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話:悟空》作為一款基于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改編的單機動作角色扮演游戲,自2024年8月20日登陸PC和PS5平臺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Steam平臺的在線人數曾達到235.8萬的新高,發售三天后,全平臺銷量超過1000萬套,打破了我國游戲歷史記錄。根據市場研究機構VGInsights的統計數據,《黑神話:悟空》發售將近2個月以來,僅Steam平臺銷售額就超過10億美元(合約70.6億人民幣),而這個數據還未算上PS5和We Game平臺的發售情況。
作為全球發售的首款國產3A大作,游戲的成功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也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關注。它被認為是中國游戲產業一次重要突破的標志。自2020年首次發布游戲實機演示視頻以來,《黑神話:悟空》每次分享制作進度,都顯示了其制作水平和對《西游記》場景的高度還原,視頻在全球范圍內都迅速獲得超高的播放量和討論度。游戲發布至今,實際體驗效果反響劇烈,很多國內外游戲測評機構都給游戲打出了8分(滿分10分)以上的超高評價,稱贊其畫面精美、戰斗令人叫絕,同時也指出了游戲存在的一些技術問題,如游戲閃退、NPC語音問題等。《黑神話:悟空》通過對《西游記》的深入挖掘和呈現,成功吸引了全球玩家的關注。孫悟空這一角色不僅在國內玩家心中有特殊地位,也在國際玩家中獲得了認可。
總的來說,《黑神話:悟空》在銷量、國際影響力、評價和文化傳播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展現了中國游戲產業的發展潛力。本文嘗試分析游戲成功背后其思想與審美融合的價值與意義。
一、廢墟美學的定義及其在游戲美術中的重要性
廢墟美學,簡而言之,是指對破敗、荒廢景象的美學追求和表現,是人們對于歷史遺跡、廢棄建筑或自然衰敗景觀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反應。這種美學風格源遠流長,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時期開始興起,當時的藝術家和詩人被廢墟所展現出的歷史滄桑和衰敗之美所吸引。例如,英國畫家特納和詩人拜倫等人都曾以廢墟為主題進行創作。廢墟上的風化、侵蝕痕跡記錄了時間的流逝,其展現出的破敗、殘缺美,與傳統的完美、和諧美學形成鮮明對比,往往引起人們對過去時光的懷念,以及對消逝文明的哀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廢墟美學在3A游戲(高成本、高體量、高質量的大型單機角色扮演類游戲)美術中的應用并不少見,例如TGA年度最佳游戲《戰神》《巫師》《只狼》等,都從游戲場景、人物造型方面闡釋了廢墟美學在游戲設計中的重要性。
首先,角色扮演類游戲往往具有龐大的劇情體系,這也就意味著多數大體量游戲作品都具有宏大的世界觀和冗長的時間跨度。廢墟往往象征著文明過去的輝煌和現在的衰敗,這不僅能夠給游戲中的玩家帶來沉浸式體驗,還能引起相關的深思和情感共鳴。其次,廢墟不單是視覺上的元素,作為游戲劇情敘述背景的一部分,通過游戲環境塑造的細節可以更好地講述歷史和背景故事。再次,廢墟的荒涼破碎往往與游戲角色的滄桑感相呼應,與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觀形成鮮明對比,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也向人們隱嗨傳達著游戲主人公背后一定經歷了非常多的故事,使游戲本身更加具有可看性和可玩性[2]。
一、《黑神話:悟空》中的“破敗”
游戲的世界觀大背景設定在西游記師徒取經修成正果之后,孫悟空放棄佛位歸隱,其勢力范圍花果山再次被天庭清算,孫悟空戰敗身死化作六件根器,等待游戲玩家扮演的“天命人”去到各個“妖域魔窟”完成大圣根器的收集任務,從而拯救和繼承大圣的意志。《黑神話:悟空》中的廢墟美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場景設計
游戲中的場景設計充滿了破敗與荒廢的元素,如廢棄的寺廟、破爛的村莊、荒涼的雪域、黃沙淹沒枯草等,這些場景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的建筑和地理風貌,也透露出一種時光流逝的感覺。通過對這些廢墟場景的精心設計,游戲創造了一個充滿歷史感和荒涼美的虛擬世界,讓玩家在探索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二)色彩運用
游戲根據章節劇情發生的地理位置設定,采用了大量的冷色調,如灰色、藍色、冷綠色等。哪怕在黃風嶺章節大片沙漠暖黃色中也加入了很多冷色系的石體元素,與廢墟的破敗感相得益彰,營造出一種凄涼的氛圍。這種色彩的運用,不僅增強了廢墟場景的真實感,也讓游戲的視覺效果更加豐富和深刻。
(三)細節描繪
