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編碼:10.3969/j.issn.1674-5698.2025.04.010
Research on the Standards System of Carbon Asset Management in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MO Yu-chun1* LUO Li-jian2 YANG Shou-bin3 (1.CapitalHolding Co.,Ltd.of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2.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arbon Asset Management (Guangzhou) Co., Ltd.; 3. Shenzhen Southern Low Carbon Research Institute)
Abstract:[Objective]Withthepromotionofcarbonpeakandcarbonneutralizationwork,thestandards systemofcarbon peak andcarbon neutralization inthe power industry isconstantly improving,which provides an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standardizationinthefieldofoublecarboninthepowerindustryHowever,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inthefeldof powercarbonassetmanagementsuchasuncleardevelopmentstatusathomeandabroadimperfectconstructinofstandards systemframework, andunclear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Methods] It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construction requiremnts,overal frameworkanddevelopmenttrendofcarbonasset managementstandards system inthepower industry are systmatically studied.[Resul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status of carbon asset management standards athomeandabroad,andanalyzestherequirementsfortheconstructionofcarbonasset management standards systemin the power industry from the twodimensions ofpolicy demand and technology demand.Theoverallframeworkof the powercarbonassetmanagement standardssystemisalsoproposedfromthefve dimensionsofpowercarbonmanagement, powercarbontrading,powercarbon finance,powercarbonevaluationandpowercarbondisclosure.Finall,thedevelopment trendofpower carbonasetmanagementinthefuture isanalyzed.[Conclusion]Theresearchhas practicalreference valueand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carbon asset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electricitycarbonaetmanagementelecticitystandardssstemelectricityarbontradingelectricityon finance, electricity carbon evaluation, electricity carbon disclosure
0 引言
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2])在電力行業中的重要性體現在多個方面。它有助于電力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通過優化資源利用、降低生產成本,積極參與碳市場交易獲取經濟利益,實現碳資產的優化配置與增值。同時,該體系能助力企業降低法律風險,確保企業在碳排放管控法規日益嚴格的環境下合規運營。此外,它還能加強企業在碳市場中的參與能力,使企業全面掌握碳排放情況,及時制定并實施減排策略,推動企業綠色低碳轉型,進而在全社會的“雙碳”目標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3-4]。
碳資產是由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產生的新型資產,主要包括碳配額和碳信用5-6。碳資產管理指以碳資產的取得為基礎,是戰略性、系統性地圍繞碳資產的開發、規劃、控制、交易和創新的一系列管理行為,是依靠碳資產實現企業價值增值的完整過程。當前,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逐步完善、市場主體更加多樣、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活動愈加規范。電力行業作為碳排放占比較大的行業,其減排效果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同時作為碳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電力行業構建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中,能源領域尤其是電力行業發揮著關鍵作用,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力軍。電力行業碳排放占比較大,其減排成效直接關乎“雙碳”目標的達成,同時作為碳市場的重要參與者與推動者,構建完善的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對于電力行業而言意義非凡 [7-8] 。
