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B
跨學科實踐是指以解決真實問題為目標,綜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學科概念、科學思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在跨學科實踐活動中,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術方法分析并解決問題,培養自身科學思維、探究能力、學習遷移能力等核心素養和社會技能。《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增設“生物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主題,要求用不少于 10% 的課時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2,這標志著跨學科實踐活動從課程理念到具體實踐的轉變。項目式學習是教師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的重要途徑,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惑。本文以“探索家蠶發育,傳承桑蠶文化”為例,探索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開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的基本路徑,以期實現發展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和育人方式的變革。
1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即設計本位學習)源自美國教育家杜威(J.Dewey)倡導的\"做中學\"理念,后經威廉·赫德·克伯屈(W.H.Kilpatrick)進一步發展。美國巴克教育研究所將項目式學習定義為:一個系統的教學方法,該方法通過創造真實情境下的項目問題、借助小組討論協作設計項目作品并規劃實施項目任務、對作品成果進行審判和修正,最終解決項目問題。[3]
在傳統學習模式中,學生通過學習獲取基本知識和技能,并利用已有知識和能力解決問題。而項目式學習以問題為驅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注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在面對真實情境中的挑戰性任務時,通過分析問題產生學習動機,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展開探究學習,最終完成項目成果,從而實現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協調發展。項目式學習為生物學跨學科實踐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著力點。
本文綜合跨學科實踐活動和項目式學習的特點,確定基于項目式學習的跨學科實踐活動的基本路徑,包括提出問題(確立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主題)、規劃方案(設計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內容)、解決問題(開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和評價反思(評價優化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四個環節,具體實施路徑如圖1所示。

2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實例
究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的實施路徑(見圖2)。
本文以“探索家蠶發育,傳承桑蠶文化”為例,探

2.1確立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主題
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主題的確立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首先,主題需要以《義教課標》為基礎,涵蓋教材中的跨學科元素,確保探究內容具有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主題素材可以直接選取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也可聚焦當下社會熱點。其次,主題需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確保學生能夠通過一系列的探究與合作完成實踐活動。在課程導入時,教師需要根據主題創設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社會責任意識。
筆者結合《義教課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確定跨學科項目式學習主題為“探索家蠶發育,傳承桑蠶文化”,融合生物學、工程學、勞動、歷史和藝術等多學科知識。
養殖家蠶、體驗桑蠶絲織技藝、制作蠶沙中藥能夠顯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從多學科角度開展學習,如從生物學角度,認識家蠶的生長發育過程,實現對“完全變態發育”概念的深入理解;從勞動角度,參與家蠶的養殖、項目產品的制作,接受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教育;從歷史角度,認識絲綢之路、探尋桑蠶文化、培養愛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充分體現學科協同育人的功能。
2.2設計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內容
2.2.1 提出核心問題
核心問題是開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的關鍵,應具有一定的跨學科性、可行性、價值性和挑戰性。一個精心設計的核心問題不僅能夠增強學習過程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幫助學生建立學習內容和生活實際間的聯系,還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節課在課程導入環節中展示了大量與養蠶巢絲、古代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相關的資料,并結合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提出核心問題:如何科學飼養家蠶并弘揚桑蠶文化?
2.2.2拆解核心問題,確立項目目標
核心問題的解決需要以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為依據,且需要直接的實踐指導。因此,在具體實踐時,教師需要將核心問題拆解成一系列子問題,形成服務于核心問題的問題鏈,再根據子問題確立項目目標并設計具體活動內容,借助相應的項目解決子問題,從而達成解決核心問題的目標。
學生將\"如何科學飼養家蠶并弘揚桑蠶文化\"這一核心問題拆解為“如何科學飼養家蠶”“如何制作桑蠶制品\"\"如何弘揚桑蠶文化”三個子問題,并針對每個子問題設置相應的學習目標(見表1)用于反映項目的完成情況和核心素養的達成情況。

2.2.3確定項目任務,制訂項目計劃
根據“如何科學飼養家蠶”“如何制作桑蠶制品”“如何弘揚桑蠶文化”三個層層遞進的子問題及學習
目標,學生討論并確定了具體、可操作的項目步驟,制訂了項自計劃,進行為期七周的探究活動。具體任務活動安排及作業設計如表2所示。


2.3開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
活動開展前,教師需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協助學生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和職責,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機會和時間進行充分的探究和實踐,根據學生的需求給予幫助,組織學生交流項目進展、及時調整項目計劃、優化活動內容,確保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成為師生共同協作、共同探究的過程。
2.4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評價優化
《義教課標》指出,堅持以評促學,重視表現性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評價既要關注結果也要關注過程??鐚W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融合多學科知識且教學持續時間長,教師在實踐過程中要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充分運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制訂合理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活動表現、成長變化及學習成果等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
在該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中,筆者遵循“展示一評價一改進一反思”的路徑,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反饋,幫助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反思提升并更加積極地參與活動。筆者以任務3“制作家蠶飼養裝置”為例進行說明。

(1)展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設計的家蠶飼養裝置,并選取小組代表講解設計理念、創新點、實施流程以及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2)評價:學生小組展示結束后,其他小組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并通過評價表(見表3)進行自評、互評。教師根據學生制作的家蠶飼養裝置,結合學生自評打分及家長打分(見表4)評價學生在制作家蠶飼養裝置過程中的表現,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3)改進:小組根據評價結果及飼養家蠶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對家蠶飼養裝置進行改進,實現產品的更新選代,培養工程設計思維。
(4)反思:學生回顧制作家蠶飼養裝置的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收獲、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等方面進行反思,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培養自我驅動的學習習慣。

在構建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評價體系過程中,筆者遵循程序教學理論中的及時反饋和積極反應原則。具體而言,首先學生展示項目成果,然后教師采用多元評價手段對項目過程和項目成果進行評價,進一步改進、完善項目成果,引導學生積極反思,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提升,從而實現“從做中學”的教學目標并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3項目實踐反思
筆者聚焦“學生學會學習”這一核心目標,在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中從“學”的視角重構項目內容,在活動的準備、實施、評價和反思等環節中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體驗探究、反思交流。同時,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多元化的學習支撐,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幫助學生改變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進而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筆者基于項目式學習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為“學\"注人了新的動力,實現知識整合、問題解決和價值關切三位一體的學習目標。本文以“探索家蠶發育,傳承桑蠶文化”為主題,融合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等多學科知識,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概念和方法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科協同育人的功能,培養學生多學科核心素養。同時,本文嘗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人到實踐活動中,通過養蠶巢絲、炮制蠶沙等體驗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參考文獻
[1]吳剛平.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意義與設計思路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9):53-5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張華.論“設計本位學習”[J].教育發展研究,2006(23):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