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從2009年初開始拍攝福建省的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馬尾造船廠,直至2017年6月造船廠搬遷新址拍攝基本結束,整整歷時八年。

起初吸引我的是船廠內“百年船政”舊址及造船場景,但在拍攝過程中真正打動我的卻是生產一線的農民造船工。這些來自全國十多個省份的農民工占全廠職工總人數的60%以上,他們的年齡多數在三四十歲,也有少部分人年過半百,這些工人承擔著造船廠中最臟、最苦和最累的活。多年來,經他們建造的船舶主要出口歐洲國家。

當我得知這百年老船廠將在2017年6月前要搬遷新址的消息之后,我來造船廠拍攝更頻繁了,我把更多的鏡頭對準了這些農民造船工。他們是這些船舶的建造者,是他們用汗水和勞動創造了驚人的成就。他們在我心中就是一尊尊不朽的“雕像”。我喜歡與他們交流,想說啥就說啥,跟他們說話不累,他們的喜怒哀樂常常會打動我。
一線的造船工每年的流動性很大,當一個工程結束的時候,也正是他們離開的時候。所以,我常常是拍了他們,選出滿意的照片準備送給他們時,卻找不到人了。

在后來的拍攝過程中,我除了記錄他們的工作生活,也在不斷思考,如何才能充分表達我對這些工人兄弟們的敬意,如何才能將我心中一尊尊不朽的雕像用影像呈現出來呢?經過反復思考,從2014年初開始,我在原來拍攝的《百年船廠》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

我選出部分拍攝初期具有代表性的工人的電子影像,利用藝術微噴紙精心打印成40×50厘米大的照片,我帶著這些相隔多年的“老照片”來到原來的拍攝機位或原來的舊場景,擺放好后再拍攝一次。我希望,就這樣將這些造船兄弟的影像永遠定格在即將消失、以后再也無法復制的百年船廠舊址,讓這些“雕像”永遠留在百年船廠,留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