鑒于此,本文深入探討電力行業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剖析其相關概念、國內外標準發展現狀,挖掘標準體系構建需求,提出總體框架,并展望未來發展趨勢,旨在為電力行業碳資產管理標準化工作提供全面、系統且具有實踐價值的參考依據,助力電力行業在“雙碳”征程中穩健前行。
1 碳資產管理相關概述
碳資產管理涉及多個環節內容、多個管理活動,且相關概念存在一定的差異或交叉。同時考慮其他組別會對相關內容進行闡述,本文從碳管理、碳交易、碳金融、碳評價、碳披露5個方面對碳資產進行論述,以期得出相關結論。
1.1碳資產管理國內標準發展現狀
1.1.1碳管理標準領域
我國在碳管理標準領域已制定了一系列標準,且部分標準處于征求意見、正在批準或起草等制定過程中。現行標準如GB/T33760—2017《基于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評估技術規范通用要求》、GB/T32150—2015《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GB/T32151.1—2015《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第1部分:發電企業》、GB/T32151.2—2015《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第2部分:電網企業》等,涵蓋了溫室氣體減排量評估、[9-10]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等多方面內容,為企業開展碳管理活動提供了基本的規范和指導。正在制定的標準則聚焦于適應氣候變化、碳中和、綠色工廠評價等前沿和熱點領域,如《碳中和-原則、要求及指南》(正在起草)、GB/T36132—2018《綠色工廠評價通則》等,體現了我國在碳管理標準體系建設方面與時俱進,不斷完善以適應新發展需求的努力。
然而,目前碳管理標準體系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標準的全面性和系統性有待提升,不同行業和應用場景下的碳管理標準仍需進一步細化和補充,以確保企業在實際操作中有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標準依據。例如,對于一些新興的低碳技術和管理模式,缺乏相應的標準規范。另一方面,標準之間的協調性不足,部分標準在術語定義、核算方法等方面存在差異-12,這給企業在執行過程中帶來了困惑,增加了企業的合規成本,也不利于碳管理工作的統一推進。
1.1.2碳交易領域
碳交易領域現行標準較少,已發布的有T/CIET051一2023《碳交易企業信用等級評價規范》、T/CEEIA747—2023《零碳高能效區域碳資產開發與碳交易導則》等。這些標準主要由行業協會或社會團體發布,對碳交易相關活動進行了一定的規范13-14,如對碳交易企業信用等級評價提供了準則,有助于引導碳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保障交易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但該領域標準發展也面臨挑戰。首先,標準數量相對乏,難以滿足碳交易市場快速發展的需求。隨著碳交易市場的逐步擴大和交易品種、交易方式的日益多樣化,現有的標準無法涵蓋碳交易活動的各個環節和各類場景,如碳配額分配、交易價格形成機制等方面缺乏統一標準,制約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其次,標準的權威性和認可度有待提高,由于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不同機構發布的標準在適用范圍和影響力上存在局限性,不利于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統一、規范的碳交易市場。
1.1.3碳金融領域
在碳金融領域,我國已出臺了一些相關標準,如GB/T39236—2020《能效融資項目分類和評估指南》、JRT0280—2023《綠色債券信用評級指引》、JR/T0244—2022《碳金融產品》、JR/T0228—2021《環境權益融資工具》等[15-16]。這些標準為碳金融業務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規范和指導,推動了碳金融產品創新和市場發展,促進了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領域的配置。
不過,碳金融標準體系同樣存在不足。一是標準的完整性不足,對于碳金融領域的一些新興業務和創新產品,如碳期貨、碳期權等衍生品交易標準尚不完善[-1],無法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二是與其他相關領域標準的銜接不夠緊密,碳金融與碳管理、碳交易等領域密切相關,但目前各領域標準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影響了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在碳資產抵質押融資方面,與碳資產管理和碳交易規則的銜接不夠順暢,增加了金融機構的風險評估難度。
1.1.4碳評價領域
暫無相關標準。目前碳評價領域暫無專門針對該領域的統一標準。雖然在ESG評價方面,中國本土評價機構借鑒了國際相關標準并結合國內特點開展了一些工作,但整體而言,缺乏系統性、權威性的碳評價標準體系。在企業碳效評價、綠色低碳項自評價等方面,缺乏統一的評價指標、方法和程序,導致評價結果的可比性和公信力不足,難以有效引導企業開展碳減排和綠色發展工作[9-20]。
1.1.5碳披露領域
