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們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饋贈,卻也需警惕紫外線帶來的潛在危害——曬傷。曬傷,這一皮膚在過量紫外線照射下產生的急性光毒性反應,并非夏季專屬,而是全年都需警惕的皮膚問題。紫外線中的UVB(中波紫外線)射線是導致曬傷的“元兇”,而UVA射線則以其更強的穿透力,深入皮膚,加速皮膚老化,誘發色斑,甚至增加皮膚癌的風險。因此,識別曬傷的預警信號,及時采取預防和治療措施,對于守護皮膚健康、維護整體健康狀態至關重要。
皮膚對紫外線的耐受量有限,超過閾值(如10~15分鐘高強度日曬)即可能引發曬傷。且膚色越淺,耐受閾值越低。當皮膚出現以下信號時,就要警惕曬傷:
發紅 是曬傷最直觀、最早出現的預警信號。當皮膚暴露在紫外線下,血管會擴張以增加血流量,幫助皮膚散熱,這種血管擴張導致皮膚呈現出紅色。發紅通常發生在紫外線暴露后的幾小時內,并可能持續數天,具體時長受個人膚色、膚質、紫外線強度及暴露時間影響。膚色較淺者發紅可能更明顯,但膚色較深者同樣存在曬傷風險。伴隨皮膚發紅,患者可能會感到輕微的刺痛感,這是紫外線直接刺激皮膚表面神經末梢所致。雖然刺痛感可能并不強烈,但它足以引起我們的注意,提醒我們皮膚已受到傷害,需及時采取保護措施。
灼熱感加劇 隨著曬傷的加重,皮膚的灼熱感會愈發明顯,仿佛被火烤一般。這是紫外線對皮膚深層組織造成損傷的結果。此時,皮膚可能已出現水腫或水皰。水腫是皮膚細胞受損后釋放的液體在皮下積聚形成的,會使皮膚看起來腫脹、緊繃,嚴重時可能影響關節活動。水皰則是皮膚表層細胞受損后,其下液體滲出形成的透明囊泡,觸摸時可能有輕微疼痛。水皰的出現意味著皮膚已受到較為嚴重的損傷,需謹慎處理,以避免感染或留下疤痕。
脫皮 當曬傷發展到嚴重程度時,皮膚可能會出現脫皮現象,這是皮膚細胞在受到嚴重損傷后死亡并脫落的結果。脫皮通常發生在曬傷后的幾天內,伴隨著皮膚的干燥、緊繃和不適感。此時,皮膚已失去其作為保護屏障的功能,更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和感染。
除了皮膚局部癥狀,嚴重曬傷還可能引發全身癥狀,如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等。這些癥狀的出現表明紫外線已對身體的整體健康產生影響,提示曬傷已不僅是皮膚局部問題,而是影響到了身體的整體健康。此時,患者需立即就醫,接受專業治療和建議,以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面對曬傷這一高發的皮膚問題,科學、及時的處理方法至關重要。
立即避開陽光 一旦發現皮膚出現發紅、刺痛等曬傷跡象,應迅速轉移至陰涼處或室內,避免繼續暴露于陽光下。
冷敷緩解不適 使用濕毛巾、冰袋或冷凝膠對曬傷部位進行冷敷,可顯著緩解灼熱感和疼痛。冷敷的原理在于通過降低皮膚溫度,收縮血管,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從而減輕水腫和紅腫。需注意:勿將冰塊直接接觸皮膚,可用干凈的布或紙巾包裹冰塊,或使用冷藏后的生理鹽水濕敷;每次冷敷時間建議15~20分鐘,每日2~3次,避免過度刺激皮膚。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曬傷后,皮膚屏障功能受損,水分通過受損表皮大量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建議飲用含電解質的飲料(如運動飲料)或清水,以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如鈉、鉀)。避免飲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品,因其具有利尿作用,可能加劇脫水。
輕度曬傷可通過上述家庭護理措施來緩解,但如果是中重度曬傷,就需及時就醫。
局部治療 急性期(曬傷后0~24小時)首選生理鹽水、硼酸溶液或2.5%吲哚美辛溶液濕敷,可降低皮膚溫度,緩解炎癥反應。若出現大皰,需在無菌條件下抽吸皰液,保留皰壁以預防感染;破裂水皰則需清潔創面,使用濕性敷料覆蓋,促進愈合。