游戲中的破敗廢墟細節描繪十分精細,如墻上的裂縫、腐朽的木梁等,這些細節讓場景顯得更加真實,增強了玩家的沉浸感。中式佛教古建筑作為《黑神話:悟空》游戲場景中的一大亮點,開發團隊采用了照片建模的最新技術,遍訪多個省區實地考察,進行多角度照片采集、主要特征提取、坐標匹配、特征點矩陣mesh化、全流程貼圖烘焙和品控的場景模型制作。千年古剎、佛像彩塑,這些歷經歲月洗禮的斑駁質感得以在游戲中實現最大程度的還原。
(四)光影效果
為了讓場景更為逼真,游戲采用虛幻5引擎和NVIDIA光線追蹤等技術以提升畫面效果,使用真實物理光源,對場景布光進行了巧妙設計。在還原真實世界光影的基礎上,增加了場景諸多道具元素的單獨打光設計,以增加游戲畫面的藝術效果。如陽光透過破敗的屋頂灑下,暖光打在布滿裂痕的佛像石塑上,既展現了廢墟的破敗,又帶來了一絲生機。
三、《黑神話:悟空》中的“禪意”
《黑神話:悟空》作為《西游記》的再創作,融入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等。
在《西游記》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中被孫悟空打死的六個賊寇,分別喚作: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分別對應佛教中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喜、怒、愛、思、欲、憂則是這六根的六種覺受。孫悟空在去往西天的路上,打死了這六賊,隱喻便是:要想“心猿歸正”,先得“六根無蹤”,六根清凈,如如不動,六塵不起,方能定心。
在《黑神話:悟空》中,游戲便化用這“六賊”的名字作為孫悟空六根所化器物的名稱,而游戲六個章節的故事也圍繞著六根六塵進行詮釋,正所謂“六賊無蹤,心猿歸正”,玩家先集齊六根方能見大圣,最后心猿歸正,繼承意志。
在《黑神話:悟空》中,禪意不僅是一種文化元素,更是一種哲學思考。禪,作為一種獨特的東方哲學,強調內心的平靜和自我超越,追求一種超越物質世界的精神境界。游戲中禪意的體現不僅僅是在游戲的場景設置和音樂選擇上,更在于游戲的敘事方式和人物塑造上。
游戲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并不追求傳統意義上的故事線性,而是通過碎片化的敘事,讓玩家在游戲中體驗到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禪意。游戲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有特色,每個角色都不只在于表面看到的行為特征,而是充滿矛盾和沖突。玩家需要結合游戲章節整體故事架構和各方人物的影神圖故事自己挖掘事件真相。將故事碎片拼湊的過程中,每個人或許對游戲背后的“意”都生發出自己的解讀,這讓游戲充斥著“參禪悟道”的哲學性。
最有意思的是,《黑神話:悟空》中每個章節地圖都有幾個打坐點,玩家扮演的天命人在探索地圖時偶爾會找到這些打坐蒲團,在點擊盤腿坐下后,游戲中會響起佛家法器“磐”的敲擊聲,然后播放當下游戲場景的空鏡頭,讓人在緊張的游戲氛圍里得到片刻的放空和冥想,并且獲得角色悟性點的提高,可謂將參禪悟道在游戲中充分具象化。
四、東西美學思想差異以及在《黑神話:悟空》中的融合
中國廢墟美學精神自商周以來,主要體現在懷古詩、山水畫以及園林建筑等藝術中。當代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劇,工業廢墟代替歷史廢墟成為廢墟的主體形式。中國傳統文化對歷史廢墟以及自然廢墟懷有一種深沉的審美情感,而西方傳統文化對待廢墟的美學態度則是否定的。直到十八世紀末,隨著浪漫主義對歷史廢墟的感傷發現,西方才開始建立起廢墟美學的觀念。
廢墟美學作為一種浪漫主義審美觀念,主要關注的是被遺棄的建筑、城市遺跡等人類文明衰敗后的景象,強調在廢墟中尋找美,在破碎和殘缺中感悟生命的意義。而禪宗哲學中也有類似的審美理念,例如起源于日本的寂美學,強調的是一種簡單、自然、樸實無華的生活態度和審美觀念。禪意美學不只僅限于建筑或遺跡,它可以是任何物品或場景,強調的是簡樸、自然和歲月痕跡,更強調在簡單和自然中發現美,在平靜和淡泊中體驗生活的真諦。
東西方文化在廢墟美學觀念上的共通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無論是禪宗哲學還是廢墟美學都強調時間的流逝和痕跡。廢墟美學關注的是歷史遺跡隨時間流逝而展現出的衰敗美,而禪宗美學則強調物品隨時間流逝而產生的古樸和自然之美;其次,廢墟美學和禪宗哲學都不追求完美無瑕,而是欣賞不完美、不完整的美。廢墟的殘缺和參禪的簡樸都是對傳統審美的一種反叛;最后,兩者都能喚起深刻的情感體驗,如懷舊、哀愁、沉思等。廢墟美學往往與懷念過去的輝煌和反思相關的現狀有關,而禪宗美學則更多地與向往簡單、自然的生活相關。
在《黑神話:悟空》中,中式禪意與廢墟美學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游戲中,這種中西美學思想的聯系體現在游戲美術和世界觀設定上:游戲美術方面,游戲場景既有傳統的中國古典建筑,也有自然受到靈氣剝削后的破敗場景。這些場景的設計不僅體現了中式禪意美學的精髓,也展現了廢墟美學的獨特魅力。例如,游戲中既有傳統的寺廟和佛像,也有破碎的廢墟和散落各處的殘缺佛像,這種場景設計既展現了中式禪意美學的寧靜和淡泊,也展現了廢墟美學的荒涼和殘缺。