碳披露領域現行標準較多,但部分標準處于征求意見或起草階段。已有的標準如GB/T36001一2015《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GB/T32150—2015《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等,對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提供了一定的規范,有助于提高企業碳信息透明度,增強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碳管理情況的了解。然而,標準之間的協調性和一致性仍需改進,不同標準對于碳披露的內容、格式、頻率等要求存在差異,給企業在實際披露過程中帶來困擾,也不利于監管部門和投資者對企業碳信息進行有效比較和分析。同時,隨著碳市場和投資者對碳信息需求的不斷增加,現有標準在披露深度和廣度上也有待進一步拓展,以更好地滿足各方需求。
1.2碳資產管理國際標準轉化情況
在國際標準轉化方面,部分ISO標準已被我國采用為國家標準,如IS014064系列標準中的部分內容已在我國相關標準中有所體現。但仍有一些國際先進標準尚未轉化或完全轉化為我國國家標準,例如IS014068-1:2023《氣候變化管理-向凈零轉型-第1部分:碳中和》等,我國在碳中和等領域的標準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可能存在一定差距[20-22]我國在未來的標準體系建設中,可進一步加強對國際標準的研究和轉化工作,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提升我國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的國際化水平,促進我國碳資產管理工作與國際接軌,增強我國在全球碳資產管理領域的話語權。
我國碳資產管理相關標準在各領域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構建統一、完善、協調的國家/行業標準體系迫在眉睫,這有助于整合現有標準資源,提高標準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填補標準空白,解決標準間的矛盾和沖突,為電力碳資產管理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推動我國碳資產管理工作規范化、高效化發展,更好地服務于“雙碳”目標的實現。
2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構建需求
2.1政策需求
國家和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對碳達峰、碳中和以及電力碳資產管理相關標準體系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旨在完善碳排放核算、監測、交易等方面的標準推動各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引導企業加強碳資產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為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政策依據和方向指引。
2.1.1《節能標準體系建設方案》
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標準委于2017年聯合印發此方案,構建了包含基礎共性、目標、設計、建設、運行、評估、優化7個標準子體系的節能標準體系框架;其中設計標準子體系涉及生產過程、用能系統等的節能規劃與設計要求;源頭控制標準涉及用能預算和項目前評估等相關標準。該方案的實施促進了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綠色低碳發展,也為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中的節能相關部分提供了基礎框架和思路。
2.1.2《商務部等8單位關于開展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工作的通知》
2021年3月,《商務部等8單位關于開展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動企業環境和碳排放信息公開[-22],引導督促企業選擇綠色供應商,實施綠色采購,針對重點行業積極打造綠色供應鏈。
2.1.3《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1年印發該綱要,明確提出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完善碳排放核查核算、溫室氣體排放、低碳產品標識、清潔生產、綠色金融等多方面標準,推動各領域綠色發展標準化。此綱要為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在碳核算、碳交易、碳金融等多個子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全面的政策指導和宏觀框架[23-24]。
2.1.4《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
市場監管總局等九部門于2022年聯合發布該方案,要求完善碳排放基礎通用標準體系,包括術語、分類、信息披露等基礎標準,健全市場化機制標準體系,涵蓋綠色金融、碳排放交易等方面標準。該方案為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中的碳信息披露、碳交易、碳金融等子體系建設提供了更具體的政策要求和實施路徑[25-30]。
2.1.5《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國家標準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一部門于2023年聯合印發此指南,提出圍繞基礎通用標準以及碳減排、碳清除、碳市場發展需求,構建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到2025年,要實現制修訂大量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提高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覆蓋主要行業碳核算核查,提升綠色低碳國際標準化水平。該指南為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的全面建設[31-32]提供了詳細的時間表、路線圖和具體目標要求。
