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涼山馬幫從歷史中走來,走出茶馬古道,行走在時代發展的深處。
昔日,大涼山馬幫是四川與藏區之間極其重要的物資輸送力量,往返于橫斷山脈的崇山險谷中。今天,川藏公路已筑成通衢,車輛運輸已經取代了古老的人背馬馱。然而,隨著現代化建設需要,大涼山馬幫又肩負起了一項機械設備難以勝任的物資輸送任務。從南到北、自東往西,只要在國內某個高山峽谷或自然保護區內建設國網高壓輸送線路,就有可能看見大涼山馬幫勞作的蹤影。

第一次遇見大涼山馬幫,是在2012年冬天的一個早晨。那天,我駕車駛出固原城準備去東邊一個山村采訪,車沿著盤山公路繞上黃峁山頂,忽然發現山崖邊行走著一長串背馱籮筐的騾馬。我驚詫萬分:在固原境內騾馬已經銷聲匿跡好多年了,從哪兒冒出來這么一支馬隊?一時間我誤以為眼前出現了幻覺。可隨著馬隊由遠至近靠近公路,我瞥見道邊堆放著的水泥、砂石,以及搭設高壓鐵塔的鋼件,這才反應過來,原來這支馬隊是在往車輛無法到達的山脊與谷底馱運建筑材料。
我把車停在一邊,下車對牽著馬兒勞作的師傅打過招呼,上前與他們攀談起來。從而知道他們來自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大涼山眾多馬幫隊伍中的一支。這是當今時代難得遺存的一種稀有的原始勞動方式,既然有幸遇見,何不拍些資料存下。于是,第二天,我找到馬幫駐地拍攝起來,且又隔三差五去拍攝了幾次,直到半月后他們離開固原,奔赴河北省邯鄲市的建設工地。
2019年秋天,我在前往中衛市海原縣賈塘鄉的途中,又在呱呱山腰遇到一支正往峽谷里馱運建材的馬隊,上前打聽,他們也來自四川省大涼山,一同來的有四支馬隊。時隔七年,沒想到大涼山馬幫依舊存在,仍然在往沒有道路的險峻之地馱送建材。這一見,算是給了我與大涼山馬幫結緣的契機。馬隊中的宋啟祥師傅告訴我,隨著國家電網輸送線路建設的不斷加強,隨著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意識的逐漸提高,大涼山馬幫短時間內不但不會消失,而且隊伍還會越來越龐大,足跡也會遍布全國各地。
那天回到家中,我上網搜尋相關大涼山馬幫的條目,沒有搜索到相關的系統材料和影像,只找到了一些零星瑣照。這倏然增加了我拍攝記錄的興致。我禁不住想,大涼山馬幫作為一種人畜協力的傳統勞作形式,既然沒能被機械運輸所替代,就必然有它存在的價值和獨特意義,值得作為一個課題,去進行采訪和拍攝。
我連續兩天前往馬隊干活的工地,與他們接觸,與他們談天說地,逐漸地與宋啟祥、朱志剛、郭偉等師傅成了朋友,經過協商,他們同意我去拍攝他們牽趕著騾馬勞作的場景。此后,我每日早出晚歸前往他們干活的工地,還間或地帶些蔬菜和水果,遇到刮風下雨,就與他們一起吃,一起住。他們臨時借居在移民搬遷遺留在山里的土屋中,飲用水要從外面拉,沒有照明電,網絡不好想給家里打個電話也沒信號。

這恰好豐富了我的拍攝內容,也促使我不斷思考,在陰雨天氣與弱光環境下怎樣才能拍好照片,在采訪對象情緒低落時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與他交談。還有,作為另一拍攝主體的騾馬,在非勞動場景下,該怎樣拍攝它們的靜態神情。我知道,攝影的歷史價值重點在于紀實,而紀錄的過程更需要藝術地再現。
馬幫人畜勞作實在是辛苦,每天凌晨五點開始準備出工,晚上趕天黑前回到駐地。其間人首先要喂好馬,整頓好相應的用具,再給自己做飯吃。由于在山野間勞作,櫛風沐雨,每天少不了要在休息前換洗汗浸的衣服。他們每個人都懂點獸醫常識,出門時帶著些應急的藥物,偶爾遇到騾馬生病,也能進行簡單治療。


大涼山馬幫中拉馬師傅牽趕著馱活的騾馬,與電影、電視劇中看到的驍勇善戰、馳騁疆場的駿馬相比,感觀上矮瘦了許多,即便有那么幾匹看上去比較矯健,若是牽去參加蒙古那達慕馬會或者趕入伊犁馬群,還是遜色了很多。
這些騾馬與拉馬師傅之間有著深厚感情,能聽懂拉馬師傅的話,與拉馬師傅有超乎尋常的默契。它們與馬幫中的師傅們一樣,獨有風骨,有天生的膽量,有任勞任怨的本性,有持久的耐力,能在險峻的環境中和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負重勞作,能不辭辛苦,再饑渴再疲乏也能把最后一框石子馱到工地,把累得走不動路的拉馬師傅馱回駐地。它們不乏集體意識,從不會私自亂跑,不去隨意踐踏糧食和草地。這似乎是一種異樣的啟示。攝影創造在應用多樣技巧與調整表現方式的過程,需要融入被觸動的情感元素。
通過與宋啟祥等拉馬師傅密切接觸,聽他們講述在遼寧、湖南、內蒙古、云南、新疆、西藏等地勞動的故事,再聽取他們回到大涼山下地務農的情景,我對用影像記錄大涼山馬幫這一主題創作,充滿了信心。

因為要追本溯源整體完成這一主題創作項目,三年內我去了七次大涼山,每次至少二十多天。我的足跡遍布德昌、雷波、美姑、布拖、鹽源、木里、昭覺、冕寧等縣。我找到了2012年在固原黃峁山認識的拉馬師傅,多次居住在宋啟祥等師傅家,經他們介紹又認識了好些馬幫中的拉馬師傅。通過記錄他們與家人一起下地勞動、趕場的情景,拍攝他們照顧老人、接送孩子上學等生活情節,在深入了解他們的同時,也對整個大涼山有了新的認知。
大涼山并不像想象的那樣落后和貧困。大涼山地貌獨特、氣候宜人、風光秀美,特別是大涼山的人,樸素、純真、善良、謙遜、熱忱,我不由得把原定的單一拍攝馬幫的計劃,拓展到了以馬幫為線索,循序漸進記錄大涼山的地理風貌、人文氣象等多個層面上。

我一邊拍攝,一邊書寫文字,一邊歸納總結,我覺得把圖像和文字綜合起來,會給讀者帶來更全面的審美享受。之后,我于2022年7月整理出版了一部策馬而行,放眼大涼山的《涼山策》攝影集。
大涼山馬幫依然行走在時代深處,依然在全國各地高山險谷中的建設工地上勞作。我與馬幫朋友沒有間斷聯系,2023年、2024年又去青海省果洛、玉樹藏族自治州跟蹤拍攝了他們在高海拔地區勞作的情景,進一步豐富了我的創作。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原始的勞作形式看似微不足道,也會越來越少,但我還記得宋啟祥師傅話語的原意,他說只要電力國網還在不斷發展,只要人類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不消減,馬幫還將繼續存在下去。
為了繼續完善這一主題創作,我會尋蹤大涼山馬幫,踐行在創作的時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