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我國的蛔蟲感染率非常高,兒童需要定期服藥驅蟲。為了降低兒童對藥物的抵抗情緒,驅蟲藥被做成色彩鮮艷、味道甜美的寶塔狀。那時,“寶塔糖”是很多家庭的常備藥,為控制寄生蟲感染立下過汗馬功勞。
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和衛生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兒童一般不用定期吃驅蟲藥。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蛔蟲、絳蟲、鉤蟲等寄生蟲被徹底消滅了。實際上,寄生蟲仍潛伏在我們身邊,生活中稍不注意便有可能發生感染。那么,我們可能通過哪些途徑感染寄生蟲?寄生蟲在人體內是如何生存的?如果疑似感染了寄生蟲,應該進行哪些檢查來確診呢?
寄生蟲“進入”人體
的途徑
1.經食物傳播
我國許多地區有吃“醉蝦”“生腌海鮮”的飲食習慣。近年來流行的日式、韓式料理中,也不乏生魚片、生拌牛肉等生食菜式。但是,水產品如魚、蝦、蟹、牛蛙等,牲畜如豬、牛等,都容易被寄生蟲感染。此外,菱角、茭白等水生植物中也有寄生蟲的身影。
如果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其中的寄生蟲可能進入人體,從而造成感染。比如,生食牛肉可能感染牛帶絳蟲,食用淡水魚生魚片可能感染華支睪吸蟲。
2.直接接觸傳播
如果水體或土壤中存在寄生蟲的蟲卵、囊蚴、幼蟲,當人體直接接觸水或土壤,就存在感染風險。例如,血吸蟲的尾蚴從釘螺內逸出后,只需要10秒鐘就能刺破人體皮膚并進入人體。同樣的,人赤腳踩在地上時,土壤中的鉤蟲幼蟲也可能刺破腳底皮膚進而進入人體。有些寄生蟲可以通過人與人的接觸完成傳播。例如,疥螨可以通過皮膚接觸完成傳播,陰道毛滴蟲可通過性行為傳播。
3.經媒介動物傳播
蚊子、白蛉等節肢動物是許多寄生蟲病的重要傳播媒介。瘧疾、絲蟲病等可通過蚊媒傳播,黑熱病可通過白蛉傳播。如果被攜帶寄生蟲的蚊蟲叮咬,很有可能感染寄生蟲病。
寄生蟲在人體內的“旅程”
寄生蟲可在人體內發育、繁殖,在不同組織器官之間游走,或者聚集于某一器官內,造成不適癥狀,危及人的生命健康。此外,寄生蟲能以人為“中轉站”進行繁衍和傳播,對全社會造成危害。雖然寄生蟲的種類不同,但其在人體內的生長歷程大致相似。以蛔蟲為例,它在人體內的“旅程”包含3個階段:
1.孵化
人誤食了帶有蛔蟲卵的食物或水源之后,蟲卵會進入腸道。蟲卵在腸道內破裂,孵化出蛔蟲幼蟲。孵化出的幼蟲叫作“蛔蚴”,這是一類沒有器官和組織、只有消化系統的生物。
2.發育
蛔蚴會穿破腸壁并在人體內四處遷移,沿著血液循環進入各處器官,如肺部、肝臟等,汲取血液中的營養。在這個過程中,幼蟲會變得更健壯。漸漸地,肺部、肝臟等器官內的營養無法滿足幼蟲繼續發育的需求。之后,幼蟲會再次回到腸道定居,最終成長為具有生殖能力的成蟲。
當蛔蟲的幼蟲刺破腸壁時,患者有明顯的上腹部疼痛感?;紫x的活動反復刺激胃腸道,可引起腹瀉、腹痛、腹脹等癥狀?;紫x還會搶奪人體的營養物質,導致營養不良。部分蛔蟲病患者還會出現皮疹等過敏癥狀。
3.繁殖
成熟的雌、雄蛔蟲成蟲在腸道內交配后,雌性蛔蟲可在腸道內一次產下20~40粒蟲卵。這些蟲卵又會再次孵化,或者隨著糞便排出體外。然后,進入土壤或水體的蛔蟲蟲卵會繼續尋找合適的宿主進行寄生,開啟新一輪的生命旅程。
如何排查體內的寄生蟲?
如果疑似感染寄生蟲,可排查病史、飲食與旅居史,通過體格檢查以及專業的醫學檢驗進行確檢。
1.寄生蟲血液檢查
通過分析患者的血液樣本,可以幫助確診或輔助診斷寄生蟲病。例如,患者感染心絲蟲,血液涂片中會存在心絲蟲幼蟲;蛔蟲、鉤蟲感染可引起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旋毛蟲病感染者的血液內存在特異性抗體。
2.糞便檢查
寄生蟲主要寄生于腸道,多數患者的糞便中可檢出寄生蟲幼蟲及其蟲卵。通過檢測糞便,可判斷受檢者體內是否存在寄生蟲,評估寄生蟲種類及患者的感染嚴重程度。根據檢驗原理和適用對象的不同,糞便檢查又可細分為多種方法,如適用于檢驗原蟲包囊和蠕蟲卵的直接涂片法,適用于檢驗肝片吸蟲卵與華支睪吸蟲卵的浮聚法等。
3.影像學檢查
X線檢查、CT檢查以及超聲檢查等醫學影像學檢查項目,可以幫助醫師清晰地觀察被檢查者身體內部的異常情況。如果患者體內存在寄生蟲并且造成了組織損傷,醫師可以通過影像學檢查了解損傷的位置與形態,損傷的嚴重程度,進而判斷寄生蟲的位置。例如,肝囊型包蟲病患者的肝臟會形成囊腫。醫師進行超聲檢查時可以觀察到這一病變,為診療提供依據。
4.組織活檢
對于部分患者,如果懷疑寄生蟲侵入特定的組織或器官,無法通過血液或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則要通過組織活檢的方式進行確診。醫師會從受檢者體內取得一小塊組織樣本,利用實驗室內的相關儀器和工具,依次完成固定、染色、切片、觀察等檢查操作,觀察是否存在蟲卵、組織損害等,輔助診斷病情。比如,針對疑似囊尾蚴寄生感染的患者,可選取其皮下或淺表部位的病灶組織進行活檢,如果發現病理切片中有囊尾蚴頭節則可確診。
寄生蟲感染引起的健康風險不容忽視。比如,蛔蟲、絳蟲聚集于腸道內,可能引起腸梗阻;華支睪吸蟲可損傷肝臟;曼氏裂頭蚴能在大腦中寄生繁殖,可能造成神經系統損傷。經過專業醫學檢查確診感染寄生蟲后,患者必須及時治療、對癥用藥。
寄生蟲病的預防建議
提高對寄生蟲病的警惕意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切斷傳播途徑,能夠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洗手。從事野外工作應穿好鞋襪,做好防蚊蟲措施。食用干凈、新鮮的食材,不吃生食,廚具生熟分開,以免病從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