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軀體理論定義
跨軀體(Trans-corporeality)理論是超越人類中心的諸多理論中的重的一支,由物質女性主義學者史黛西·阿萊莫所提出。她指出,女性的身體在西方思想中長期與自然緊密聯系,而這種生物決定論使女性游離于人類的超越性、理性、主體性和能動性領域之外,因此多數女性主義理論都致力于將女性與自然相剝離,但依舊處在文化與自然、性別與物質的二元對立中。阿萊莫認為,只有直接接觸、了解“物質”本身,才能夠使生物決定論成為無稽之談。跨軀體理論強調一種人類身體與非人類身體之間的物質聯系,并且環境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世界,有著自己的需求、主張和行動;物質是一個能動性凝結的過程。物質的能動性與人類身體的自在性之間的“內部活動”模糊了人類身體的邊界,打開了一個“人-環境”的后人類空間,沒有任何一具身體能夠獨立于其他行動者而存在。
二、跨軀體理論的基本特征
阿萊莫在《身體自然》(BodilyNatures)中對20世紀60至70年代在美國發生的環境健康運動和環境正義運動中出現的文化實踐進行了分析,并延伸出兩大主題:一是所有人類與非人類間不同軀體的共同健康,二是不同軀體承受的不同遭遇所呈現的社會公平問題。這兩大主題則映射為在風險社會背景下以身體作為媒介、作用于身體并在身體上有所體現的五大方面,分別是科學、非人類、權力、種族與階級。
科學是跨軀體理論的一個重要基礎。阿萊莫指出,知識的生產和傳播不透明,公眾對化學物質等異生物質的環境影響認識不足。因此,“外行科學家”通過實踐使被掩蓋的人與環境間的物質聯系變得可見。在風險社會,放射性、毒素和污染物等環境風險超出人類感知,而科學能夠揭示了這些不可見風險。而是非人類視角標志著人類主體性認識的轉變。環境風險通過非人類生命遭遇被感知,在阿萊莫所分析的文學作品中,主角意識到自己和他人與非人類生物同樣受到有毒物質的影響,并追溯到污染背后的權力不平等。由于更側重于建立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聯系,本文將不贅述權力、階級與種族方面內容。

從以上對跨軀體理論的闡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跨軀體理論的基本特征(如圖1):(一)強調物質能動性和身體的自在性;(二)強調人與非人類生命、無機環境之間共同的物質基礎與相互的物質聯系;(三)對這種物質聯系的認識往往來自不可見的物質被呈現為對生命的影響或通過科學手段顯現出來;(四)這種物質聯系建立在客觀的科學知識之上而非感性的主觀判斷;(五)基于科學認識到這種物質聯系進而強調人類與非人類之間共同的健康與命運。
三、跨軀體的認識路徑
我們可以通過阿萊莫所做的文學文本分析了解到對“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聯系”的認識路徑。
(一)從環境推及自身
在小說《分水嶺》中,一個非裔美國水文學家發現了受污染的溪水流入印第安人生活的小鎮上,決定調查并向環保組織提供造成污染的公司的犯罪證據。他“研究了那里的土地,梯田…然后我突然意識到,這里的水經過排水系統進入西利曼溪…·水將進入普拉塔溪·…·那里為印第安人和非印第安人供水…”在去垃圾場的途中他發現了一只死亡的糜鹿,并“抓拍了死糜鹿的照片”,當他發現這一切并在夢中成為了那頭死于炭疽病的麋鹿時,他完成了從環境經由血液推及自身的、將自己與這片受污染的土地和人民緊密聯系的跨軀體認識。

而在另一部小說《遠離上帝》中,女主人公被軍方安排處理軍事武器上殘留的廢棄化學物質,并且被告知這些物質沒有任何毒性。而在她將這些化學物質倒入下水道后的一段時間,牧場上的牛羊開始無端死去,在某個冬天人們每天醒來都發現“下著掠鳥雨”,整個村莊被無形的毒籠罩著,最終在她死去之前發現了該化學物質具備了毒性,并意識到自己在無意間對村莊和村民造成了傷害。
在這一路徑中,物質在人的認識中的流動路徑有二(如圖2):一是在環境風險未知時,非人類生命的生存狀況是人類認識到自身的健康在這一環境中受到侵害的中間環節,即路徑1;二是在已知環境中存在有毒物質時認識到物質從環境直接流入人類身體的路徑,即路徑2。
(二)從自身推及非人類生命
在《擁有信仰》一書中,主人公將自己的子宮喻為“一個棲息地”“一個人的內陸海”,在調查對胎兒有害的物質后,她將關注點從個人懷孕安全擴展到整個環境,從羊水問題追溯至自然界水源及其對非人類生命的影響:“全世界的水都在我的手中”,進而認為“保護我體內的生態系統,也就是保護我體外的生態系統”。
