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燙傷是由熱輻射導致的對皮膚或者其他機體組織的損傷,包括皮膚或其他組織中的部分或全部細胞因熱液(燙傷)、熱的固體(接觸燒燙傷)、火焰(燒傷)等造成的損傷以及由放射性物質、電能、摩擦或接觸化學物質造成的皮膚或其他器官組織的損傷。在家庭中,由于看護不到位,可能導致孩子被燒傷或燙傷,以開、熱水燙傷最為常見,這不僅給孩子帶來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嚴重的甚至可威脅患兒生命。所以,對家長而言,掌握預防孩子燙傷的方法,以及學會在燙傷發生時如何正確處理,是保障孩子安全、健康成長的必備技能,具有極為關鍵的意義 。
預防兒童燒燙傷,建議重點關注這4方面——
1.家居環境需謹慎
要將熱水壺、鍋具的把手朝向內側放置,避免孩子拉扯時碰倒導致燙傷。客廳中的電暖器、電熨斗等電器在使用后要及時拔掉電源,放在孩子無法觸及的地方。定期檢查電線是否有破損,防止孩子觸電引發火災進而導致燒傷。
2.浴室、廚房是燙傷高發地
浴室里,給孩子洗澡時應先放冷水再放熱水,用手或水溫計調試水溫至合適溫度,一般不超過40℃。避免孩子單獨進入浴室,防止其誤開熱水龍頭。廚房門及時關閉,爐火啟用時嚴禁兒童進入,可安裝防護欄進行隔離。同時,不要抱著孩子在廚房操作,以防孩子意外碰到熱鍋熱灶。
3.日常物品妥善放
保溫杯、熱飲料等不要放在孩子能夠到的桌面邊緣或低處。餐桌上的熱湯、熱菜要放在孩子夠不著的位置,且在孩子活動范圍內時要格外留意。打火機、火柴等物品要放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避免孩子玩火引發燙傷。
4.安全教育不可少
從孩子懂事起,就應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進行安全教育。可以借助繪本、動畫片等向孩子展示燙傷的危害,告訴他們哪些東西是危險的不能觸摸,如熱水壺、爐灶等。
當兒童不幸遭遇燒燙傷,一些看似常規的處理方式,實則可能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
1.給創面涂抹醬油、紅藥水、香油、牙膏等
燒燙傷后醫生先要根據皮膚的顏色和質地,來判斷燒燙傷的深度和面積,以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因此不可在傷處涂抹有色外用藥或者醬油、牙膏等有色液體,以免影響醫生對燒傷深度的判斷。
2.以為不能接觸水
有的人擔心燒涼水中有細菌,怕感染,就不敢用涼水沖洗傷口,這種做法毫無道理。局部降溫是發生燙傷后最好的早期處理方法,且越早沖洗越好,即使已經造成表皮在燙傷時脫落,也要用冷水沖洗,切勿因害怕感染而不敢沖洗。
3.給患兒喝大量的水
關心則亂。在幼兒燒、燙傷后,父母在心疼的同時,會最大程度滿足受傷幼兒的需求,比如患兒在燒傷后容易出現口渴的狀況,會一直叫嚷著要喝水,然而,家長不應在短時間內給予大量白開水或礦泉水,避免引發腦水腫和肺水腫等并發癥。
一旦發生燒傷,家長應保持冷靜,按照“沖、脫、泡、蓋、送”燒燙傷急救“五字訣”處理。
1.沖:迅速降溫是關鍵
一旦孩子發生燙傷,第一時間用流動的冷水沖洗燙傷部位15~30分鐘。這樣可以迅速降低局部溫度,減輕疼痛,同時減少燙傷的進一步損傷。注意水流不能太急,避免沖破可能形成的水泡。
2.脫:小心處理衣物
在冷水沖洗的同時,小心脫去燙傷部位的衣物。如果衣物與皮膚粘連,不要強行撕扯,以免加重損傷。可以用剪刀小心地剪開衣物周圍,保留粘連部分。
3.泡:適度浸泡緩解疼痛
如果燙傷面積較小,可以將燙傷部位浸泡在冷水中繼續降溫止痛,但浸泡時間不宜過長。
4.蓋:正確覆蓋防感染
用干凈的紗布或毛巾輕輕覆蓋燙傷部位,避免傷口暴露受到污染。注意不要使用有絨毛的物品覆蓋,防止絨毛粘在傷口上。
5.送:及時就醫莫延誤
無論燙傷程度如何,都應盡快帶孩子去醫院就診。如果燙傷面積較大、深度較深,或者出現水泡破裂、感染等情況,更要立即就醫,不要自行處理,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