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我和孩子回老家祭祖。
老家在城南三十公里處,一個叫余興莊的地方,這個曾經(jīng)被叫做“鄉(xiāng)”的地方,現(xiàn)在行政區(qū)劃歸屬古塔鎮(zhèn)。
近年,由于父親臥病在床,父親和母親就一起搬遷進城和我居住,所以我回鄉(xiāng)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回老家停留的時間也越來越短。盡管如此,我每次回老家的心境和感受都不同,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隨著年歲的增長,我與年少時想要跳出“農(nóng)門”、 斬斷“農(nóng)根”的那種思想漸行漸遠,恨不得這輩子再也不回去的偏激想法在我心里也逐漸模糊。
我已過不惑之年,雖然老家沒有了父母至親,也無祖產(chǎn)祖業(yè),但我的先祖長眠在那里,我的根仍然深深地扎在那片黃土地上,所以,那份鄉(xiāng)情對我至關重要。遠離故土,我越發(fā)地喜歡獨坐思考,思鄉(xiāng)之情越發(fā)濃烈。我時常掛念那片生我養(yǎng)我的山溝溝、那幾孔土窯洞,還有村中可親可愛的父老鄉(xiāng)親。
那些縱向一字排開、呈五個階梯狀的先祖的墳塋告訴我,他們至少兩百年前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了。我細細一算,加上父親、我和我的孩子,繁衍了八代人。啊!也許比二百年更長。大河泱泱,山高水長,真應該感謝他們,在他們的庇佑下,子孫后代輩輩生息,代代相傳。
據(jù)我所知,族人中沒有達官顯貴,也沒有富甲一方的商人,但也沒有燒殺搶掠、作奸犯科之歹人。嚴格的家教、樸實的家風、誠實守信的行事風格代代傳承。在祖宗的蔭庇之下,后代子孫都能努力奮斗,健康成長。細數(shù)全村上千口人,都是勤勤懇懇、老老實實、踏踏實實地操持著各自的營生,干一行愛一行,憑著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良好村風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山上的雪一片潔白。起風了,朔北的寒風又硬又涼,吹得我腦門疼,就像針扎一樣。凜冽的北風掠過黃土高原的每一寸土地,但我知道離春天不遠了。放眼望去,一道道梁、一條條溝、一座座山,歷經(jīng)千萬年,形成獨有的黃土高原地貌,華夏文明從這里出發(fā),炎黃子孫在此處世代繁衍。
蒼茫的遠山向天際伸展,縱橫交錯的山峁次第排開,層層環(huán)繞的峁梁是它的年輪,花草樹木是它的肌膚,條條河流是它的血液,座座大山是它的骨骼,它厚重的身軀如磐石屹立于華夏大地。它如父親般偉岸,母親般慈祥,把黃土高原的兒女攬入懷中。
我由衷地感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我發(fā)自肺腑地贊嘆這生生不息的傳承。文明的傳承,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我們的祖先維系生活,繁衍后代,不知遇到過多少災禍和挑戰(zhàn)。斗轉星移,風霜雪雨,上下五千年,華夏文明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散發(fā)出熠熠星光。我們終于看到了答案,一代代人前赴后繼,一代代人賡續(xù)奮斗,在一代代領導人的帶領下,國富民強,人民幸福。我們有幸處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節(jié)點,沐浴在這偉大的歷史時刻,站在第二個百年征程的新起點上,我們相信以蒼生之眾,土地之饒,定可奮發(fā)為雄,無敵于天下。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啊,何其厚重,何其偉大!你聽,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你看,時代的潮流浩浩蕩蕩。華夏兒女掌舵遠航,勇毅前行。
快要下山的時候,兒子問我:“爸爸,為什么山上的風這么大,這么冷?”
我順手一指說:“你看遠方的風景好看嗎?”
“好看!”他高興地回答。
“你經(jīng)受風寒,領略了別人無法看到的風景,那你不吃點兒苦頭,能行嗎?”
“哦……”他若有所思地回應著。
我不知道他是否聽懂了我對他的期望,但我相信,站得高,望得遠,風景一定這邊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