務教育的組成部分。我國對中等職業教育已經建立起“以免學費為主,國家助學金、校內獎學金為輔”的國家助學政策體系。但要注意的是,強化職業教育公益屬性的同時,需要面向市場辦學。
當前,中等職業教育呈現升學為主的局面,其生存發展需要關注和支持。除了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基礎作用之外,中等職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能讓一些不擅長文化知識學習的孩子掌握一技之長,進而就業。而且,中職時期是技術技能形成的黃金時期,許多行業的職業認同和技能積累需要從中職開始。
此外,中等職業學校的布局,不宜過多集中在大城市,如果遠離社區和鄉鎮人群的需求,不利于實現其社會民生功能。
總之,我們要通過發展職業教育,培養現代產業所需的職業綜合素養和職業技能,提升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收入水平。
民生周刊:本科職業教育近年加速推進,未來怎樣平衡規模擴張與質量保障?
和震:本科職業教育必須辦好,但規模不能擴張太快,數量不能太多。職業本科教育院校要承擔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培養高端技能人才,而不是成為應用型高校,不能去比論文數量、課題、研究生學位點等。
職教本科去做應用型和研究型高校的事情,是類型漂移、學術漂移。職業教育是從行業企業一線工作出發,通過職業分析構建任務式課程、項目式課程,實施行動導向教學,讓學生獲得技術應用、職業技能、職業知識、行為規范等職業能力,緊扣從通用技術、規范技術、成熟技術到技術復合、技術精深的實踐主線,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
職業教育與應用型教育應該分類發展,這對于滿足經濟社會多樣化人才需求和促進高質量就業具有重要價值。不將職業型高校或技能型高校視為應用型高校的分支,不將職業型大學與應用型大學混為一談,這一點對于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促進大學分類發展至關重要。
科學創新技術,技術引領技能,技能實現技術,技能是技術的具身化。學術型人才的使命是創造新知識,工程型人才是利用新知識做出從未出現過的新物品、新設計、新方案,應用型人才是將上述新物品、新設計、新方案轉化為現實中的優化的、可以產業化的物品,而技能型人才是接續把這個優化的物品經過產業化生產出一批走向市場的產品。這就是人才鏈、創新鏈,也是產業鏈。統籌教育、培訓和就業,有利于打通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堵點與斷點,有利于釋放巨大的人才紅利。
民生周刊:人工智能對職業教育產生很大影響,職業教育數智化轉型的關鍵是什么?
和震:職業教育數智化轉型的關鍵點是找到數智化的工作任務和工作崗位,增加技能寬度、技能密度。生成式AI技術替代的是認知,行動會轉移但不會被完全替代。職業教育的知識教學和理論教學應該大幅度改革。未來更需要的是更有適應性、更有寬度或深度的職業能力,能快速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和工作任務的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