阿萊莫對多重化學物質過敏癥(以下簡稱MCS)和環境疾病的講述闡明了將身體邊界外延至環境形成的跨軀體。MCS患者會檢查自己身體與其所接觸的地方和事物之間的交叉點,將他們的身體體驗為科學工具。阿萊莫特地分析了朗達·茲維林格的攝影集《被剝奪者:多重化學過敏患者的生活》對于MCS的敘述方式,即把環境作為前景,弱化主體,并結合患者的第一人稱敘述。這種混淆外部與內部、自然與家庭空間的敘述方式呈現了身體邊界的可滲透性,暗示了MCS要求我們重新思考人類身體的邊界。總之,MCS和環境疾病幫助我們設想了異生物質在人體和非人類大自然中的無形流動,從廣義上講,這種跨軀體認識將人類健康視為環境健康問題,因為人類與世界其他部分在本質上是共存的。
在這一認識路徑中,物質在人的認識中的流動路徑如圖3所示,人類從自身健康狀況向外挖掘所處環境中的毒物,這些毒物同時危害著非人類生命,對毒物的發現是是人類認識到與非人類共同的生存困境的中間環節。
四、跨軀體的研究方法
在兩場環境運動中誕生了許多基于個人生活和病史的作品,如《人造乳腺癌》(ZillahEisenstein,2001)《身體毒性》(SusanneAntonetta,2002)等,阿萊莫稱它們為“物質回憶錄”,它們的共同特征在于“結合科學和醫學信息”,將個人經歷作為“數據”提供出來,作者得以通過科學視角審視自己的人生故事。作為跨軀體的自傳,它要求將自我理解為一個物質的、跨驅體的、不斷涌現中的實體,對這個實體的認識往往需要科學的專門知識,因此物質回憶錄也描繪了環境知識得以呈現的豐富形式。它結合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對生活環境的觀察以及身體經驗、情感及反思和科學知識,為認識身體和自我提供了一種新的批判性的方式。
在《人造乳腺癌》中,作者結合環境因素、社會與政治因素、女性健康權利、經濟、預防與政策等方面講述了她的家人患乳腺癌的故事,她援引了真實資料指出工業化和農業化學品的廣泛使用導致了環境中有毒物質的激增、空氣、水和土壤的污染對公眾的健康威脅;、某些職業由于工作場所而處于更高的毒性物質暴露風險等等。作者努力將個人敘事、社會、政治和經濟批判以及科學解釋結合起來,通過這種向外擴展社會網絡的批判框架來理解自己的個人經歷,呈現了一種將乳房、身體、自我視為嵌入“外部”環境的跨軀體。

這種“物質回憶錄”可以延伸為一種自我民族志。作為一種定性研究方法,自我民族志作者同時作為研究對象與參與者,關注作者的主觀經驗,探索個人經歷,在個人生活的基礎上與更為廣泛的社會網絡相聯系,是對自己在文化中的經歷的反思性描述[。而作為新物質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自我民族志,“物質回憶錄”是一種“后人類自我民族志”3,它主張將自我置于一系列與非人類之間的關系中,因而后人類的自我民族志所記載的是自身與非人類共存的世界。
基于跨軀體理論的設計實踐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并不止于自我民族志方法,還有參與式設計工作坊、思辨設計、生物設計等。
五、跨軀體的設計實踐
通過對設計案例的分析可以了解到針對兩種認識路徑的不同設計策略。
(一)參與式設計amp;生物設計:超越人類的月經關懷實踐
桑德加等人在設計項目中探討了將經期衛生護理延伸至非人類物種和壞境的設計方法,該研究進行的研討會強調了可生物降解的月經產品如何將月經血中的養分回饋到土壤中并滋養了泥炭蘚,強調了人類與非人類之間存在的物質聯系,同時批判性地討論了女性月經在社會上難以被正面討論的現象。這項研究開展了三次參與式設計工作坊,使用生物材料設計制作了可降解的、可以堆肥來向非人類(泥炭蘚)提供養料的月經衛生用品(如圖4)。
這項研究一方面探索了用生物材料如泥炭蘚制作可持續的月經護理產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顯示了環境中的這種生物材料如何從人類排出至護理產品后置入自然土壤中的經血中獲得養料。月經連接了人類身體與泥炭蘚以及土地,人類與所處的土地及在其上生長的生物形成了一個跨軀體空間。在整個過程中,參與者也開始關注并想象,被自己的月經養分所“滋潤”的土壤呈現的狀態,某種程度上是否能說明自己的身體的健康狀況?除了月經以外,他們的身體與所處的土地還可能存在怎樣的聯系?
在這個設計工作坊中,首先發生了“從自身推及非人類”的跨軀體認識,即月經衛生產品往往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而其所承載的經血卻含有許多與普通肥料相同的養分,因而經血作為人體排泄物與土壤有著共同的物質基礎,并且當它作為養分流入土壤時便與土壤以及泥炭蘚間建立了跨軀體的物質聯系。而在之后采用泥炭蘚制作月經產品并將經血滲入土壤養護泥炭蘚時,土壤與泥炭蘚的生存狀態則反映了經血主人身體的月經健康狀況,便發生了“從非人類推及自身”的跨軀體認識。
