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體牙髓病看似只是口腔局部的問題,實則與全身健康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忽視的聯系。
引發全身炎癥:牙體牙髓病常伴鏈球菌、厭氧菌等嚴重細菌感染,這些細菌會經血液“流竄”全身,可能引發局部或全身感染。如根尖周炎可致面部腫脹、體熱,嚴重時甚至引發敗血癥。此外,口腔中與牙周病相關的致病菌,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統疾病直接相關,會加重肺部癥狀、影響肺功能,讓患者呼吸更困難。
阻礙營養吸收:牙齒對人體至關重要,是保障正常飲食、咀嚼的關鍵。牙體牙髓病來襲,輕者影響口腔功能,進食受阻;重者引發劇痛、牙齒松動甚至喪失。牙齒失能,消化系統負擔加重,食物咀嚼不充分,營養素分解受影響,蛋白質等吸收效益降低,長期如此,恐致營養不良,危害身體健康。
增加心血管患病風險:瑞典新研究表明,口腔疾病患者真牙數量與心血管疾病概率密切相關。牙體牙髓病細菌感染會引發局部炎癥,損傷血管內皮,細菌還會入血循環至全身,增加心血管患病風險。這些細菌堪稱“小麻煩制造者”,凸顯維護口腔健康對預防心血管疾病至關重要。
引發妊娠期并發癥:孕婦妊娠期激素水平變化大,易致口腔環境改變,增加牙體牙髓病風險。細菌引發的牙源性感染可經血液循環入胎盤,影響胎兒發育,嚴重牙周炎會升高早產、低體重兒風險。而且,牙病帶來的疼痛不適可能引發應激反應,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等慢性病,嚴重威脅孕婦和胎兒健康。
影響心理健康:牙體牙髓病患者不僅要忍受疼痛不適,還可能遭遇長期復雜治療與高昂費用,心理負擔沉重。此外,該病引發的外貌改變、口腔異味等,易使患者產生自卑心理,社交時畏縮不前,嚴重影響正常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讓患者身心俱疲,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增加糖尿病患病風險:口腔感染,尤其是齲齒、牙周炎等牙體牙髓病,不僅危害口腔健康,更是糖尿病管理的“大敵”。炎癥加劇會干擾血糖調控,炎癥因子致血糖升高、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細菌毒素入血還會引發血管炎癥,而糖尿病患者血管更易受損,增加腎病、視網膜病變等并發癥風險。
既然牙體牙髓病與全身健康關系如此緊密,那么及時、有效地治療牙體牙髓病就顯得尤為重要。
根管治療:根管治療俗稱“殺神經”,主要是徹底清除根管內感染的牙髓與壞死物,接著消毒,再用牙膠尖、根管封閉劑填充,防止細菌再入侵致二次感染。為增強牙齒結構強度,部分臨床治療還會在根管內插入纖維樁,并用高強度樹脂、玻璃離子永久封閉,穩固牙齒,保障口腔健康。
拔牙:當牙齒嚴重損壞無法修復,或根尖病變致根管治療無效時,拔牙或成為必要選擇。不過拔牙需慎重,缺牙會影響咀嚼、美觀,還危及鄰牙健康和對頜關系。所以拔牙后,要結合自身狀況,選擇植牙、橋接、可摘義齒等方式修復,以恢復口腔功能,維護整體口腔健康。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通常作為輔助方法,主要用于緩解疼痛、控制炎癥發展、防止術后感染等。常用的藥物包括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抗生素藥物,或者是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但需要注意的是,藥物治療不能替代專業的牙科干預方法,需要綜合考慮病情和患者的身體狀況。
“防患于未然”永遠是保持健康的最佳策略,對于牙體牙髓病而言同樣如此。了解并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能夠大大降低牙體牙髓病的發生概率。
定期檢查口腔:養成定期檢查口腔的習慣十分關鍵。檢查時,醫生會借助專業設備,深入觀察牙齒表面與內部結構,精準識別肉眼難察的齲齒、牙齦炎癥及牙髓病變等隱患。一旦發現問題,醫生能及早干預治療,避免病情惡化,減少復雜治療流程,還會依據疾病類型制定后續預防方案,為口腔健康保駕護航。
養成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掌握正確刷牙方法,挑選適合自己的含氟牙膏,它能增強牙釉質抗酸力、抑制細菌繁殖,穩固牙齒結構。日??捎醚谰€清潔牙縫,飯后用漱口水抑制細菌。此外,定期洗牙很關鍵,借助專業儀器深度清潔牙齒,清除菌斑、牙結石,從根源上預防牙體牙髓病,守護口腔健康。
避免損傷和不良飲食習慣:物理損傷是牙齒健康的隱形殺手,咬硬物、用牙當工具等行為,易使牙齒出現微小裂紋或斷裂,早期難察覺,后期會損傷牙體甚至牙髓,引發炎癥。此外,不良飲食習慣也會致病,高糖食物、酸性飲料會侵蝕牙釉質,增加齲齒風險。因此,要正確使用牙齒,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降低損傷風險。
不同人群特別建議:兒童、孕婦和老年人是牙體牙髓病預防重點人群,需針對性防護。兒童要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家長監督引導,定期檢查和涂氟。孕婦重視口腔清潔,用軟毛牙刷和專用牙膏,孕檢同步查口腔。老年人選小刷頭牙刷,正確刷牙,調整飲食,定期檢查,及時處理齲洞。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一面鏡子,它反映著身體的整體狀態和潛在風險。應該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定期清潔口腔,及時修復齲齒,處理牙周問題,防止病情加重。同時,注意生活習慣的調整,降低對口腔和身體健康的威脅,讓健康的牙齒陪伴我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