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蛋白尿:作為腎病綜合征的核心表現,其特征為每日尿液中蛋白質排出量超過3.5克。這一現象的病理基礎是腎小球濾過屏障受損,導致本應滯留于血液中的蛋白質異常濾出,進而引發尿液中蛋白質濃度顯著升高。
2.低蛋白血癥:患者血液白蛋白濃度低于正常范圍(通常<30g/L),主要由于持續蛋白尿導致蛋白質大量流失,而肝臟代償性合成蛋白質的速度無法及時彌補這一損失。
3.全身水腫:低蛋白血癥引發的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促使血管內液體向組織間隙轉移,形成全身性水腫。典型表現為眼瞼、下肢及腹壁等部位的水腫,嚴重時可出現胸腔積液或腹水。
4.血脂異常:為代償低蛋白血癥狀態,肝臟會加速脂蛋白的合成過程,導致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異常升高。這種代償性改變雖能暫時維持膠體滲透壓,但長期血脂異常會加重心血管系統負擔。
腎病綜合征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其中,原發性包括微小病變性腎病、膜性腎病等。微小病變性腎病常見于兒童,光鏡下腎小球結構正常、電鏡下可見足突融合,預后相對較好;膜性腎病在成人中高發,與自身免疫機制相關,表現為腎小球基底膜彌漫性增厚。繼發性因素涵蓋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累及腎臟)、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腎病)、感染性疾病(乙型/丙型肝炎或HIV感染)、藥物或毒物(如金制劑、非甾體抗炎藥)等。
臨床上,尿液檢查是首選篩查手段,可發現大量蛋白尿及潛在紅細胞和管型;血液檢查需測量血漿白蛋白與血脂水平并檢查腎功能指標如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影像學檢查通過B超評估腎臟形態結構;腎活檢則在診斷不明或治療反應不佳時提供組織學信息以明確病因。
腎病綜合征的治療目標為控制癥狀、減少蛋白尿、保護腎功能并降低并發癥風險,方案通常涵蓋:對癥治療,如用呋塞米等利尿劑緩解水腫(需謹慎調整劑量防電解質紊亂),用他汀類調脂藥控制血脂異常,有血栓風險時用低分子量肝素等抗凝藥;病因治療,如用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尤其是微小病變性腎病),用環磷酰胺、霉酚酸酯等免疫抑制劑治療激素依賴性或抵抗性患者,針對繼發性病因治療如控制糖尿病或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飲食管理,包括低鹽飲食以減少水腫和控制血壓,適量優質蛋白攝入以避免加重腎臟負擔,控制脂肪攝入以預防血脂異常相關并發癥;生活方式調整,即保持適度體力活動避免劇烈運動,定期監測血壓、尿蛋白及腎功能。
1.感染。腎病綜合征患者免疫力下降易發生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肺炎、腹膜炎,需加強防護,嚴重時需應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
2.血栓形成。蛋白尿和血脂異常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可導致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等并發癥,必要時使用抗凝治療。
3.急性腎衰竭。在嚴重低血容量或藥物使用不當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急性腎功能損傷。需及時糾正液體和電解質紊亂。
腎病綜合征的預后因病因和治療反應而異。兒童微小病變性腎病通常對激素治療反應良好,預后較好;成人膜性腎病則可能需要長期治療并密切監測。患者應定期復診,監測尿蛋白水平和腎功能,避免感染和藥物相關毒性。
總之,腎病綜合征是一種復雜的疾病,需要患者和醫生的共同努力。通過科學的治療方案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多數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顯著改善生活質量。對于可能存在腎病綜合征癥狀的人群,及時就醫診斷并接受專業治療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