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各類活動中,意外創傷時有發生,了解常見創傷類型及其初步處理方法十分必要。
擦傷
擦傷是皮膚表面被粗糙物體摩擦造成的損傷,如不慎摔倒時手或膝蓋在地面蹭一下便可能出現。擦傷處皮膚會疼痛、出血,創口表面還可能殘留泥土、沙子等異物。對于擦傷,初步處理時,先用水流不宜過急的清水沖洗傷口以去除異物,避免二次傷害,接著用干凈毛巾或紗布輕輕擦干傷口周圍水分,再用碘伏或酒精等消毒劑消毒傷口周圍皮膚,注意消毒劑不能直接接觸傷口以防刺激疼痛,完成創口及其周圍處理后可用創可貼保護;若擦傷嚴重、傷口較深,還可能出現腫脹、感染等癥狀,此時應在醫護人員幫助下進行處理,處理后用干凈紗布包扎傷口,且包扎時松緊要適度,不可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妨礙創口恢復。
割傷
割傷是由刀子、玻璃等鋒利物體割破皮膚造成的損傷,其傷口通常較為整齊且出血較多。若割傷較淺,僅劃破表皮,可能出血不多、疼痛也不劇烈,此時對創口消毒后簡單包扎即可;但若割傷較深,傷及皮下組織甚至肌肉、血管等,則會大量出血、疼痛劇烈,還可能影響受傷部位功能。在這種情況下,首要任務是止血,可用干凈紗布或毛巾按壓傷口數分鐘直至出血停止,若傷口在四肢,抬高受傷部位也有助于止血。止血后需觀察創口有無異物,若有玻璃碎片等異物,切勿強行取出,應及時就醫,以防創口深處存在潛在傷口導致后續更多出血。若割傷較深或傷口較大、無法自行止血,最好盡快前往醫院對創口進行縫合,并在醫護人員指導下接種破傷風疫苗。
扭傷
扭傷常于運動或不經意時,因關節突然遭受過度扭轉或拉伸而引發,像跑步時突然崴腳、搬東西時扭到腰等情況都較為常見。扭傷發生后,需立即停止活動,讓受傷關節休息,可尋一溫暖且平坦之處坐下或躺下,將受傷部位如腳抬高至高于心臟的位置,以此減輕腫脹。在扭傷后的24小時內,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受傷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鐘,每隔幾小時冷敷1次,冷敷有助于減輕疼痛和腫脹。若扭傷較為嚴重,可用彈性繃帶包扎受傷關節,但要注意包扎力度,不可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倘若扭傷后疼痛劇烈、腫脹明顯,或是關節活動受限,應盡快前往醫院檢查,防止扭傷引發骨折或韌帶損傷。
骨折
骨折是因直接暴力(如被重物砸到、摔倒時撞到堅硬物體)或間接暴力(如從高處跳下時腳著地瞬間力量通過骨頭傳遞)導致骨頭斷裂或裂開。其通常表現為骨折端劇烈疼痛、骨折處出現異常畸形活動以及受傷處活動時出現明顯的骨摩擦音,且有多種類型,其中開放性骨折是骨頭斷端刺破皮膚、傷口可見骨頭,閉合性骨折則是皮膚無破損、骨頭在皮膚內部斷裂。若懷疑有骨折,切勿隨意移動受傷部位以防加重骨折,可用木板、樹枝等硬物固定受傷肢體,固定長度需超過骨折的上下兩個關節;若為開放性骨折,不要自行將骨頭斷端塞回傷口,以免引發感染。若患者有疑似骨折或出現明顯骨折癥狀,應盡快送醫讓醫護人員進行詳細檢查和治療,送醫過程中要盡量保持患者身體平穩、避免顛簸,若疼痛劇烈,可在醫生指導下給患者服用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止痛藥,但要注意不可過量服用,以防引起不良反應。
燒傷和燙傷
燒傷通常是由接觸火焰、熱物體或化學物質等引發的皮膚損傷,燙傷則主要是被熱水、熱油等液體導致的皮膚損傷。對于輕度燒傷和燙傷,應立即把受傷部位置于流動的冷水下沖洗至少10~20分鐘,直至疼痛明顯緩解,冷水可迅速降低皮膚溫度,減少熱力對深層組織的損害,但要注意不可使用冰塊直接冷敷,以防凍傷;同時在冷卻傷口時,需盡快去除受傷部位附近的首飾、手表、戒指及緊身衣物等物品,避免其因燒傷后腫脹壓迫組織而造成額外傷害。之后用無菌紗布或干凈的布料輕輕覆蓋燒傷區域,切勿使用帶有絨毛的材料,以防纖維黏附于傷口增加感染風險,且不可在傷口上涂抹油脂、黃油或其他任何物質,以免妨礙熱量散發并加重傷害。對于所有二度以上燒傷(即出現水皰、皮膚呈白色或棕色),或涉及面部、手部、腳部、生殖器、關節或大面積皮膚的燒傷,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即便是輕微的一度燒傷,若伴有嚴重不適或持續惡化,也應及時就醫治療。