2.1.6《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24年發布此指南,要求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制定多項急需標準,重點關注基礎通用、溫室氣體核算、低碳技術與裝備等領域,后續逐步完善并向碳中和目標轉變。該指南為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中的相關工業領域標準制定提供了借鑒和指導,特別是在溫室氣體核算、低碳技術應用等方面[33-34]。
2.2技術發展需求
我國在電力碳資產管理相關標準制定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部分國際標準也已轉化為國內標準,但整體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已制定的標準數量和覆蓋范圍尚不能完全滿足電力行業快速發展的需求,部分領域標準缺失或不完善,如碳評價領域缺乏統一標準。另一方面,標準的先進性和適應性有待提高,與國際先進標準相比,在一些新興技術和管理理念方面存在差距。此外,標準之間的協調性不足,不同標準在術語、方法等方面存在差異,影響了標準的實施效果。為推動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化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標準制定工作,提高標準質量,優化標準體系結構,加強與國際標準的對接,促進電力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
總體而言,國外碳資產管理相較于國內,在管理的模式、方法上要更為先進。同時在標準數量方面,貢獻于氣候變化的國際標準數量要多于國內標準,在標準的普適度方面,如碳交易、碳金融、碳披露,其更為成熟,使用范圍更廣。為此,要充分借鑒國際成熟經驗,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要求,立足電力行業現狀及發展要求,彌補我國在碳資產管理、標準不足方面的短板,具體需求如表1。
2.2.1國際標準轉化情況
我國積極采用國際標準,部分ISO標準已轉化為國家標準,如IS014064系列標準中的部分內容已體現在我國相關標準中。但仍有一些國際先進標準尚未轉化或完全轉化,如IS014068-1:2023《氣候變化管理-向凈零轉型-第1部分:碳中和》等,我國在碳中和等領域的標準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未來應加強對國際標準的研究和轉化工作,提升我國標準體系的國際化水平[35-36]

2.2.2我國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發展現狀及問題
我國已制定了一系列電力碳相關標準,涵蓋碳管理、碳交易、碳金融等領域,但各領域標準發展不均衡。在碳管理領域,雖有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等標準,但不同行業和應用場景下的標準細化程度不夠;碳交易領域標準數量較少,難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碳金融領域標準對于新興業務和創新產品的規范不足;碳評價領域缺乏系統性、權威性標準。同時,標準之間的協調性和一致性不足,影響了標準的整體效能。這些問題制約了電力碳資產管理的規范化和高效化發展,凸顯了構建完善標準體系的必要性。
2.2.3電力碳資產管理技術發展對標準體系的需求
隨著電力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對碳資產管理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智能電網技術、新能源發電技術的應用,需要相應的碳管理標準來準確核算其碳排放和碳減排效益。同時,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在碳交易和碳金融領域的應用,也需要配套的標準來規范數據管理、交易流程和風險防控。此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新興低碳技術的發展,需要制定相關標準來指導技術應用和項目評估。為適應技術發展趨勢,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應不斷更新和完善,納人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管理模式,以提高標準體系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3 電力碳資產標準體系總體框架
3.1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構建原則
3.1.1聚焦電力行業原則
電力行業在碳資產管理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需求。該原則要求標準體系的構建緊密圍繞電力企業的業務特點和發展需求,確保所制定的標準能夠切實指導電力企業在碳資產管理方面的實踐,如電力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核算、減排措施制定等,提高標準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3.1.2政策導向原則
國家和行業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為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在構建標準體系時,需充分考慮并積極響應這些政策要求,使電力企業能夠在標準的引領下,更好地發揮示范作用,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同時也為政策的有效實施提供技術支撐。
3.1.3充分借鑒原則
