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頸椎病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內在因素主要包括衰老、肝腎虧虛、氣滯血淤。人至中年,肝血腎精漸衰,精氣不充,氣血失養,導致頸椎畸形、增生,引發頸椎病。氣滯血淤亦是重要因素,頸椎異常增生導致頸部周圍軟組織炎癥、腫脹、纖維化,局部肌肉痙攣,阻礙血液循環,形成血淤阻絡。
外在因素則包括風寒濕邪侵襲、外傷勞損等。長期姿勢不良、低頭學習或工作時間過長、枕頭高低不當,均可能損傷頸椎經絡,導致氣滯血淤,進而引發頸椎病。
中醫康復技術針對頸椎病的病因病機,采用針灸、推拿、運動療法等綜合手段,多能取得理想療效。
針灸 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氣血運行,緩解頭暈頭痛、頸椎僵硬、活動受限、上肢麻木等頸椎病癥狀。治療方法包括溫針、火針、針刀、熱敏灸、雷火灸等。穴位的選取基于5種思路:(1)本經配穴,即選取病變經脈上的穴位,如風池、天柱等;(3)上下配穴,如上肢合谷穴與下肢足三里穴配伍;(3)表里經配穴,如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配穴;(4)前后配穴,如頸部穴位與背部穴位配伍;(5)左右配穴,如雙側風池穴配伍。
配穴原則包括:(1)以痛為腧,選擇局部或病變部位的壓痛處進行針刺或灸治,見效迅速;(2)手足頸同名經配穴,即根據“同氣相通”學說,選取頸、手、足同名經上的腧穴;(3)頸椎病雖表現為局部癥狀,但與人體各臟器、經脈相關,需辨證選穴;(4)急性發作時,近端不宜取穴,可遠端取穴,如肘部下方的穴位。
推拿 中醫推拿通過揉、拿、滾、點按、扳等手法,緩解頸椎病癥狀。揉法主要是利用手掌大魚際或掌根,取頸椎壓痛處進行環旋按揉,促進血液循環,疏解緊張肌肉。拿法是用手指對頸部肌肉進行提捏,改善肌肉僵硬,力度需循序漸進。滾法則采用中指、無名指和小指背側,作用于頸部肌肉,促進血液循環,松解緊繃肌肉。點按法是針對頸部穴位,如大椎穴、風池穴和天柱穴,適用于頭暈頭痛、上肢麻木患者。扳法必須由專業醫生操作,對患者進行頸部側曲扳動或旋轉,以糾正其頸椎關節錯位。
運動療法 中醫認為,適量鍛煉可緩解頸部肌肉緊張,提高頸椎靈活性。運動建議包括:(1)頭頸部活動,如前屈、后伸及旋轉活動,可減輕頸部疲勞,增強肌肉強度;(2)頸后部肌肉等長收縮抗阻訓練,如雙手五指交叉放在枕后,頭后仰對抗,能提高頸部后側肌群肌力;(3)有氧運動,如游泳,尤其是蛙泳的換氣姿勢,可舒展背部肌肉,每周2~3次,有助于頸椎健康。需要注意,鍛煉強度要適宜,一般以鍛煉后頸后肌肉有輕微酸脹感為宜。頸椎病患者應多抬頭,避免長時間低頭,讓頸椎后肌肉得到充分休息。
中醫康復技術對頸椎病有顯著療效,但患者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避免盲目操作對頸椎造成傷害。治療過程中需定期復診,評估療效,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