創傷的發生往往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但通過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預防措施,能夠顯著降低創傷發生的風險。
提升安全意識
時刻保持對周圍環境潛在危險的警覺性極為重要,無論是在家中、工作場所還是外出,都要留意可能導致受傷的因素。在公共場所,需留意地面是否濕滑、有無障礙物;在陌生環境中,要提前觀察安全出口和通道位置,養成主動識別風險的習慣,防止因疏忽大意陷入危險。進行日常活動如行走、上下樓梯時,應做到不看手機、不匆忙趕路,專注于自身行動,以預防摔倒、碰撞等意外。駕駛車輛時,要嚴格遵守交通信號燈、限速標志等交通法規,杜絕酒后駕駛、疲勞駕駛和超速行駛,確保自身和他人安全,同時定期檢查車輛的剎車、輪胎、燈光等關鍵部件,尤其在惡劣天氣或長途駕駛前要進行全面檢查;新手駕駛員應在有經驗司機的指導下練習,逐步提高駕駛技能,參加防御性駕駛課程以學習應對突發情況。此外,要避免與陌生動物接觸,特別是流浪狗、貓等,遇到危險動物時保持冷靜、緩慢離開現場,若被咬傷要立即清洗傷口并就醫。
改善生活與工作環境
在家庭環境中,廚房是創傷易發地,需妥善放置刀具等鋒利器具,用后及時歸位并確保兒童無法觸及,操作時使用刀具護套、切菜板等防護工具,避免直接接觸刀刃;對于老年人和行動不便者,應在家中安裝扶手、防滑墊和夜間照明設備,保證地面干燥、無障礙物,選擇防滑、合腳的鞋子,老年人尤其要選帶防滑底的鞋子以增加穩定性。在工作場所,如車間工作時,要佩戴防護手套、護目鏡等個人防護裝備,遵循正確操作規程,使用刀具時保持專注、與身體保持一定距離,防止意外劃傷,同時確保刀具、剪刀等工具鋒利且無損,鈍化或損壞的工具易因用力過大增加切割傷風險。此外,要定期檢查電器和燃氣設備,確保其正常工作,使用電器時避免過載和長時間連續使用,廚房用火時始終有人看管,將易燃物品存放在陰涼、通風良好處并遠離火源,戶外活動時注意防火,不隨意丟棄煙蒂或使用明火。另外,在家中和工作場所應配備滅火器、滅火毯等消防器材,確保相關人員掌握使用方法并定期檢查有效期,同時學習基本的燒傷急救知識,如冷水沖洗、覆蓋無菌紗布等,以便事故發生時能迅速采取措施減輕傷害程度。
做好身體防護準備
在進行具有潛在危險的活動或工作時,務必穿戴合適的防護裝備。駕駛員和乘客應始終佩戴安全帶,摩托車和電動車駕駛員及乘客需佩戴合格的安全頭盔,以降低頭部受傷風險;運動前要做好熱身,選擇適宜自己的運動項目并避免過度運動,同時使用護膝、護腕等合適的運動裝備來保護關節和肌肉。建筑工人、工廠工人等要按要求佩戴安全帽、安全鞋、手套等,對于特殊環境,如在強光照射環境下需佩戴護目鏡,在噪聲較大的場所要使用耳塞保護聽力,從多方面對身體易受傷害部位進行保護,從而減少創傷發生的概率。
急診科常見創傷類型多樣,但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可顯著降低其發生率與嚴重程度。公眾應增強安全意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積極參與安全教育與培訓,攜手營造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若意外受傷,勿慌,按科學方法初步處理后及時就醫。身體健康需精心呵護,面對創傷保持冷靜、科學處置,方能加速康復、回歸正常生活。望大家重視創傷預防,遠離意外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