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平湖(1897—1967),著名古琴演奏家,近現代琴壇集打譜、演奏、琴學研究于一身的一代琴學宗師,“管派”創始人,名平,字吉庵、仲康,號平湖,祖籍蘇州,生于北京,師承“民國古琴第一人”楊宗稷。曾供職于中國民族音樂研究所,專門從事古琴研究、整理工作,古譜《廣陵散》《幽蘭》經他打譜,重放異彩。善彈琴,博采眾長,不斷創新,自成一家,其演奏運指穩重剛健,風格樸素簡潔,蒼勁古樸,含蓄蘊藉,剛柔并濟;精于制琴和修琴,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唐琴“大圣遺音”、明琴“龍門風雨”,經過他的修整,復成為相當完整的樂器。演奏的古琴曲《流水》,1977年8月被載入美國“旅行者”號探測器的噴金唱片發射太空,在宇宙傳響。其門下弟子眾多,女弟子中有中國藝術研究院王迪教授、收藏家王世襄愛人袁荃猷等名家,這里說說他的域外女弟子。
塞西莉亞·林德奎斯特(1932—2021),瑞典最有影響的漢學家之一,師從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斯德哥爾摩大學名譽教授、名譽博士,中文名林西莉。所著《另一個世界:中國記憶1961—1962》(中華書局2016年版)中《古琴研究會》一文,詳細記載了1961年至1962年她在北京大學學習漢語期間,到北京古琴研究會學習古琴的事。其時,研究會設在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一個帶小型花圃的四合院里,主要工作是到全國各地收集流落民間的古琴曲譜資料,然后整理研究,保存和搶救民族音樂遺產。研究會環境優雅安靜,木制窗欞,離后海不遠,房子破舊,坑坑洼洼的墻壁上掛著管平湖、溥雪齋等先生的字畫。管平湖嫡傳弟子王迪為林西莉的指導老師。王迪三十歲時,從廣播里聽到管平湖演奏的曲子,被深深感動,遂拜管平湖為師。此后他們一直密切合作,直到管平湖1967年去世,她接過他手中的這份遺產繼續發揚光大。林西莉文中說:“學習時,不管我問什么,他們都能回答,不管是詩詞歌賦、瓷器、哲學、建筑學、音樂,還是養蘭花的技巧,無所不能……我們在一個大屋子里上課……二十世紀最杰出的古琴演奏家管平湖的辦公室就在我們旁邊。”溥雪齋、查阜西都曾向她面授琴技,每次上課,管平湖就坐在對面聽著,不時指點一二。兩年后,因在瑞典駐中國大使館工作的丈夫調動,林西莉一起回到瑞典。此后她迷上了漢字,迷上了古琴,迷上了中國文化,迷上了中國,多次訪問中國,在自己的書中、在報刊文章中、在電視節目里廣泛介紹中國文化和社會情況,直至終老。經過她的不懈努力,1971年,漢語作為第三種語言列入了瑞典的高中課程。她先后有三本關于中國的書在中國翻譯出版,《漢字王國:講述中國人和他們的漢字故事》《古琴》《另一個世界:中國記憶1961—1962》,三本書都是由出版家汪家明策劃、編輯、出版的。兩人因出版取得聯系多年,直至林西莉去世。
林西莉2006年寫成的《古琴》一書,從她學琴經歷和進入古琴文化世界的體悟寫起,不僅詳盡描述了古琴這件樂器本身,更深入探討了古琴與中國文人、與詩歌音樂,乃至與人的生活方式及命運的關系,打開了通往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扇大門。該書出版當年即獲瑞典最高文學獎——奧古斯特獎,在瑞典掀起一股中國熱、古琴熱。2009年10月,七十七歲的林西莉把她的《古琴》帶回了中國,在三聯書店出版。她對記者說:“我在中國學到很多,我很高興能用這本書來回報中國。”
2016年8月,林西莉來北京參加《另一個世界:中國記憶1961—1962》新書首發暨“中華圖書特別貢獻獎”授獎儀式,帶來了重磅禮物:一盤大師彈奏古琴的CD盤。汪家明《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懷念林西莉》一文中講述了林西莉告訴他刻制CD盤的經過。1962年,林西莉離開中國之前,管平湖和王迪建議她找臺錄音機,由研究會的琴師彈奏一些曲目,錄下來帶回去。“如果你沒有什么樂曲可聽,那你怎么能繼續彈奏呢?”管平湖說。林西莉問遍當時西方國家在北京設立的大使館的工作人員,沒有一個人有錄音機,她委托一位香港的朋友買了臺帶麥克風的根德牌錄音機寄到北京,在古琴研究會封閉的房間里錄音,之后完好無損把磁帶帶回了瑞典。帶回瑞典的還有研究會贈送給她的一張明代古琴“鶴鳴秋月”。這些古琴曲,五十多年后,經過專業唱片公司的技術指導和修復,制作成CD,其中有管平湖演奏的《天風環佩》《長清》,吳景略演奏的《梅花三弄》《漁樵問答》,張子謙演奏的《瀟湘水云》,汪孟舒演奏的《清夜吟》等,收錄的二十二首曲子中,至少有十首是沒有錄制過、沒有在其他任何地方發表過的獨有絕版。
林西莉可謂是管平湖再傳域外女弟子,而在宋希於《龍榆生題識與方志彤太太》一文中,可以看到有關管平湖女弟子的記載。張婷《管平湖年譜》記載:美國人馬儀思千里迢迢從美國慕名而來,拜管平湖為師,這是管平湖最早的外籍弟子(載《中國音樂學》2009年第四期)。中國詞學大師龍榆生曾與馬儀思同過事。克萊蒙特大學聯盟圖書館網站有本1942年澤存書庫刊本《雙照樓詩詞稿》,系龍榆生贈送馬儀思題跋本。題跋中說:“馬儀思先生自歐洲來游中土,復由舊都南行,與余共教中央大學,相從談宴至契。馬先生以歐洲閨秀,獨喜吾邦文物,樂操七弦琴,曾與同訪溥西園翁,一曲泠然。溥翁嘆為吾邦雅樂賞音惟有德國人士也。”龍榆生1954年還曾填過一闋《臨江仙·春暮有懷德意志女子馬儀思》,詞里有“七八年前與君同在金陵,曾介謁紅豆館主溥侗。君抱琴以往,即作數弄,溥為感嘆者久之”。此君即“德意志女子馬儀思”。同在北京古琴研究會的古琴家張子謙著《操縵瑣記》中也有關于這位馬女士的記載,時為1945年4月23日:“得裕德、景略信,述有德人馬女士來申訪我社。女士能北平語,通中文,善古琴,精鑒別,指法節奏頗有淵源,為北平管平湖先生入室弟子。”宋希於從這些文獻中鉤沉索隱,爬梳打撈出馬儀思的經歷。馬儀思為德國人,中文名初作馬懿思,后為馬儀思,1914年出生,父親1933年起曾在廣東行醫,母親為美國人。1941年馬儀思到北平,修得博士學位,在北平認識了方志彤,師從管平湖學習古琴,后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與龍榆生相識,戰后去了美國,與方志彤重逢并結婚,此后生活在美國,任教于哈佛大學,2008年1月27日逝世,享年九十三歲。克萊蒙特大學聯盟東亞圖書部藏有她的藏書,其中有一套楊宗稷纂輯《琴學叢書》,凡四十三卷,約七十萬言,費二十年陸續木刻而成,收錄《平沙落雁》《流水》《歸去來辭》《漁樵問答》等一百零五首古琴曲。楊宗稷為管平湖老師,輩分上算是馬儀思的師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