國際上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標準化經驗和成果。我國在構建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時,應積極參考和借鑒國際標準的先進理念、方法和技術,保持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促進國內外標準的協調統一,提升我國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的國際化水平。
3.1.4科學先進原則
標準體系應基于電力行業現有的先進、成熟且具有廣泛推廣價值的技術和實踐經驗構建。確保標準中規定的方法原理科學合理,數據獲取便捷準確,操作流程簡單易懂,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以便在電力行業內快速推廣應用,推動電力碳資產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
3.2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框架
3.2.1總體框架概述
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是對已建立的“雙碳”標準體系進行補充,無需增加“基礎標準”和“通用標準”。總體框架涵蓋了電力碳管理、電力碳交易、電力碳金融、電力碳評價和電力碳披露5個主要子體系。這些子體系相互關聯、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標準體系,為電力碳資產管理的各個環節提供全面、系統的標準規范。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

3.2.2子體系內容詳細描述
(1)電力碳管理
涵蓋電力企業碳排放管理、電力企業碳中和管理、電力企業低碳發展水平管理、電力固定資產投資碳項目管理、電力綠色供應鏈管理。主要包括電力低碳企業、電力低碳產品、電力低碳供應鏈、電力低碳園區、電力低碳技術等綠色低碳管理標準,以及適用于不同電力應用場景的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規劃設計、管理方法、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體系等通用標準。
1)電力企業碳排放管理標準:針對電力企業碳排放核算、報告、監測等環節,制定詳細的技術規范和操作流程,確保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例如,明確碳排放源的識別方法、核算邊界的確定原則,以及數據監測的頻率和方法等,為電力企業碳排放管理提供基礎依據。
2)電力企業碳中和管理標準:圍繞電力企業實現碳中和目標,制定包括碳中和規劃、實施路徑、減排措施評估等方面的標準。指導電力企業制定科學合理的碳中和戰略,推動電力行業向低碳、零碳轉型。
3)電力企業低碳發展水平管理標準:建立評價電力企業低碳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涵蓋能源利用效率、碳強度、可再生能源占比等關鍵指標,為企業衡量自身低碳發展成效提供量化標準,促進企業持續改進。
4)電力固定資產投資碳項目管理標準:規范電力企業在固定資產投資過程中對碳項目的評估、決策、實施和監督,確保投資項目符合低碳發展要求,提高投資效益,推動電力企業綠色投資。
5)電力綠色供應鏈管理標準:明確電力企業在物資采購、設備制造、運輸配送等供應鏈環節的碳減排要求和管理規范,促進供應鏈各環節的綠色協同發展,降低整個供應鏈的碳排放。
(2)電力碳交易
涵蓋碳排放權交易、溫室氣體自愿碳減排交易、綠電綠證交易。主要包括面向電力領域的碳排放配額分配、調整、清繳、抵銷等標準規范,電力碳排放權交易實施規范,電力碳排放權交易機構和人員要求相關標準規范,電力自愿減排項目減排量核算方法等標準規范,可再生能源消納統計核算、監測、評估及綠電交易等綠色能源消費標準,綠色低碳技術評估服務,合同能源管理,碳資產管理等標準。
1)碳排放權交易標準:制定電力企業碳排放配額分配、調整、清繳、抵銷等環節的標準規范,確保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公平、公正、公開。同時,明確交易機構和人員的資質要求、交易流程和風險管理等內容,保障交易活動的順利進行。
2)溫室氣體自愿碳減排交易標準:針對電力企業參與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規范減排量核算方法、項目審定與核查程序、交易規則等,鼓勵電力企業積極開展自愿減排行動,推動碳市場多元化發展。
3)綠電綠證交易標準: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納統計核算、監測、評估及綠電交易等方面的標準,明確綠證的核發、交易、結算等流程,促進綠電消費,引導電力資源優化配置。
(3)電力碳金融
涵蓋電力綠色金融評價評估、電力綠色金融產品服務。主要包括面向電力領域的綠色金融術語、金融機構碳核算、銀行企業和個人碳賬戶管理、氣候投融資和轉型金融分類目錄等基礎通用標準,綠色電力貸款、綠色電力債券、綠色電力保險、電力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綠色電力金融產品服務標準。推動制修訂綠色債券信用評級等綠色電力金融評價評估標準,以及綠色電力金融機構和綠色電力金融業務環境信息披露等標準。
1)碳金融評價評估標準:建立綠色金融術語、金融機構碳核算、銀行企業和個人碳賬戶管理、氣候投融資和轉型金融分類目錄等基礎通用標準,完善綠色債券信用評級等評價評估標準,為碳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量化評估工具。
2)電力碳金融產品服務標準:規范綠色電力貸款、綠色電力債券、綠色電力保險、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產品的設計、發行、交易和風險管理,推動碳金融創新,為電力企業低碳發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
(4)電力碳評價
電力碳評價標準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技術支撐,其研究內容主要涵蓋電力行業碳評價、電力企業碳評價和電力項目碳評價3個維度。電力行業碳評價聚焦于全產業鏈碳排放核算方法與基準值構建,電力企業碳評價側重碳管理體系與減排路徑優化,電力項目碳評價則關注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測算與技術方案比選。三者通過標準化工具協同支撐電力行業低碳轉型。
