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003-7586(2025)03-0043-03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B
1在初中生物學中開展PBL-SSI教學的必要性 2教學流程
1.1貫徹課程標準要求,培養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明確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應選擇恰當的真實情境,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和動腦的活動。課程培養目標也要求學生初步具有科學探究和跨學科實踐能力,能夠分析解決真實情境中的生物學問題,能夠從生物學現象中發現并提出問題,收集并分析證據,得出結論。[1]
1.2引入PBL-SSI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
社會性科學議題(SocioscientificIssues,簡稱SSI)具有開放性和爭議性,在實施時一般采取辯論或角色扮演等活動形式。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簡稱PBL)則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討論等方式解決問題。將SSI與PBL教學模式相融合,既可以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又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促進課堂氛圍的活躍和合作能力的加強。這一模式與《義教課標》中強調的教學過程重實踐的要求相契合。
1.3創設真實情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將SSI與課程內容相融合,促使教學內容情境化,便于學生通過收集材料深入了解議題,并從多方面思考解決問題的對策,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3]
2.1PBL-SSI教學模式實施流程
教師將SSI與課程內容相融合,促使教學內容情境化,并以此作為PBL教學模式的問題情境,確保課堂內容和現實生活緊密相連。SSI與PBL教學模式相結合可以打破傳統復習課枯燥單調的氛圍,促進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教師創設情境并通過問題串引導學生逐步解析議題內容,提出可行性方案,應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優化方案。學生通過解決情境問題,體會生物學知識與社會、經濟及政治的融合,進而關注社會時事和國家方針,增強態度責任意識[4基于此,筆者設計如下教學流程(見圖1)。

2.2教學案例
《義教課標》對“生物與環境\"這一主題的學習要求是: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學生能夠運用系統與整體的思維方式認識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認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形成熱愛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確立生態文明理念。這一主題與社會、經濟、政治等聯系緊密,相關的社會性科學議題較豐富,而情境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在先前的學習中,學生已對綠色植物與環境的關系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本文以“長汀之困”為例,結合“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的關系\"這一社會議題,進行項目式教學設計。筆者以福建長汀的發展歷史為背景創設情境,并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一系列任務引導學生探索如何幫助長汀從水土流失重災區轉變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這一過程可以考查學生生物學、地理、物理等多學科相關知識,并通過活動整合知識框架,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2.1情境創設,呈現議題
教師播放游戲導入動畫和配音,“歡迎來到1985年的長汀,恭喜解鎖角色一一縣長,請幫助長汀走出困境”,帶領學生融入情境并代入角色。
隨后,教師展示情境資料:長汀縣中部下凹,為河谷盆地,低山高丘環抱四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然而,百年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導致其大面積的植被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森林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生態系統的功能嚴重削弱,從而引發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5據記載,長汀是重要的木材產地和加工交易中心。居民除了通過耕種田地獲取糧食之外,還大量砍伐林竹藤草以增加經濟來源。教師據此提出問題:長汀目前面臨哪些困境?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設計穿越游戲、角色扮演引導學生融入當時的社會情境,并探究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這一議題與學生生活關系緊密,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2.2.2合作探究,提出主張
教師引導學生從“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這一生物學原理出發,結合地理“亞熱帶季風氣候”相關知識分析材料,明確長汀目前面臨的困境,并提出問題:1985年的長汀為什么會水土流失?地表溫度為何過高?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設計實驗,利用生活中簡單易得的塑料瓶制作水土流失的實驗裝置,并設計對照實驗,探究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學生小組結合“綠色植物在水循環中的作用”相關知識提出主張,明確植樹造林是解決長汀困境的有效方法。
設計意圖:教師根據議題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材料,發現長汀目前存在的問題;通過設計、實施實驗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強化科學思維;幫助學生整合知識體系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該活動旨在深化學生對生命觀念的理解和應用,增強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
2.2.3 交流討論,修正主張
教師拓展議題情境資料:在實施治理方案時,居民遇到兩個問題,一是林地生態系統中大部分是馬尾松林,生物多樣性單一,容易造成二次退化;二是現代農業生態模式的污染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對水體造成污染。
教師引導學生依據“生態平衡”與“生態農業\"相關知識,嘗試解決治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通過“勸說居民接受生態農業改造\"這一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討論,促使學生認識到生態農業與農田生態系統的區別。
設計意圖:教師提出治理方案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教學情境更加貼近真實。學生合理修正提出的主張,明白科學探究不能脫離社會實際,需要多次優化方案。
2.2.4評價反思,升華責任
教師展示資料:福建省長汀縣從水土流失重災區轉變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治理的模范,2018年成功摘掉福建省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帽子,成為全國學習推廣的典范。學生結合長汀的發展歷程,嘗試解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含義,并為改善幕燕濱江風貌區生態環境撰寫一份項目書。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反思解決議題情境中的問題,體會相關工作的不易,樹立堅持不懈的精神。同時,學生體會到生態環境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認識到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明白發展經濟不能竭澤而漁,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
3總結
本文基于PBL-SSI教學模式,選取長汀縣發展變化的真實情境,以項目式學習為統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設計實驗探究,制訂治理方案,隨后結合治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生物學原理改進治理方案,通過分享討論挖掘深層含義,最后將成果應用于改善家鄉的環境。本活動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生命觀念的理解和應用,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增強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
本文結合思政、地理、物理等學科知識,通過材料分析、實驗探究、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形式,帶領學生復習綠色植物與水循環、生態平衡、生態農業相關知識,滲透“飲水思源,勿忘老區\"的愛國教育、“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堅持不懈精神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
參考文獻
[1胡興昌.《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中學生物教學,2022(31):12-16.
[2]邴杰,劉恩山.科學教育中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21(1):67-72.
[3]林麗丹,梁屹.SSI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運用的策略—以“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為例[J」.教育觀察,2023,12(14):75-79.
[4]許岳鋒,楊銘權,崔鴻.基于SSI的高中生物學跨學科教學—以“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2024(5):60-63.
[5]黃聚聰,張煒平,李熙波.福建長汀河田水土流失原因綜述[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7(2):26-29.
[6]王艷峰.習近平總書記“兩山”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及時代意義[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8):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