炎癥期(曬傷后24~72小時),涂抹糖皮質激素藥膏如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可減輕紅斑、充血和疼痛,但需避免長期大面積使用,以免引發皮膚萎縮。此外,局部外用磺胺嘧啶銀霜,可預防感染并促進修復。
修復期(曬傷后7 2小時后),外用表皮生長因子(E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等,可促進皮膚修復,減輕炎癥。制劑形式包括凝膠、噴霧劑或凍干粉,需根據創面情況選擇。對于深度曬傷、創面難愈者,需考慮自體皮膚移植或皮瓣轉移修復。
系統治療 針對中重度曬傷,口服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如布洛芬緩釋膠囊,可緩解UVB誘導的超敏反應,減輕疼痛和熱敏感。對于嚴重曬傷(如出現全身癥狀、嚴重脫水),口服醋酸潑尼松片可抑制炎癥進展,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長期濫用。針對曬傷引起的瘙癢,可局部涂抹爐甘石洗劑,或口服鹽酸西替利嗪滴劑/分散片。
預防皮膚曬傷,需要從日常習慣、防曬措施、健康管理等多維度入手。
增強防曬意識 紫外線輻射強度受季節、地理位置、天氣等因素影響,但每日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通常是紫外線最強的時段。在此期間外出,皮膚暴露于紫外線的時間越長,損傷風險越高。如無必要,盡量避免在紫外線高峰時段進行戶外活動。外出時佩戴寬邊帽(帽檐寬度≥7.5厘米)、太陽鏡(標注“UV400”或“100%防紫外線”)、長袖衣物(選擇UPF>40的防曬衣),可有效阻擋95%以上的紫外線。衣物優先選用聚酯纖維、尼龍等合成纖維材質,其防曬性能優于棉質;深色衣物比淺色衣物防曬效果更佳。
科學選用防曬產品 防曬霜是日常防曬的重要補充,但需根據膚質、活動場景合理選擇:(1)SPF值,是反映對UVB的防護能力指數,建議日常通勤選擇SPF30以上,戶外活動或高海拔地區選擇SPF50+。(2)PA值,則表示對UVA的防護等級,以“+”表示強度,建議選擇PA+++或PA++++。(3)優先選擇標注“Broad Spectrum”(廣譜防曬)的產品,確保同時抵御UVA和UVB。(4)游泳、出汗量較大時需選擇標注“Water Resistant”(防水)的防曬霜,并每2小時補涂一次。(5)油性皮膚者選擇無油配方、質地輕薄的防曬霜;干性皮膚者選用含透明質酸、甘油等保濕成分的產品;敏感肌膚者要避免使用含酒精、香料、PABA(對氨基苯甲酸)等刺激性成分的產品,優先選擇物理防曬劑(如氧化鋅、二氧化鈦)。
定期檢查皮膚 皮膚癌早期癥狀常被忽視,定期檢查有助于及時發現異常:每月遵循ABCDE法則,進行一次全身皮膚自查,重點觀察不對稱(Asymmetry)、邊界(Border)、顏色(Color)、直徑(D i a m e t e r)、演變(Evolving),若出現不規則痣、邊界模糊、顏色不均、直徑>6毫米或短期內迅速增大的斑點,需及時就醫;有皮膚癌家族史、長期戶外工作者或曾有嚴重曬傷史者,建議每年進行一次皮膚科專業檢查。
均衡飲食與適量運動 抗氧化飲食模式,能夠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傷:維生素C可促進膠原蛋白合成,減少紫外線損傷,建議每日攝入柑橘類水果、獼猴桃、草莓等;維生素E能中和自由基,保護細胞膜,堅果、種子、植物油是良好來源;β-胡蘿卜素可轉化為維生素A,后者有維持皮膚屏障功能,胡蘿卜、菠菜、南瓜含量豐富。此外,光敏感人群(如紅斑狼瘡患者),需減少食用芹菜、茴香、檸檬等光敏性食物,避免加重紫外線反應。運動方面,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皮膚修復能力。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項 兒童皮膚薄嫩,需優先選擇物理防曬劑;老年人皮膚屏障功能下降,需加強保濕與防曬。服用四環素、喹諾酮類抗生素等藥物期間,需嚴格防曬。慢性病患者,如紅斑狼瘡、白癜風患者,需遵循醫囑進行防護,以免紫外線照射誘發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