1)電力行業碳評價:電力行業碳評價以產業鏈全景為視角,重點研究能源結構優化路徑與碳排放強度基準值。研究內容包括燃煤、氣電、水電、風電、光伏等不同電源類型的碳排放因子測算,電網輸配電環節損耗的碳強度量化方法,以及跨區域電力交易中的隱含碳流動核算機制。通過建立行業碳排放數據庫,分析不同發展階段的碳達峰潛力,為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同時結合能源轉型技術路線,評估氫能儲能、碳捕集等新興領域對行業碳減排的貢獻度,形成動態更新的行業碳評價指標體系。
2)電力企業碳評價:電力企業碳評價圍繞企業碳管理能力建設展開,涵蓋從戰略制定到實施效果的全流程。核心內容包括企業邊界碳排放核算方法(范圍1-3),碳資產管理制度設計,以及減排技術經濟性評估模型。研究重點在于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企業碳績效評價體系,包含碳強度、減排率、碳成本等核心指標。同時結合ESG要求,探索綠色供應鏈管理與碳信息披露機制,引導企業構建低碳競爭力。通過典型案例分析,驗證碳管理體系對企業經營效益的提升路徑,為電力企業參與全國碳市場提供方法論支持。
3)電力項目碳評價:電力項目碳評價聚焦于具體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控,貫穿規劃設計到退役階段。研究內容包括項目邊界界定方法(如廠址選擇、施工工藝),設備選型的碳影響評估模型,以及運營期燃料替代與能效提升方案。重點開發可再生能源項自碳收益測算工具,量化綠電證書與碳匯價值。同時針對煤電靈活性改造、儲能項目等新型業態,建立專項碳評價標準,確保技術方案的環境效益可測量、可驗證。通過構建項目碳評價決策支持系統,輔助投資主體優化減排路徑,推動低碳技術規模化應用。
(5)電力金融機構業務信息披露
涵蓋電力金融業務機構業務信息披露、電力企業信息披露、電力ESG管理與評價。主要包括制修電力領域密切相關的溫室氣體與應對氣候變化管理相關術語及定義、電力碳排放數據分類與編碼技術規范、電力碳排放信息采集方法及要求、電力碳信息披露等標準。
1)電力金融機構業務信息披露:制定電力金融機構和電力企業在碳金融業務中的信息披露要求,包括碳資產負債表、碳風險管理策略、碳金融產品投資收益等方面的信息,提高碳金融市場透明度。
2)電力企業信息披露標準:規定電力企業在碳管理、碳交易、碳金融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內容、格式、頻率和渠道,確保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滿足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碳信息的需求。
3)電力ESG管理與評價標準:制定電力企業ESG管理體系建設標準,明確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管理要求和指標體系,建立ESG評價標準,為企業提升ESG績效提供指導和評估依據。
3.2.3子體系建設原則
(1)全面性與系統性
該標準體系框架涵蓋了電力碳資產管理的各個關鍵領域和環節,形成了一個完整、系統的有機整體。從碳管理的基礎工作到碳交易、碳金融的市場運作,再到碳評價和碳披露的監督與反饋,各子體系之間相互銜接、協同作用,確保了標準體系的全面性,能夠為電力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標準支持。
(2)科學性與先進性
在標準制定過程中,充分吸收了國內外先進的理念、技術和方法,結合電力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實際需求,確保標準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例如,引人先進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大數據分析技術用于碳管理和評價,推動電力碳資產管理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3)前瞻性與適應性
考慮到電力行業未來在低碳技術創新、市場機制變革等方面的發展趨勢,標準體系框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夠為行業發展預留空間。同時,注重標準的適應性,可根據政策調整、技術進步和市場變化及時進行修訂和完善,確保標準始終與行業發展保持同步。
(4)引領與示范作用
該標準體系的建立有助于引領電力行業在碳資產管理方面的規范化、標準化發展,為其他行業提供有益的借鑒和示范。通過電力行業的先行先試,推動全社會碳資產管理水平的提升,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綜上所述,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框架在結構設計和內容涵蓋上具有合理性和先進性,能夠有效補充和完善現有標準體系,為電力碳資產管理工作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推動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4碳資產管理發展趨勢
4.1碳管理發展趨勢
未來預計越來越多的企業建立數字化碳管理系統,支持企業碳管理體系運轉,將碳排放指標分解成小塊的組成部分,以便于后續數據整理及分析[35]。這不僅能夠優化后續的碳配額管理,還能夠讓企業擁有自身完整的碳資產信息,便于結合碳資產管理開展業務策略的制定,提升碳資產管理效率。
4.2碳交易發展趨勢
持續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相關政策配套制度,綜合考慮行業的碳排放水平、數據質量基礎、減污降碳協同、行業高質量發展等因素,分階段、有步驟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更多重點行業;逐步推行免費和有償相結合的碳配額分配方式[35,提升有償分配比例,使碳價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碳減排成本;不斷豐富交易品種、交易主體、交易方式,進一步提升市場活躍度,完善價格發現功能。同時,積極發展具有高質量碳信用的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構建科學合理、公開透明、廣泛參與的制度體系,重點支持生態系統碳匯、可再生能源、甲烷控排、節能增效等項目發展,推進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應用,探索采用信息化手段強化數據質量管理,推動核證自愿減排量廣泛應用。