(二)參與式設計amp;人機交互:與土壤一起設計
羅森的研究回探討的主題是借助交互式技術如何實施土壤色譜法,以及與非人類一起研究和設計意味著什么。實踐方面,作者與瑞典斯德哥爾摩城市農業社區舉辦了一系列土壤色譜研討會。這項實踐所針對的問題是土壤貧化,而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人類往往根據自身的需求調整土壤肥力。因此,參與這個研討會的城市農民與其他環保活動家一起尋求其他的土壤處理方法(如圖5)。
食物網模型描述了物種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從而實現營養物質與能量的循環,強調人類適應土壤及其生命的以及對它們的護理,人類必須與土壤作為一個重要的生命世界一起運作和存在,而土壤色譜法是一種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土壤作為有生命的食物網的方法和工具,它能夠使土壤健康狀況在紙上以環狀呈現出來,通常被稱為“土壤肖像”,是一種十分直觀的定性研究方法。交互式技術在這個研討會過程中將幫助參與者進行土壤色譜的圖像處理和識別來對色譜圖進行解釋。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認為土壤在這里被視為充滿生命力并具有其自身時間性的,若能夠開發一種替代的人機交互設計模式以“土壤時間”來理解非人類的世界,關注復雜的非人類網絡中的交互,將對超越人類中心的人機交互設計作出貢獻。
在這項研究中,食物網模型便是一種對人與自然間跨軀體的認識模式,人類與土壤的跨軀體中通過吃掉或成為其他參與者的事物來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循環回歸。在研討會中,設計者采用科學實驗來使原本不可見的土壤貧化現象視覺化地呈現在紙上,人們得以通過解讀色譜圖來了解土壤的健康狀況進而采取措施。

(三)其他
自我民族志設計。赫爾姆斯[采用了自我民族志設計實踐來探索母乳喂養過程中模糊身體界限的物質交換(如細菌),分別是為不對稱乳房編織胸罩、將母乳轉化為供嬰兒玩耍的乳頭狀的項鏈以及圍繞母乳喂養的現場寫作,以第一視角探討反思了身體與空間的關系、人類與非人類間的糾纏以及社會空間關系與不同環境如何影響母乳喂養過程。
思辨設計。米歇爾夫婦的思辨設計作品《藻未來》9是一套近未來人藻共生套裝,作者設想了一個在農業時代后人類通過呼吸為藻類提供生存所需的二氧化碳,而藻類附著在人類身體上作為人類的新器官存在,人類通過其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生存,人類與藻類之間建立了物質聯系而形成了跨軀體的身體,兩者相互依存。
此外還有諸如共同表演、多物種民族志、人-植物交互2、軀體設計[3等設計方法。從這些基于跨軀體理論的設計案例中,可以得出它們在揭示跨軀體時所采取的策略有三:(一)使不可見的物質可見。通過科學技術手段、人機交互等使原本不可見的物質(如化學制劑)顯示其自身;通過對自身日常生活實踐進行自我書寫與物質追溯;通過身體對環境的反應的顯現使物質能動性顯現出來。(二)使不可見的環境風險對非人類生命生存狀態的影響可見。通過與非人類生命的交互達成“中間交流”;通過體驗非人類視角了解其生存狀態。(三)使人類與非人類生命之間共同的健康和命運可見。對多物種共存的現狀與未來進行觀察記錄或思辨想象。
六、基于跨軀體理論的設計框架擬定
結合對跨軀體理論的定義、特征分析、認識路徑、研究方法以及對現有基于跨軀體理論進行的設計案例進行策略匯總,總結出基于跨軀體理論的設計框架如圖6所示。
七、結語
本文通過對跨軀體理論的定義與基本特征進行了闡述,分析文學作品中對于跨軀體的認識路徑,以及歸納分析了基于跨軀體理論的設計實踐,最終總結出一個基于跨軀體理論的設計框架。諸如跨軀體這類超越人類中心的理論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地影響了新興的設計方法,本文所做的研究有望對超越人類中心的設計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Alaimo, S. Bodily natures: Science,environment,and the material self[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Chang, Heewon.2016.Autoethnography as Method.Routledge. https://doi.0rg/10.4324/9781315433370.
