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重新活化引發。兒童時期感染該病毒,通常會引發水痘,不過部分人感染后無明顯癥狀,但病毒會潛伏于體內。當人體因疲勞、感冒或其他病毒感染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時,潛伏病毒會重新增殖,順著神經纖維進入皮膚,致使受損皮膚和神經發生炎癥。由于病毒發病位置特殊,多為一側或沿神經節段蔓延,在患者肌膚上形成叢狀皰疹,并伴有強烈疼痛感,故而得名。并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病后疼痛程度會升高,該病一般多見于中老年人,好發于春、秋兩季。
帶狀皰疹的癥狀表現多樣,既有較為常見的典型癥狀,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形。
典型表現:帶狀皰疹發病前,多數人會有全身乏力、低熱、食欲缺乏等癥狀,皮膚伴灼燒感與神經痛,持續1~3天,部分人出疹后才有癥狀。它好發于三叉神經、腰骶神經支配區等部位,初期為紅斑、丘疹,后成水皰,神經痛明顯,老人更甚,水皰結痂后癥狀漸消。
特殊表現:有少部分患者的皰疹會長在眼睛和耳朵上,這不僅會影響外觀,還可能對視力和聽力造成損害。也有部分患者在皮損愈合后會留下神經疼痛的癥狀,這種后遺神經痛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帶狀皰疹雖然可怕,但通過科學的方法是可以預防的。對于年齡50歲以上的人來說,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至關重要。
充足睡眠:首先要保證每天充足的睡眠,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這樣才能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攝入足夠的營養也是關鍵,要保證飲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為身體提供充足的能量和營養支持。多做體育鍛煉可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
接種疫苗:除了調整生活方式,接種重組帶狀皰疹疫苗也是有效的預防手段。該疫苗需接種2劑,間隔2個月,醫學研究證實其保護效果超90%。50歲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長期處于緊張焦慮、壓力大、常熬夜狀態,有免疫缺陷,以及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者,因免疫力低或受損更易感染病毒,可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健科預約接種。
如果已經患上了帶狀皰疹,要盡快到正規的醫院皮膚科就診,并積極地進行抗病毒治療,這樣可以改善預后,避免遺留神經痛。
抗病毒治療:治療帶狀皰疹,常見抗病毒藥物有阿昔洛韋、鹽酸伐昔洛韋片等。單用阿昔洛韋乳膏外用效果不佳,需口服才有較好療效,但阿昔洛韋片劑1天要口服5次,影響依從性。對于大部分肝腎功能正常的患者,建議鹽酸伐昔洛韋片每天服用2次,每次0.3g,7天為1個療程。
加強對患處的護理:帶狀皰疹發作時,需保持局部皮膚干燥,避免用凝膠、藥膏,以防細菌感染。患者可正常洗澡,但要縮短時間、控制水溫,防止水皰破裂,切不可揉搓病變部位,做好這些日常護理,有助于病情恢復。
穿著要寬松、舒服:帶狀皰疹發病時,為防止水皰破裂,日常應穿著寬松、柔軟、舒適的衣物,減少對皮膚的摩擦刺激。對于身體易摩擦部位,如腰部、腋下等,可使用無菌敷料進行覆蓋保護,降低水皰破損風險,助力病情恢復。
爐甘石洗液可在必要時外涂:如果皮疹、水皰部位出現瘙癢、疼痛等癥狀,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爐甘石洗劑,爐甘石洗劑具有鎮痛止癢的功效。如果水皰破裂了,可以用一塊干凈的毛巾裹著冰塊,敷于患處用于鎮痛。
充分休息:患帶狀皰疹后,要保證充足睡眠,每天8小時,中午可小睡1小時。水皰未消退前避免劇烈運動,身體恢復后再適當運動以增強抵抗力。治療期間飲食無特別禁忌,但盡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助力身體更快康復。
切勿搔抓:患者切記不可用手抓水皰,手指甲中細菌眾多,抓撓極易引發細菌感染。而且搔抓會在病灶處留下瘢痕,嚴重影響皮膚美觀。所以,即便水皰處瘙癢難耐,也要克制住抓撓的沖動,避免給身體帶來更多危害,阻礙病情恢復。
調節情緒:帶狀皰疹癥狀持久且疼痛劇烈,即便皮損痊愈,疼痛可能仍在,后遺神經痛更會引發焦慮等心理問題。家屬應多與患者溝通,理解鼓勵,關注其病情與心理。若患者疼痛難忍,需及時提供幫助或送醫。家屬切忌厭惡、冷漠,以免加重患者心理壓力,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帶狀皰疹皮損愈合后神經痛可能持續較長時間,其好發于60歲以上人群,確診后遺神經痛需長期應對,盡早止痛可減少風險。
藥物療法:治療帶狀皰疹,除用阿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外用可敷辣椒堿或阿司匹林;普瑞巴林等鎮痛藥適合治神經痛;神經妥樂平可整體治療,修復神經、免疫細胞以緩解疼痛。此外,患者還能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奇曼丁、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藥輔助治療。
鎮痛治療設備:隨著對疼痛學的研究不斷深入,目前在臨床上已出現了多種鎮痛設備。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設備包括激光、超激光疼痛治療儀、經皮電刺激等,目前這些設備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很多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經過治療后,癥狀得到了有效地緩解。
神經毀損術:由于后遺神經痛的具體位置不同,需要對其進行針對性的神經摧毀,如交感神經、椎旁體神經等。如果是頑固性的疼痛,也可以選擇使用中樞鎮痛設備,比如鎮痛起搏器等。
神經阻斷療法:目前,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神經阻斷技術已取得較好療效,這一技術是在肌骨超聲引導下進行可視化神經阻斷,既能緩解局部炎性反應,又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神經阻斷的位置與病灶部位及療效有關,其基本原則是從簡單到復雜,從末端到神經干,再到神經根。
中醫藥療法:中醫認為帶狀皰疹由濕熱毒邪與肝火旺盛所致,慢性炎癥淤阻經脈引發疼痛。中藥拔罐可排毒活血、修復神經;貼敷法能除皰疹病毒;內服解毒膠囊助解毒,內外兼治。針灸從臟腑、經脈、穴位入手,以“遠端取穴”為原則,采用圍刺、刺絡放血等多種療法。
面對帶狀皰疹,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好科學預防,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身體免疫力。如果不幸“中招”,也不要驚慌,要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配合治療,相信一定能夠戰勝疾病,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