4.3碳金融發展趨勢
首先,全國碳市場的規模將穩中有升,隨著碳金融產品的豐富和碳金融交易機制的完善,未來預計全國碳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十萬億級別;其次,市場覆蓋主體、覆蓋行業、產品種類等核心要素均將逐漸豐富,金融機構、投資者等更多主體將參與到碳市場的交易活動中[35,碳市場覆蓋的行業范圍將有序從自前的發電行業擴展到更多行業,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將以合適的方式進人市場;最后,全國碳市場價格將更加充分地反映社會平均減排成本,未來碳市場的價格博弈將更為活躍,碳市場將通過碳價推動企業減排并促進減排技術革新。
4.4碳評價發展趨勢
基于當前中國處于ESG發展初級階段的現狀,一方面,ESG評價體系不能照搬海外,須符合中國本土資本市場的特點,注重國際標準與中國特色的有機結合,培育和發展具有權威性的國內ESG評級機構,充分利用智能技術對另類數據進行挖掘、結構化處理和分析[3],將有助于ESG投資實踐;另一方面,一部分機構結合ESG評級所提供的信息與其對行業和公司的深刻理解,將ESG因素作為投資分析框架中的加減項影響投資決策,也成為高效利用ESG評級信息的方式。隨著ESG理念的發展和實踐機構的增加,可以預見自建ESG評價體系或是未來發展趨勢。
4.5碳披露發展趨勢
中國可持續信息披露體系逐步形成,在ESG投資的廣泛需求下,未來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會被納入強制披露范圍,國內監管機構和交易所將會出臺更嚴格的ESG信息披露要求和指引,特別是在碳數據的披露方面會有進一步的要求出臺,以輔助投資機構和政策制定機構決策。
5結論
本文分析了當前碳資產管理家族相關概念及國內外碳資產管理標準發展現狀,并從政策需求和技術需求2個維度,分析了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構建需求,提出了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總體框架,并分析了未來電力碳資產管理發展趨勢,對于今后指導電力碳資產管理標準體系發展具有實踐參考價值和意義。
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先進計算、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數字技術被廣泛使用,為高效碳資產管理提供了堅實技術基礎,而碳資產的高效管理離不開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有效。因此,通過碳資產標準體系建設,將充分引導電力企業樹立高標準、高質量的“雙碳”發展與建設標桿;同時通過碳資產標準體系的應用與落地,將充分幫助企業發掘碳資產的價值與實現碳增值;此外,將進一步引導企業提升降碳能力,以“雙碳”技術創新帶動綠色發展,體現電力主力軍在“雙碳”目標的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耿海軍,張憲鑫.“雙碳”背景下碳管理體系建設與思考[J].煤炭經濟研究,2023,43(7):52-56.
[2] 李勝.“雙碳”目標下能源企業碳績效管理體系構建研究[J].財務與會計,2023(4):43-47.
[3] 沙濤,劉濤,劉基偉,等.低碳發展藍皮書:中國碳中和發展報告(202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4] 華夏基金.社會價值投資聯盟(深圳).2021中國ESG發展創新白皮書[R/0L].(2021-12-07)[2024-10-11]https://m.chinaamc.com/activity/2021/ESG/WhitePaperonESGDevelopment.pdf.
[5]平安證券.構筑雙碳戰略的金融基石:2022年度綠色金融發展報告[R/0L].(2022-12-29)[2024-10-11].https://www.fxbaogao.com/view?id=3511850amp;query=%7B%22keywords%22%3A%22構筑雙碳戰略的金融基石—— 2022%20 年度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24-10-11]%22%7Damp;index=0amp;pid=amp;xid=.
[6第一財經研究院.2022中國ESG投資報告[R/OL].(2022-09-19)[2024-10-11].https://img.cbnri.org/files/2023/03/638156995846520000.pdf.
[7]劉華,伍文虹.企業碳排放權交易會計處理標準化實踐[J].標準科學,2017(5):43-47.
[8] 畢馬威中國,碳中和行動聯盟.2023年中國碳金融創新發展白皮書[M/0L].(2023-11-07)[2024-10-11]https://assets.kpmg.com/content/dam/kpmg/cn/pdf/zh/2023/11/2023-china-carbon-finance-innovation-and-development-whitepaper-e-book.pdf.
[9]財新智庫.2023中國ESG發展白皮書[R].
[10]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進展報告[R].
[11]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EB/0L].(2024-02-04)[2024-10-11].http://www.hunan.gov.cn/zqt/zcsd/202402/32887790/files/8b7d0f927201464e9a5fd30bc64dd4af.pdf.
[12]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節能降碳標準體系建設進展報告[R/0L].(2024-05-13)[2024-10-11].https://www.cnis.ac.cn/ynbm/zhfy/zhxw/202405/P020240516452494541613.pdf.