[3]Brisini T, Simmons J. 2021. Posthumanist autoethnography[M]//Handbook of autoethnography.Routledge,2021:355—366.
[4]Sondergaard M L J, Campo Woytuk N. Feminist posthumanist design of menstrual care for more-than—human bodies[C]//Proceedings of the 2023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2o23:1-18.
[5]https://www.burtonnitta.co.uk/Algaculture.html.
[6]Rosén A P. Relating to soil:Chromatography as a tool for environmental engagement[C]//Proceedings of the 2022 ACM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Conference.2022:1640-1653.
[7]Puig De La Bellacasa M. Making time for soil: Technoscientific futurity and the pace of care[J].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2O15(5): 691-716.
[8]Karey Helms. Entangled Reflections on Designing with Leaky Breastfeeding Bodi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21 ACM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Conference (DIS,21).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NewYork,NY,USA,1998-2012.https://doi. org/10.1145/3461778.3462048
[9]https://www.burtonnitta.co.uk/Algaculture.html.
[10]Arlander A. Performing with plants[J]. Unpublished research plan, 2016.
[11]Taylor A, Pacini-Ketchabaw V. Learning with children, ants, and worms in the Anthropocene: Towards a common world pedagogy of multispecies vulnerability[J].Pedagogy,Culture & Society,2015,(4): 507-529.
[12]Steiner H,Johns P,Roseway A,et al.Project Florence:A plant to human experience[C]//Proceedings of the 2O17 CHl Conference Extended Abstracts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2017:1415—1420.
[13]Asgeirsdottir T, Comber R. Making Energy Matter: Soma Design for Ethical Relations in Energy Systems[C]//Proceedings of the 2023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2o23:1-14.
作者簡介:陳苑玉,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設計學碩士研究生。
編輯:宋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