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兒出生后,妻子與我的父母因育兒理念不同產生了矛盾,而且沖突不斷升級。女兒8個月大時,雙方發生了激烈爭吵,我的父母回了老家,并明確表示不再與我們來往,妻子也表示決不再聯系他們。現在,女兒已兩歲多,我們與父母已經一年多沒有交流,關系依然僵持著。對此,我深感矛盾:一方面,父母含辛茹苦將我養大,如今我們卻心生隔閡,我內心愧疚,覺得自己不孝;另一方面,妻子認為我在處理矛盾時偏袒父母,常為此與我爭吵。我夾在中間,既想緩和妻子與父母的關系,又怕被妻子誤解,從而影響夫妻感情。請問,我該怎么辦?

妻子與父母之間“水火不相容”,他們的問題從表面上看是生活習慣和觀念存在差異。但實際上,父輩的生活習慣、觀念與我們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夫妻之間的生活習慣、觀念不同也不足為奇。建立和諧關系的關鍵在于能夠做到求同存異、互利共贏。
想要化解他們之間的恩怨、消除雙方的誤解,作為紐帶的你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法,幫助父母和妻子做到相互理解和包容。
作為“夾心人”,你幫誰或不幫誰都不好,幫父母,婚姻可能遭遇危機;幫妻子,你心里也過不去;誰都不幫,雙方又都會怨你。這樣的處境艱難又心累。
實際上,當雙方已經有了矛盾,你首先要做的是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定位——做一座溝通的橋梁,而不是為他們評理的法官。
其實,家庭關系里沒有對與錯,對與錯更多是當事人的個人感受。無論是哪一方,他們都需要自己的感受被看見,卻并不一定需要你去贊同。
而且很多時候,常常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清官難斷家務事”,更何況你是“身在廬山之中”的人。
因此,當雙方之間出現了矛盾,你不應該去做評審員,而應該先將雙方分開,再分別去安撫。
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基石,倘若妻子感受到的是你們的關系并不會因為公婆的介入而受影響,你始終尊重、在乎她的感受,你們是一體的,那么她自然也不會為難你的父母。畢竟父母是養育你的人,也是你重要的家人,愛屋及烏,她也會去包容和理解他們。
現階段,你既然與妻子生活在一起,不妨用心經營好夫妻關系。只有夫妻關系好了,你說的話她才愿意聽,你的難處她才能感同身受,她才愿意改變對你父母的態度。
如果夫妻關系不好,作為丈夫,你對她經常有不滿和怒氣,她也會排斥你,對你的父母更不會有好感。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你和妻子說什么、講什么道理,她都很難接受。
妻子覺得跟公婆保持距離,自己更舒服一些,也可以減少更多沖突的發生,即便一年沒有與公婆聯系,妻子也并沒有覺得很痛苦,現在最痛苦的人是你。
有一句話是“誰痛苦,誰有問題,誰需要改變。”還有一句話是“誰覺悟,誰有責任改變。”而你作為連接雙方的橋梁,也應當承擔起覺悟者的角色。
只有更好地解決妻子與父母的矛盾,有針對性地改善家庭關系,通過個人成長讓家庭中的愛重新流動,家庭才能更加和諧,夫妻之間也才能更加親密。
責編/劉璐
E-mail:76864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