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冷戰時期至今,歐洲的安全在相當程度上有賴于美國提供的核保護。然而,特朗普執政后,美國公開釋放不愿繼續履行北約集體防衛義務的信號,并持續推動戰略重心東移。與此同時,俄歐矛盾加劇并演變為長期性的對抗局勢,俄羅斯日益被歐洲視為“直接的生存威脅”。這一系列變化持續削弱著歐洲對美國安全保障的信心。
法國是當前歐盟內部唯一維持全面核力量的國家,其歷任領導人多年來屢次釋放信號,表示“愿意將法國的核威懾歐洲化”。今年3月,在美國與歐洲矛盾公開化并劇烈調整對烏克蘭和俄羅斯政策的背景下,法國總統馬克龍再次呼吁就法國向歐洲盟國提供核威懾保護展開戰略討論。法國究竟能否為歐洲提供核保護?如何執行且是否可行呢?
目前,法國擁有約290枚核彈頭,依托海空兩位一體的投送結構,實施國家核威懾戰略。法國的?;肆α坑伤乃摇皠P旋”級戰略核潛艇構成,每艘可搭載最多16枚M51系列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空基核力量由法國空軍與海軍航空兵共同維護,通過“陣風”戰斗機攜帶ASMP-A中程空射巡航導彈,實現對地區目標的靈活打擊。與美俄各自擁有上千枚處于部署狀態的核彈頭規模相比,法國的核武庫比較有限,但若僅聚焦于地區性沖突,其核力量仍不可小覷。若法國真有意對歐洲盟國承擔核保護義務,可供其選擇的方案大致包括以下五類。
一是政治宣示。在不改變現行核部署結構與控制體系的情況下,由法國政府在官方層面明確表示將特定歐洲國家的安全納入法國核心國家利益范疇,宣布將這些國家遭受的重大軍事入侵或核威脅視同為對法國自身的攻擊,保留進行核報復或戰略反制的選項。
二是聯合核威懾行動。法國可能通過與歐洲盟國開展常態化、高強度的聯合核演習與戰術協同訓練,增強空基核威懾的可信度,并與海基核打擊力量形成配合。在現有實踐中,法國多次組織“撲克”系列核威懾軍演,重點檢驗模擬投送、遠程突防與空中加油能力;其?;α縿t依托戰略核潛艇持續隱蔽巡航,并定期執行潛射彈道導彈的實彈測試。該體系目前由法國獨立運行,未來或可能邀請歐洲盟國以觀察員或支援角色參與部分環節,比如戰略預警信息共享、通信接口測試、聯合情景演練等。
三是設立“歐洲核威懾支持基金”(ENDSF)。法國可能借鑒英國與北約模式,鼓勵歐洲共同出資支持法國核力量的現代化建設。該資金可用于擴大核彈頭儲備,推進潛射彈道導彈的技術升級與量產節奏,提升戰斗機的核任務性能,并強化法國國家層級核指揮與戰略通信系統在極端情境下的抗毀性和作戰連續性。
四是簽署歐洲多邊核保護條約,并建立核磋商機制。法國可能與相關歐洲國家以條約形式明確延伸核威懾的觸發條件、責任分擔與履行機制,并在此框架下設立歐洲核戰略協調小組,定期就戰略核態勢、核戰爭風險與危機響應進行聯合研判與溝通。
五是前沿核力量部署。在安全環境顯著惡化的情況下,法國很有可能考慮將具備核投射任務能力的“陣風”戰斗機輪換部署到波蘭、德國和波羅的海國家的軍事基地,并與駐在國實現戰術級指揮、通信與控制系統的有限對接。
然而,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法國提供的核保護在本質上仍是一種延伸威懾,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核共享安排,將會面臨重重阻力。

制度層面,《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明確禁止有核國直接或間接向任何接受國轉讓核武器或其控制權,也禁止無核國接受此類轉讓。雖然北約的核共享機制被部分成員國視為特殊時期的特殊安排,但在全球核不擴散與裁軍呼聲高漲的背景下,法國若效仿此舉,將面臨正當性與合法性的雙重質疑。
風險層面,若法國正式承諾為歐洲盟國提供核保護,并在特定條件下實施核反擊,其本土將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對手的核打擊威脅之下,成為優先瞄準目標。一旦爆發核危機,將嚴重考驗法國決策層的決心、膽識與風險承受力。
可信度方面,法國即便向歐洲盟國作出核保護承諾,也會面臨在真正的危機時刻是否愿意為他國安全承擔本土遭受報復性核打擊的風險,而在歷史上,法國也是有意保持戰略模糊的,從未明確表示過愿承擔此種風險。1961年,法國總統戴高樂曾向美國總統肯尼迪發問:“如果蘇聯向歐洲發動進攻,美國是否真的愿意犧牲紐約來保衛巴黎?”這就是核軍控領域著名的“戴高樂之問”。將來,這樣的疑問也會被用在法國自己身上。
國內政治方面,法國缺乏擴大核威懾義務的內部共識。長期以來,法國秉持最低限度威懾原則,力求避免過度卷入外部核沖突。如果未來采取前沿核部署措施,將引發公眾對卷入高度外溢的核戰爭風險的普遍擔憂和輿論反彈。此外,法國極右翼力量強烈反對任何形式的對外核保護,主張核決策權須完全由民選總統獨立掌控。
對歐洲盟國而言,盡管德國、波蘭等國已初步表現出對法國核保護的興趣,但在具體實施階段,不排除它們要求在核決策過程中擁有更大話語權。由于法國一直堅持核戰略自主,恐怕很難接受共享或讓渡任何形式的控制權。
從跨大西洋關系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始終對法國推動歐洲戰略自主、特別是在核威懾領域構建獨立于北約的安排保持高度警惕。同時,英國脫歐之后,對于法國主導的歐洲核倡議持謹慎甚至消極態度,強調北約才是維護歐洲安全的根本保障機制。盡管英法在特定危機情境下可能會開展有限合作,但英國深度參與由法國主導的延伸核威懾機制可能性較低。
總之,法國倡導的“核威懾歐洲化”有其歷史邏輯和現實需求,到底是說說而已還是“真刀實劍”,亦或是對美國推卸對歐安保責任的牽制策略,有待繼續觀察,歐洲國家的懷疑也是真實存在的。囿于法律規制、國內共識、財政壓力、戰略風險等多重約束,法國要真正獨立構建覆蓋歐洲的核保護機制,仍需經歷長期博弈與艱難談判。倘若未來歐美裂痕擴大,俄歐對峙趨于常態,不排除法國找到一條更具承諾效力的安全路徑,歐洲內部的認知也可能轉向。
(作者為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