[13]畢馬威中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綠色金融大有可為[R/OL]. (2023-09-03)[2024-10-11].https://assets.kpmgcom/content/dam/kpmg/cn/pdf/zh/2021/08/contribute-to-the-realization-of-the-dual-carbon-goal.pdf
[14]趙春陽.歐盟能源企業碳資產管理的“他山之石”[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3(10):94-95.
[15]普華永道.碳資產白皮書.[R/OL].2021.
[16]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EB/OL].(2024-07-21)[2024-10-11]https://big5.mee.gov.cn/gate/big5/www.mee.gov.cn/ywdt/xwfb/202407/W020240722528848347594.pdf.
[17]國金證券.全國碳市場完全手冊.[R/OL].(2021-06-29)[2024-10-11].https://www.djyanbao.com/report/detail?id=2525925amp;from
search_listamp;aiStatus ? undefined.
[18]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ICAP).2023年ICAP全球碳市場進展報告.[R/OL].(2023-03)[2024-10-11].https://icapcarbonaction.com/system/files/document/ICAP%20Emissions%20Trading%20Worldwide%202023%20Status%20Report_0.pdf.
[19]楊涵,陳奇,孫蘭東,等.碳達峰和碳中和行動方案:國內外“雙碳”實現路徑的典型案例與啟示[J]氣象科技進展,2023,13(2):73-79.
[20]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碳市場金融屬性的發展與完善.[R/OL].(2023-04)[2024-10-11].https://www.efchina.org/Attachments/Report/report-lceg-20230725/碳市場金融屬性的發展與完善.
[21]《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編寫組.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EB/OL].(2023-06-02)[2024-10-11].http://www.nea.gov.cn/download/xxdlxtfzlpsgk.pdfl.
[22]孫燕一,張曉萱,馬莉.英國碳市場建設及英國石油公司碳資產管理啟示[J].世界石油工業,2021,28(6):29-
[23]朱民,Nicholas Stern,Joseph E.Stiglitz,等.擁抱綠色發展新范式:中國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J].世界經濟,2023,46(3):3-30.
[24]匯豐銀行,21世紀資本研究院.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R/OL].(2022-02)[2024-10-11].https://www.digitalelite.cn/h-nd-3004.html.
[25]中國能源報,北京零碳未來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中國能源企業低碳發展貢獻力研究報告[R/OL].(2021-09-05)[2024-10-11].https://www.digitalelite.cn/h-nd-3593.html.
[26]埃森哲.中國能源企業低碳轉型白皮書[R/OL].(2021-12)[2024-10-11].http://images.mofcom.gov.cn/perth/202203/20220301143354727.pdf.
[27]億歐智庫,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業委員會.中國企業碳中和社會責任研究報告[R/0L].(2021-12-08)[2024-10-11].https://www.iyiou.com/research/20211208934.
[28]江艷.中國企業碳資產管理的現狀、問題及建議[J]金融,2023,13(3):608-615.
[29]生態環境部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政策與行動[R/OL].(2024-02-07)[2024-10-11].http://www.prcee.org/yjcg/yjbg/202403/W020240313623893353900.pdf.
[30]VALERIEJ.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歷史、現狀與展望[R/OL].(2021-12).https://www.digitalelite.cn/h-nd-1577.html.
[31]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中國碳市場建設成效與展望[R/OL].(2024-01-07)[2024-10-11].https://ceep.bit.edu.cn//docs//2024-01/219593cdd56840468f1362cc09783feb.pdf.
[32]第一財經研究院.中國碳市場年報[R/OL].(2024-06-03)[2024-10-11].https://img.cbnri.org/files/2024/06/638530353171820000.pdf.
[33]財新智庫.2021中國ESG發展白皮書[R/OL].(2021-12-01)[2024-10-11].https://promote.caixin.com/cxzt/202lesg/2021ESG.html?originReferrer=caixinsearch_pc.
[34]施懿宸.ESG投資理念的起源、發展及其驅動因素[R/OL]. (2020-11-06)[2024-10-11].https://www.amac.org.cn/hyyj/esgtz/esgyj/202011/P020231126401329338983.pdf.
[35]張峻激,金宇暉,李燕,等.工業企業能源管理與優化路徑研究[J]標準科學,2018(2):112-116.
[36]中國發展研究基金.ESG助力“碳中和”目標理論框架與路徑探討[R/0L].(2024-01-23)[2024-10-11].https://www.cdrf.org.cn/jjh/pdf/ESGzhulitanzhonghemubiaol.23-CDR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