游戲世界觀設定方面,《黑神話:悟空》向人們展示的是物欲橫流、邪魔當道的末法時代,但這里的“邪魔”很耐人尋味,真正把游戲體驗下來,通過種種線索,我們會發現正邪劃分是經不起推敲的。正如游戲中靈吉菩薩的一段發言:“人也,獸也,佛也,妖也,眾生自有根器,持優劣為次第,可亂來不得。”這種違背眾生平等的論斷卻出自菩薩之口,可見游戲世界觀的黑暗。而這種混沌無序的暗黑氣質貫穿游戲中的所有設定,很顯然玩家在游戲中尋找和繼承孫悟空的意志就是為了打破這種破敗與腐朽,可謂將廢墟美學升華到了反思和秩序重建的理想主義高度。
五、廢墟美學對國產游戲設計的啟示
由于近年來移動網絡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國產游戲行業不同于國外游戲主機的發展歷程,直接跨步進入了網絡游戲時代。從最初的模仿和跟隨,到現在的創新和引領,國產游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由于手機市場的高速選代,手游市場一片繁榮,國產游戲已經形成了成熟而多元的商業化運營模式。根據最新的市場報告,國產游戲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五十,同時,在海外市場營收最高的一百款手游中占比三分之一,超過美國、日本等游戲大國。這一成就的背后,是國產游戲開發者對游戲品質的不斷提升和對玩家需求的深入理解。隨著《黑神話:悟空》的發行,國產游戲在大型單機游戲賽道上也填補了近二十年的空白。而這款游戲對國內游戲行業的沖擊,以及給我們帶來的思考是非常多的。
首先,在游戲美術上大量應用廢墟美學是國產游戲史上沒有的。長期以來國產游戲受日本動漫游戲影響,角色設計和場景設計都是比較普遍的“網紅審美”和“二次元”風格。而《黑神話:悟空》由于世界觀的特殊性以及游戲美術定調,直接選擇了寫實且暗黑的視覺風格。破敗的人文建筑、荒涼的自然景觀、寫實但不一定美型的人物外貌、角色身上殘破臟污的布料、烏黑點綴銹跡的金屬飾品,種種設計無不和其它國產游戲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廢墟美學的應用大大增強了游戲畫面的質感。游戲成功地融合了東方傳統文化和傳統審美,為其他游戲提供了如何在游戲中展現文化特色的參考。
此外,由于廢墟空間可以營造出壓抑、恐懼、神秘等氛圍,增強游戲的沉浸感,比起干凈簡潔的畫面更能激發玩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加游戲的可玩性。而且比起其它國產動作冒險類游戲或角色扮演類游戲,《黑神話:悟空》很明顯在傳達主題和意義方面做的更加高級,在荒廢的表象下等待玩家去挖掘人性、種族、信仰等深層次的思考和反思。
《黑神話:悟空》的成功不僅打破了國產游戲慣有的視覺設計系統,也做到了強大的文化輸出,國內游戲市場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必然也會對標其進行藝術性、技術可能性提升的探討。
六、結論
廢墟美學促使人們反思歷史,從中吸取教訓、警示未來。隨著廢墟審美的提升,人們可能會批判現代社會對歷史遺跡的忽視、破壞,也可能會關注如何在廢墟之上尋找重生的可能性,如廢墟再利用、藝術創作等,在后現代主義藝術中有時會故意模仿廢墟風格,以表達對傳統建筑理念的反思。總的來說,廢墟美學是一種復雜而多元的審美觀念,它不僅關注美的形式,還更深入地探討了歷史、文化、自然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系。《黑神話:悟空》的廢墟美學不僅為游戲本身增添了深度和魅力,也為國產游戲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隨著游戲技術的發展,廢墟美學有望在未來的國產游戲美術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更深度的探索,將更多藝術美學規律和情感融入游戲設計之中,推動游戲成為一種新的藝術表達形式。
參考文獻:
[1]VGInsights:《黑神話:悟空》在Steam平臺的銷量已達到2100 萬份總收入也已超過10億美元[EB/0L].[2024-10—07].https:// 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4-10-07/doc-incrttzt1597272.shtml.
[2]李炯汶,何欣蕊·廢墟美學在游戲美術中的功能當議—以《尼爾:機械紀元》為例[J].藝術市場,2024(1):68-69.
[3]張雪怡,淺析國內外的“廢墟美學”[J].文化產業導刊,2020(4):74-76.
[4]西游記原著第十四回梗概及文化常識:心猿、六賊、一沙一世界等[EB/OL].[2023-12-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709912506872370amp;wfr ?= spideramp;for=pc.
作者簡介:趙冬琬,碩士,鄭州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影視動漫游戲設計。
實習編輯:崔家華